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晴
【摘 要】教學實習在目前職業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文重點分析教學實習中旅游專業學生品性教育的方法,從品性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規律以及在教學實習中的應用進行探索。
【關鍵詞】品性教育 教學實習 德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B-0166-02
一、品性教育的涵義及重要性
(一)品性的內涵
1.在現代生活中,品性往往等同于人的品質、道德水準、行為舉止等。人皆有品性,但品性卻各有不同。一個人的品性決定著一個人的做與不做,為與不為,它左右著一個人在處理與他人關系時的行為方式。教育是教書育人的統一,品性教育旨在傳授美德,規范人的言行,指引人們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2.從學生在教學實習中來看,可以理解為教師對其的品性教育其實就是德育教育。就是要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職業素質的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所涵蓋的誠心、感恩、善良等品質。
(二)品性教育的重要性
品性教育可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同時品性教育可為人的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學生的教學中實施品性教育,作用主要突出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個合格的職業技術人才,除了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才能勝任崗位工作。因此對學生進行品性教育,是他們進入崗位樹立職業道德意識的基礎,同時也是當前人才市場的需求。
2.對學生進行品性教育,可以使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和社會,能夠提高與外界溝通的能力,從而保證教學實習的順利完成,實習學習的目標。
3.學生通過品性教育不僅在專業學習和技能訓練上得到提高,更是從本質上得到素質的提高,為學生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品性形成的規律
(一)態度的一貫性是品性的表現。品性的養成應該是基于態度的形成和改變過程,這為我們在教學實習中對學生進行品性教育的途徑找到了方法。
(二)態度的形成與改變階段。一般認為要分為順從、認同、內化三個階段。順從指表面上接受他人的觀點,而在認識和情感上與他人不一致。認同指在思想、情感和態度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比順從深入一層;不受外界壓力,而是主動接受他人或集體的影響。內化指學生在思想觀念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把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這時,穩定的態度(品德)便形成了。
三、用品性形成規律對教學實習中的學生進行品性教育
(一)學生實習上崗前灌輸熏陶
實習對旅游班的學生來說心中充滿憧憬和期待;但又是第一次遠離家人完全地溶入社會,對將要從事的工作和獨立生活的挑戰充滿了不安。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學生進入實習崗位前充分的思想教育,這是品性教育的順從階段。
1.針對崗位所需要的基礎技能,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幫助他們在能力上可以更快的適應工作。餐飲方面的有:餐飲服務禮儀;托盤運用;餐巾折花;斟酒練習以及熟悉中餐服務流程。客房方面的有:客房服務禮儀;甩單、拋單;鋪毛毯;包單、包毯以及中西式鋪床程序等。
2.對學生進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正確的了解自己,預防實習中發生的問題。
3.通過以往教學實習中的案例教學,幫助學生樹立生產服務的安全意識和職業意識,提前進入職業環境,為他們進入社會做好心理準備。
4.召開實習前的班會,以“感恩”、“敬業”、“服務”為主題開展主題班會。邀請專業部主任和其他帶過隊的老師對學生進行實習前的思想教育,為學生樹立實習目標甚至職業理想奠定思想基礎。
(二)在實習過程中,幫助學生認同并適應職業環境
學生工作期間,帶隊教師在企業掛職工作,代表學校融入到企業管理中,做學生和企業溝通的橋梁,協助用人單位使學生盡快熟悉所從事的職業環境和職業職責,幫助學生進行實現從“學生”到“員工”之間的角色的轉換;業余時間向用人單位了解實習生的表現并填寫帶隊教師日志,通過學生的工作日記和學生進行交流,引導他們思想正確的發展,還能了解實習中學生實際困難,協調、理順用人單位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保護實習生的合法權益與待遇,及時與企業溝通解決問題,努力為學生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學生的工作、生活兩條軌道延續職業道德教育。
1.學生進入酒店分配到各崗位后,根據崗位的需求,和酒店合作對學生進行崗前技能培訓,讓學生明確具體的操作流程細節和企業的管理要求。并組織好上崗前考核。在培訓的過程中,學生將在學校所學理論和技能融入到實際的操作工作中,帶隊實習教師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對各崗位進行專業知識進一步學習,同時進行相關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增加知識面。
2.在學生實習期間,注意巡查觀察,重視與主管、經理們的溝通。對學生在工作上的失誤幫助其認識原因。經常也尋求家長們的幫助,以鼓勵來激發學生們的斗志。定期對學生技能的考核,來促使學生能達到企業的要求。
3.建立實習點學生干部“反饋機制”,我們根據以往帶隊的經驗,在實習前就制定了嚴格的以宿舍為單位的管理制度。在工作開展后,針對本次實習人數多、實習點分散的特點,又在宿舍管理制度的基礎上以居住點為特點,建立了班級制度。從最基層的班干、團干到具體負責點的老師,都明確了各自職責。匯報制度清晰明確,使得帶隊老師和學生雙向溝通更暢通,為德育工作開展鋪好道路。
4.用多種形式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使其從思想到實際工作能力都能達到用人市場的需求。定期通過班會或者邀請企業管理者、優秀員工講座等形式,讓學生明確用人市場的需求,提高自我要求。召開主題為“感恩”、“敬業”、“服務”的班會幫助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職業意識。
(三)實習后進行總結表彰,跟蹤成長,使品性教育真正得到內化
1.實習小結
我們要求每一名實習生在實習結束時就實習階段的體會寫一份實習總結,希望學生能通過對整個實習過程的反思、總結。正式恢復上課后還開展班會課來交流思想,并對實習過程中表現出色的、受到用人單位好評的學生進行表彰。激勵其他同學從優秀實習生的榜樣中得到啟發、教育,能在各自的崗位上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爭取崗位成才。
2.跟蹤成長過程,積累典型德育案例
在實習結束后,我們組的老師在組長的帶領下,根據以往帶隊的經驗寫成案例。在實踐中總結具有本組特色的、帶隊實習中德育工作的方法藝術,以便在將來日常教學和外出實習中更好開展德育工作。
3.積極向家長匯報,爭取社會的支持和認同
在對所有實習的經驗和工作進行積累和思考后,及時召開家長會,向家長進行匯報。由表現優秀的學生以自己的觀點在家長會上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體驗。每次家長會后,家長和學生都深刻地認識到學校組織校外實習的意義,排除了之前對工作的誤解和不滿。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實習的工作既做得扎扎實實,又使得學生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支持。
旅游人才市場的需求與日益招生人數擴張和相對落后的課堂教學的呆滯,使得把學生安排到旅游發達地區進行教學實習。這樣的決策是使得學校領導、老師、學生、家長、社會都需要承擔一定壓力的。在多次擔任帶隊實習教學中深刻體會到,要穩定學生,取得成績,最主要還是要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即注重學生品性教育的養成規律。從而能從根本上使學生真正認識自己,并且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
【參考文獻】
[1]MadonnaM.Murphy.美國藍帶學校的品性教育——應對挑戰的最佳實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2]鄧澤民,趙沛.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