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萍
【摘 要】從轉變學生的音樂價值觀、校本教材的編訂、課堂教學的組織、教學模式等方面對博白客家山歌進中學音樂課堂進行探討。
【關鍵詞】客家山歌 中學音樂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B-0164-02
客家民系是在中國長期歷史中形成的漢民族內一個特別民系。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擴展。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地區山歌的總稱,它是隨著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并發展的,是中原移民文化與本地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邊文化影響的產物,是客家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百花園中的一朵質樸芬芳的山茶花。由于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客家山歌在東方乃至世界文化中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客家山歌主要流傳于廣東東部和東北部各縣,也流傳于江西、福建、湖南、廣西的客家方言地區。博白客家山歌也和其他地區的山歌一樣,常用比興,韻腳齊整;歌詞為七字四句,歌唱極富客家話語音特色,按客家話來押韻,所以被稱為有唐宋古韻,但它又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博白客家山歌演唱內容林林總總,海闊天空,五花八門。傳統的客家山歌,從總的大方面來說,可分為苦情歌、愛情歌、言情歌和敘事歌及童謠五大類。就文學體裁而言,有賦、比、興三體。
對于客家山歌進中學音樂課堂,是以博白客家山歌為主、其他地區客家山歌為輔;要求每個學生會唱三首以上博白客家山歌,還要對博白客家山歌的由來、風格、類別、體裁、演唱方式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從2008年起,筆者就對博白客家山歌進中學音樂課堂進行了研究,主要是從轉變學生的音樂價值觀、校本教材的編訂、課堂教學的組織、教學模式這幾個方面展開。
一、轉變學生的音樂價值觀
當今的中學生有想法、有主見、思想獨立,對未知或不熟悉的事物充滿好奇并能很快找到自我認同感。客家山歌對于博白的中學生而言其實是新鮮事物,因為他們雖然多數來自鄉村,但基本上不知道博白客家山歌,或知道有客家山歌但沒聽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客家山歌采取的是不感興趣的態度,認為客家山歌跟不上時代,他們更傾向的是現代音樂。因此,必須想辦法轉變學生的音樂價值觀。
“音樂價值觀的轉變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音樂及培養文化容忍的能力。美籍華人學者韓國鍠先生對此有深刻的認識,對于民間音樂,他每學期在課程結束時都對學生講:‘我們并不是每天都在聽這些音樂,但是當我認識了它們,并獲知它們的各自社會中的意義之后,我就會尊敬它們。你們不一定要喜歡它們,但你們也不要輕視它們。”(見杜亞雄、陳景娥《外國民族音樂》)而筆者也把這種思想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學生。藝術來源于生活,客家山歌演唱內容涉及客家人的方方面面,因而有時在和學生聊天時說到童年趣事的時候,有意唱起《放牛弟》:“放牛弟放牛弟咯,朝朝出門愛牛背(哎),三岔路口跌落去(咯),氏弗上天(就)嘴食牛(哎)”……《掌牛歌》“掌牛阿官學唱歌,學得歌來牛食禾,上屋阿公喊打死,下屋大嫂喊賠禾。”或唱起童謠《月光光》:“月光光,照地方,馬來等,轎來扛,扛曼人,扛姑娘,姑娘不在家,扛親家,親家無去嫁,留出來補爛褂。”童謠《冬記郎》:“冬記郎,紅氏弗,阿郎來,屎掩出,舅公來,兜飯來,外婆來,擔水洗氏弗。”有時在其他音樂課上也會提起或唱起客家山歌,如在上音樂鑒賞“高亢的西北腔”這一節,雖然只唱一首但足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平常在和同事交流的時候也會有意引入“客家山歌”這個話題,那么,學校的老師對客家山歌有了解,對學生就會有意無意地擴散傳播。學校的廣播在每周兩次的“音樂之窗”欄目中開辟“客家人”節目,主要播出客家小知識和客家歌曲;要求每周一次播放博白客家山歌。這些都為“客家山歌進音樂課堂”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校本教材的開發
為了編寫客家山歌校本教材,筆者想盡辦法收集材料。例如,“博白客家歌謠演唱團”譽名縣內外并多次與外地客家歌謠演唱團體有過交流,還曾到新加坡演出,演唱團的成員多為縣城各學校的音樂老師和縣劇團的歌唱演員。對此,筆者聯系縣城其他3所中學音樂教師就如何開展“客家山歌進中學課堂”進行商討,如博中的羅老師,在年輕一輩的山歌演唱者中是唱的最好的,而且曾參與博白文化館關于博白客家文化材料的整理工作,對客家山歌的了解最充分,她也就此問題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議和提供了一些山歌材料;縣劇團的歌唱演員經常下鄉演出或采風,對于博白客家山歌見多識廣,在向他們的請教過程中,他們也毫不藏私,樂于分享,所以受益多多。根據大家的演唱經歷和書面材料、音像資料的整合,筆者又分別采訪了博白多名知名山歌演唱前輩,如博白文化館原館長“八叔”,這樣筆者對博白客家山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根據匯總的博白客家山歌材料,筆者進行整理裝訂成小冊子,并發給學生。這本小冊子對博白客家山歌的知識做了詳細的介紹,還介紹了幾名博白本土的山歌演唱家們,并附載了不少關于博白客家山歌活動的精美圖片,如“博白客家文化節”、“博白客家歌謠演唱團”、“博白縣與外地客家山歌比賽交流”,等等。
三、課堂教學設計
“客家山歌進課堂”課時為一節課。有限的一節課里要求學生至少能唱三首山歌,這是有一定難度的,因而必須做詳細的教學設計。該節課的重點在于“唱”。要唱好博白的客家山歌,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所有學生都要會說客家話。博白以兩大語系為主——客家話、地佬話,其中講客家話為多(博白是客家大縣,有160多萬客家人),講地佬話為少。在課堂上,教師需要逐字逐詞逐句教會講地佬化的學生說客家話,保證語音語調的準確性,因為客家山歌的演唱是“腔隨字走”,怎么說怎么唱。很多村子原是說地佬話的,因為聯姻,多數孩子既會說地佬話也會說客家話,父母親都講地佬話的,同學間交流多了,也會說一點,因此教說幾遍就行了。客家山歌歌詞七字四句,教學客家話這一環節并沒占多少時間。
第二,解決襯詞和尾腔。博白客家山歌為四句主歌+一句副歌,句句有襯詞和尾腔,尾腔的音調走向基本為上下上下的規律,如第一句尾腔是“咯”第二句尾腔是“”尾腔的音調影響著山歌的韻味,單獨把每個尾腔提出來,先說再唱并輔以手勢提示,學生很快就掌握了。
第三,會“套著唱”。博白客家山歌的結構和旋律有固定的模式,主歌旋律為四句,副歌是“和”也是第四句的變化再現,共五句。不管歌詞怎么編,旋律變化都不大,套著唱就行。教會學生唱一首,第二第三首很快就會唱了,第四首后面的基本看詞就會唱了。
第四,鞏固與拓展。這個環節采用“對歌”的形式,如有一次高一某班上課設計的情景:美麗的南流江畔,一個客家姑娘在唱:“南流江水浪滔滔,一幫白鵝水上漂。阿妹開口唱一句,樹上百鳥飛來朝。”不巧一位路過的帥小伙聽見,打趣唱到:“一朵紅花路邊生,花又紅來葉又青。佢朵紅花涯無識,手攀花枝問花名。”這一有趣環節的進行,使學生笑聲不斷,也為即將到來的課堂結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整節課通過看、聽、唱、說,課堂效果明顯,既解決了難點,也實現了課堂教學三維目標。
四、課堂延續
為了讓學生不至于一下課就把客家山歌忘掉,老師要求學生在課后做好幾件事。一是放月假(學校每月放一次假)回家時,向身邊的親戚、鄰居、朋友收集有關山歌的素材,收假后第一次課把自己了解的山歌講給全班人聽。這種做法很有收獲,也收集到不少有意思的山歌故事。如一個男生聽爺爺說在還沒有分田到戶的時候,村里有一個性格開朗的叔爺輩很愛唱山歌,經常在全村人一起出工時唱起,有時唱的是一些鄰居家長里短的事,總是逗得整個田垌笑聲一片。二是開展班級藝術活動,必須有一個客家山歌的節目,這個要求學生一般照做,若是學校舉行藝術活動,也動員學生去表演客家山歌或在節目中融入客家山歌,學生經常不是那么配合,畢竟現代音樂對傳統音樂的沖擊是很大的,但是如果整個年級20多個班能看到一個關于客家山歌的節目,那說明“客家山歌進課堂”是有效的。三是及時向學生傳達校外關于“客家山歌”活動的信息,若時間允許可前去觀看。這些措施使學生在很長的時間里都不會忘記客家山歌。
“一個民族的共同文化不僅為其全體成員所共有,且具有延續性,他隨著民族的演變而綿延不斷,成為民族凝聚力的支柱。”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音樂文化。唱起客家山歌,客家人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猶如在眼前,親切感和自豪油然而生,客家山歌進課堂意義不凡。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