張維
【摘 要】從改變班主任管理理念、改革班規運行機制、改革班級組織結構設置等方面,探討創造以全體學生參與為管理主體、以班規為管理依據的班級管理模式。
【關鍵詞】班級 管理模式 改革 創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B-0055-03
目前我國中職學校的班級管理,多為以班主任為管理核心,以班委會為管理主體,以班規為管理規范的模式。其中,班主任是主導者,通過班委會對班級學生實施管理、指導和教育。班委會是班級組織結構的核心行政組織,負責班務工作。班規以學生守則和教育目標為指導,依據班級特點和學生情況制訂,是班級管理的制度紀律。長期以來,這種班級管理模式對中職學校的班級管理起到重要指導作用。但是,隨著學情的變化和教改的推進,這種管理模式已逐漸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在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背景下,班級應探索管理模式的創新,實現從人治的管理模式向法治的管理模式轉變。
一、改變班主任管理理念
1.做一個民主法治型的班主任。傳統的班主任工作類型有權威專制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交往型,都是人治類型。要實現班級法治管理,班主任要率先改變管理理念,以民主的作風與學生交往,以法治的理念實施班級管理,做一個民主法治型的班主任。
2.做一個保護班規公信力的班主任。班規公信力是指班規獲得學生信任和尊重的能力,體現了班規在學生心中的地位。班規公信力的構成包括班規權威、班規正義和班規信用。
班規具有公信力的前提是班規具有權威,沒有權威的班規是無法獲得學生信任的。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奠定班規的權威地位,讓班規在班級中享有最高的地位和威嚴,作為班級活動管理時最主要的手段。
班規內容正義,維護學生的根本利益,符合學生的意愿,是班規具有公信力的最根本原因。因此班主任在班規制定中,一定要尊重學生選擇而不強加自己的意志。
班規信用存在于制定、執行、判定諸因素構成的有機系統中,貫穿于班規產生到班規監督的全過程。班規能不折不扣地實施,就是班規信用最重要的表現。因此班主任要改革原有的班級組織結構,保證班規在實施中的良好信用。
3.做一個法治為主、德育為輔的班主任。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在道德水平低下自律能力差的班級,無論采用怎樣的管理模式,成本都是很高的。
因此,班主任要重視班級的德育,靈活運用各種德育手段,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覺悟,形成良好的班風,才利于班級法治管理的開展。
二、改進班規運行機制
1.奠定班規最高地位。要想建立法治班級,班主任首先轉變觀念,愿將個人權威置于班規之下,自覺作為班規保護者,以自己的權力和威望捍衛班規的尊嚴和保證班規的實施,而不是凌駕于班規之上。只有這樣才能奠定班規的最高地位。
2.改變班規產生方式。班規是學生自我管理的體現,制定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不是班主任,班主任只應在班規產生中起引導作用。制定班規前,班主任應先在班上動員,然后由班長牽頭,集合各宿舍長組成班規制定小組,根據本班實際情況,利用一周時間形成班規草案。草案經班主任審閱指導后,發還各宿舍再度討論,形成班規修正草案,再交班主任審閱,然后召開全班學生大會,逐條表決,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則通過,最后匯總通過的班規形成正式的班規,公示一周后正式執行。
在班規制定中,班主任應完全放手,無論學生制定的班規是苛刻,還是寬松,是獎多懲少,還是懲多獎少,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型,還是“粗枝大葉品德教育”型,都應尊重學生的選擇。
3.建立班規動態運行模式。沒有任何一部班規永遠適用于所在班級和所在班級的任何發展階段。隨著學生的成長、班級的發展,總有一些班規失去現實意義,而又有一些新問題無法按現行班規處理,這就需要讓班規進行新陳代謝。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收集每月學生和班主任對班規運行的意見,如有需要增刪的班規,則在月底先召集各宿舍長討論達成共識,再由宿舍長轉各宿舍再次討論,然后告知班主任征求意見,最后在班會上有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則通過增刪,公示一周后正式執行。這樣班規便始終充滿活力,并讓以班主任為管理核心,以班委會為管理主體的模式被逐漸淡化,以全體參與為管理主體、以班規為管理依據的管理模式逐漸形成。
三、改進班級組織結構設置
班規實施當中對學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執行和判定狀況。學生對班規的信任具體表現為對執行和判定的信任。信任源于公正,監督有助于公正。因此學生參與到班規實施過程中,既增強了學生對執行和判定的了解,也有利于學生對執行與判定的監督。
1.實行值周班干和值周學生雙軌行政模式。值周班干是指負責班規規定或者約定俗成的班務工作的班委會值周人員,應有兩人。值周學生是指不屬于班委會和班協會的值周學生,也應有兩人,主要參與紀律管理工作,與值周班干具有同等的權力。值周班干和值周學生分別通過值周班干記錄本和值周學生記錄本記錄一周的獎罰情況。
實行值周班干和值周學生雙軌行政模式,首先,讓人人都有機會直接參與行政權的行使,使權力所有者與權力行使者實現了統一,相對其他權力行使者來說,最不容易濫用權力和腐敗。其次,非班委會學生分享行政權,也是權力制約權力,能有效制約班委會的獨斷專行,保障學生的權利。再次,在班規執行中,阻力最大最容易讓學生感到不公的是紀律管理,由于值周班干主觀或客觀原因,導致違紀記錄不全面。因此,讓學生參與紀律管理,既是對值周班干的監督,控制違紀記錄不全面的主觀因素,又是對學生的教育,理解違紀記錄不全面的客觀因素,減少班規執行阻力。
2.增設班級管理協助委員會和班級管理協助團。班級管理協助委員會,簡稱班協會,主要負責執行班級制度,依照班規判定班級獎罰,并兼有監督班干的責任。班協會由非班委會成員的學生中選舉產生,人數為非班委會成員學生的10%,其選舉在班委會選舉結束后立即進行,條件為正直守法、口碑良好的學生。班協會選舉產生后,自動選舉產生班級管理協助委員會會長,負責班協會全面工作。
臨時學生班級管理協助團,簡稱班協團,在班級審核時負責聽取學生陳述,查看材料,然后進行評議,就獎罰的事實部分進行認定表決。班協團由5人組成,一周一團,由會長采取隨機抽簽的形式挑選,1人從非值周班干的班委會成員中挑選,1人從適用獎罰的學生宿舍成員中挑選,3人從其他成員中挑選,班協會成員不得擔當班協團成員,以此保證班協團的代表性和公正性。
每周星期一,由值周班干和值周學生把上周記錄的違紀記錄和獎勵名單送呈班協會值周人員,由班協會會長利用自習課或晚自習的機會,進行班級審核,召集班協團,依次請獎罰人員及其證人進行陳述,先由班協團依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進行事實認定表決,再由班協會依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進行班規適用表決。表決結果自第二天起公示三天,若無異議為最終結果;期間如有異議可及時反饋,并進行再次審核,請班主任旁聽,就事實認定和班規適用提出意見和建議,最終結果仍由班協團和班協會做出,并作為最終結果,班主任無權更改。
此外,班協會每學期做一次班干民意測評,由班主任公布結果并責成班干聽取同學意見和建議,以此起到對班委會的監督作用。
增設班協會,首先,減少了班委會權責,減少了行政阻力,也保護了班委會。其次,維護了班規的公信力。再次,班協會對班委會的制約,在班中以獨立的身份對班委會進行民意測評,有助于監督班委會,防止腐敗。最后,“班級審核”制度給了學生申述的機會,無論結果如何,都能降低被處罰學生的抵觸情緒,對其本人和其他學生也是一個教育的過程。
增設班協團,以班協團成員多數意見作為事實認定結果,首先,使認定結果更穩定、更健全、更反映民意、更有公信力;其次,班協團制度通過學生分享紀律決定權,以“權力制約權力”,通過人人參與紀律決定,以“權利制約權力”,使學生成為最終的決定者,使認定的結果得到學生的信任;再次,學生參與認定表決,直接體驗班規運行,本身就是法治精神向班級滲透的過程,潛移默化中提高了班級整體的法律意識,對于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權利意識所起的作用要超過其他任何活動,其意義和效能遠大于老師和學校的單純說教,是非常有意義的普法手段。
3.變更紀律委員的職能。傳統的紀律委員,負責處理班級的違紀現象。變更職能后的紀律委員,主要負責記錄匯總每周獎罰結果及其處理結果,在班級墻壁上的操行記錄表按周錄入,并記入每位學生的個人檔案,最后作為每學期學生評優評獎、畢業實習分配、就業推薦等的主要參考依據。這樣班規的處理結果便有了依托,這將為維護班規的權威提供更大的便利。
4.增設班規修改委員會。班規修改委員會,簡稱班改會,主要負責收集全班同學和班主任對班規運行的意見,商討新增或修刪的班規。班改會由班長、班協會會長、各宿舍長組成。班長負責收集班主任、班委會的意見,班協會會長負責收集班協會的意見,各宿舍長負責收集各宿舍的意見。
每天每位學生都可向相應班改會委員提出自己對班規的意見,每個月月底,班改會再匯總意見,并先行討論達成共識,再由宿舍長轉各宿舍再次討論,待各宿舍達成共識后再告知班主任征求意見,最后在全班學生大會上有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則通過增刪,公示一周后正式執行。
增設班規修改委員會,是保證班規動態運行最重要的一環。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班規的穩定性是班規權威性的要求,但班規的變動性也是班規權威性的要求。班規創設以后,必須保持穩定,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班級關系的穩定,保證班級在有序狀態中發展變化。但靜止的班規,會因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班級而逐漸過時。因此,靈活地廢除、重立、修改、補充和解釋是保班規穩定性與變動性統一的有效手段。當然,如果班規代表的是學生的意志,廢除和重立不必用,修改和補充可慎用,解釋可常用,這樣既維護了班規的穩定性,又實現了班規的變動性。
在創新后的班級管理模式中(見圖1),班主任居于班規之下,體現了班規的最高地位;班主任地位高于各部門而低于班規,體現了班主任的領導地位;而各部門中的兩個并行部門,體現了權力制約原則。
【參考文獻】
[1]高秀芬.試論職業學校的班級管理模式——對中職學校班級管理的探索[J].出國與就業,2011(5)
[2]劉巍.我國法律公信力提升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3]柳新元.國家的治理方式、治理成本與治理績效[J].江海學刊,2000(4)
[4]雷玲娜.論班規制定中學生自主創制的重要性[J].讀與算,2012(2)
【作者簡介】張 維(1983— ),男,廣西容縣人,桂東衛生學校學生科副科長,主管護師。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