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光華
【摘 要】位于廣西境內偏僻山林的壯族分支黑衣壯的文化近年來受到了世人的青睞。文章從黑衣壯民居建筑的歷史起源、地理環境、建筑風格、民風民俗等4個方面進行論述,闡述其獨特的干欄式建筑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關鍵詞】壯族黑衣壯分支 民居 干欄建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B-0167-02
隨著2001年9月《山歌年年唱春光》這首歌首次亮相于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人們逐漸認識了這種曲調清新明麗,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多聲部無伴奏的壯族山歌。專家學者對那坡縣大石山區進一步調研、考察撩開了壯民族的一個分支黑衣壯的神秘面紗。他們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征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這個以黑衣為特色的壯民族分支別具一格的歌曲、舞蹈、服飾、建筑至今仍保留著濃郁的傳統壯族因素。由于當地水文、氣候、地理環境及古樸的民俗民風,造就了具有“壯族文化活化石”之稱的干欄建筑。
一、壯民居建筑的歷史
“干欄”是歷史久遠的一種建筑形式,由原始人類的巢居演變而來,在壯族語言里的意思是“上面的房子”。在距今7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母系氏族就開始出現了這種古建筑類型。當時的人們發現,這種上面住人、下面圈畜的建筑形式,對于高溫潮濕的南方是再合適不過了。從河姆渡文化、馬家浜幫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許多遺址中發掘的木質干欄式建筑,在云南東漢墓中出土的青銅干欄式建筑模型,以及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發現的陶制古代干欄式建筑模型,都表明干欄式建筑早在遠古時就盛行于中國南方。這種木建筑房屋的出現主要是為了通風、防潮的需要,同時干欄式建筑對人們躲避野獸、蛇蟲、疫情、地震等自然災害的侵襲也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二、氣候、地理環境影響村寨的選址
那坡縣這個壯族黑衣壯分支人民聚居的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溫度多在20度左右,夏季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高溫濕熱。冬天霜雪較少,夏濕冬干。
他們世代群居于廣西西部毗鄰云南和越南的那坡縣大石山區里,當地的喀斯特巖溶地貌造成了當地巖石透水性強。可溶性巖石受到強烈溶蝕而形成山峰集合體,出現了一系列的峰林、峰叢。山峰海拔高度一般為900-1400米。山高坡陡,石多土少,致使土壤瘠薄,僅有少量的可用耕地集中在大小不等的洼地里。
壯族黑衣壯分支的祖先生活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中,他們生產及生活的條件異常艱苦。基于這樣的自然環境以及農業發展的需要,淳樸的壯族黑衣壯分支先民選擇了臨近水源、土壤沉積的山谷凹地來建立村屯。他們把這些地基厚實、地勢平坦、背山面水、面向田野的聚落點開辟成了“弄場”。“弄場”地勢較陡,坡度大,他們在進行村屯整體規劃時,因此一般選在地層堅硬的半山腰建造房屋,坐北朝南。這樣的房子冬暖夏涼,光線充足,遵循了自然規律的法則。建造時因地就勢,保證了地質結構的穩定。他們在地表鋪上打磨過的堅固石柱作基礎。由于地勢不平,為了擴大建筑面積,往往在房屋一側臨空發展,在基石上安裝數根木樁,呈“凹”形。這樣既能防止木柱受潮易腐,延長使用時間,又能不破壞地質地貌,使得地基牢固,防止滑坡。經過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而改良、流傳下來的干欄式建筑具有良好的散熱、采光、防潮、抵御獸害的性能。整個村屯整齊劃一的干欄式建筑,家家相通,連成一體,整體望去,頗為壯觀。
三、壯族黑衣壯分支的民族建筑風格
壯族黑衣壯分支干欄式建筑的建造技藝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懸空修造的干欄式建筑,克服了高海拔石山地區民居建造與凹凸不平空間地貌的突出矛盾。這種干欄式建筑的房頂呈“人”字型。因為當地降雨量較大,“人”字型的房頂,飄檐較遠,有利于遮陽、防雨,還利于排水,不會造成屋頂積水的情況。這種民居傳統上為石木結構的干欄建筑,分為上、中、下三層。因為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地面潮濕,又因山地植被茂密,腐敗的枝葉散放出有害氣體,還有各類毒蛇、野獸出沒。為保證安全,他們的祖先所建造的干欄建筑舍棄地居而選擇了樓居。人住在二樓(中層),避開濕氣、蚊蠅蟲害及野獸的侵擾。下層為豬、牛圈,也可堆放農具、雜物、柴草。中層住人的地方,距離地面約2米。糧食儲藏在上層的閣樓空間,光線可以透過屋頂上的明瓦透射到室內,改善了室內的采光問題。底層架空的支柱旁多圍上籬笆,可喂養家畜。中層的堂屋是生活起居、紅白喜事等及節日聚會之處。燒飯、做菜、取暖的地方設在堂屋正中間的火塘。堂屋中的神臺高于人們的頭頂,表示對先輩的尊敬。閣樓分為左右兩邊,中間空出。家門開在整棟建筑的正中,沿著樓梯而上。屋內中房的房門開在房間的左側。依照堂屋的格局隔出幾間臥室,在中間住人的生活空間內,用四根大柱將空間劃分為里外兩部分。男性家庭成員與女性家庭成員的活動范圍相對獨立。男性成員住在外部,女性成員住在內部。當時的人們還有著非常強烈的環保意識,他們習慣在籬笆院里種植果樹和翠竹,房前屋后還會留出一小塊空地來栽種時令鮮蔬。這些綠植保持了水土,涵養了水分,改善了生態環境,是壯族黑衣壯分支民族能夠繁衍生息的基本保障。
在建筑結構節點的連接方式上,他們總結出了不少的經驗。經過實踐,他們充分利用斗拱結構來連接梁和柱。在房屋的石礎上放置木質立柱,柱與柱由橫梁和縱梁連接。立柱承擔垂直方向的軸力,承載主梁與次梁上的負荷。水平方向上的梁承受來自屋面板的重量,梁再把負重通過斗拱轉移到立柱上,通過立柱把荷載傳遞到石礎上,石礎再把承重呈遞到地基上。立柱與掛柱的結合是干欄建筑完整的柱式結構,利用兩層梁間的瓜柱來支承脊檁,巧妙地解決了結構、造型、承重等建筑中的難點問題。干欄建筑的斗拱結構把桁檀向外部挑出一定的寬度,構建出建筑物的深檐,便于遮風擋雨,使房屋造形更加雄奇秀麗。干欄建筑各部件采用榫卯結合,在木質構件上采用榫和卯咬合的連接方式,保證建筑物的剛度協調。采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能夠減消地震釋放的巨大能量,降低地震力,起到變形消能的作用。斗拱最初被人們關注只是因為它的裝飾性能,而事實證明,斗拱能夠承托屋檐的重量,通過力的傳遞,發揮平衡穩定的作用。“它充分利用了力學中的杠桿、合力、分力、應力和平衡對稱的原理,使干欄的木結構具有分力均衡、應力協調、合力緊密相扣的特點,其木架結構更合理科學,更為緊密穩固”。這是壯族人民智慧結晶的又一體現,其獨有的建筑特性構成了人文主義價值的決定性因素。
四、壯族黑衣壯分支的民俗對建筑的影響
壯族黑衣壯分支的民族文化信仰和經濟生活都受到族群習俗文化的感染,在他們的建筑上也滲透著這種濃郁的鄉風民俗。
建房之前的選址需要請出德高望重的師公來查看風水,通過男女主人的生辰八字推算第一、二層房子的高度、第二層所需柱子的個數及火塘的位置。對他們來說,建房是件隆重的大事,每戶人家的建房都離不開親戚鄰里的幫忙與協作。由師公選定吉日后,在全村人的注視下完成上梁這個最重要的步驟,才揭示房子已經基本完工。全村房子的裝飾體現出對祖先的崇敬,家家戶戶都會在面對正門的廳堂中設立神臺,并在其兩側貼“福”“壽”等字。神臺中擺放香火蠟燭,全家人在神臺前擺桌吃飯。逢年過節制作的食品要先敬奉祖先,而后才能讓人享用。神臺的后面,居中的是男主人的房間,左邊是女主人的房間,并開有小門與男主人房相通。兒媳的房子在左角,兒子房在堂屋右側。客房在堂屋的左邊,未婚女子的房間設有階梯,于右邊,方便她們出門與伙伴邀約相會。房間設計安排的特別之處是夫妻異室而居,傳承了古代遺留的民風。房間的布局還體現了他們以左為尊的理念,左側為天、男、上;相應地,右側為地、女、下。火塘在屋子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火塘放置在房間左側,火塘的火是春夏秋冬一直燃燒的,它承載了家庭的希冀,是家人親密接觸、交流情感的場所。干欄建筑所選用的杉木、松木往往不加漆繪、不事雕琢,經年累月的日曬風吹雨打,呈現出青黑色,散發出古樸的自然韻味。這也反映了他們以黑為美的實用、大方、樸素的審美情趣,體現了建筑文化的內涵。
壯族黑衣壯分支所處的地理方位、氣候條件及人文生態環境造就了當地傳統民居建筑的規劃設計和濃郁的地方風格。這是值得今天的建筑設計師、歷史學家和民族文化研究者認真挖掘和珍藏的瑰寶。
【參考文獻】
[1]農詳亮.廣西壯族與云南傣族“干欄”民居比較研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2]羅起聯.桂西北干欄民居的建筑藝術[J].美術之友,2009(4)
[3]覃彩鑾.論壯族干欄文化的現代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
[4]魏美仙.文化生態: 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一個視角[J].學術探索,2002(4)
[5]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阿諾德·豪澤爾,居延安譯編.藝術社會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