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陽,王阿明,葛 琳,王文標(徐州醫科大學公共教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4)
高職院校二級學院教學督導工作的實踐與探討
程陽,王阿明,葛琳,王文標
(徐州醫科大學公共教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4)
通過對徐州醫科大學公共教育學院教學督導工作的實踐與探索,從本科教學督導工作地位與作用、教學督導隊伍建設、督導內容及運行機制等方面論述二級學院教學督導工作的開展,并對如何做好教學督導工作進行探討。
高職院校;教學督導;二級學院
教學督導機構協助教學管理部門開展教學運行、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等方面的監督與檢查工作,以達到強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完善教學督導工作機制、構建學校內部質量監控體系,是高職院校在辦學規模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下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1~3]。我校自2005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以來,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意識得到加強,校級本科教學督導工作在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公共教育學院主要面向我校各二級學院的大一、大二學生開設外語、體育、數學、理理、化學等基礎學科課程,涉及學生專業廣,教學任務重。因此,建立完整、科學的教學督導組織對開展相關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經過充分的文獻研究及調研,我院在2012年4月成立了二級學院教學督導專家組,并制定相關教學督導條例。二級學院督導組對學院院長負責,督導組設置和職能參照校督導組,根據學院學科特點開展具有本院特色的督導工作。
督導專家為本院不同教研室、不同專業的退休教授,選聘原則是思想政治素質好、教學經驗豐富、熱心教學工作、熟悉教學第一線、責任心強、在教職工中有較高威望、身體健康、具有高級職稱。自2012年成立至今,教學督導組經過兩次人員調整,共有5名資深老專家參與了督導工作。
學院督導工作內容豐富:在8個學期里,督導專家聽課140余次,共計近300學時,涉及所有學院40余門課程;課后督導專家認真撰寫相關聽課記錄,并給授課教師提出書面意見,教師針對專家的意見及時改進;督導專家每學期參加學院講課比賽、教案評比,擔當評委并進行點評;對試卷進行抽查,向教師通報檢查結果。
2.1推行隨機聽課領導聯動制
根據我校聽課制度相關要求,學院領導每學期要達到一定的聽課次數。學院領導高度重視,把這一工作視為保證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重要環節。教學督導組會提前和學院4位領導聯系,商定本周聽課的具體時間和課程,每周至少有1位院領導參加聽課,以提高督導工作的影響力。
因為督導組聽課、檢查實踐教學環節是隨機的,教師備課、學生課堂紀律、遲到、缺席等情況都會如實反映出來。在這種壓力下教師無形中會展現出積極應對的姿態,督導組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督導對象也有一定針對性:為提高青年教師尤其是當年新進人員教學基本功,督導專家會有側重地隨機抽取青年教師進行聽課,鍛煉青年教師,提高其授課水平和教學設計能力;針對學生反映問題較集中的教師,督導專家組也會有針對性地聽課。采用指導性聽課和隨機性聽課相結合方式,努力實現聽課點與面的結合。
2.2建立以信息及時反饋為核心的督導工作制度
教學信息收集與反饋是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中的重要一環,督導組成員最重要的任務是通過考察教師知識傳授、內容組織與表達、學生聽課效果等因素,評價課堂教學效果。教學信息反饋渠道很多,教學督導組反饋信息的特點是及時、可靠。督導專家聽課面廣、量大,在與師生的接觸過程中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教師品德、教學態度的看法。每周聽課督導專家都會撰寫聽課記錄,給教師提出指導意見或建議,并及時反饋給學院教學辦公室,以便于其動態掌握教學運行中的問題并制定改進措施,提升整個學院的教學質量。
2.3舉辦講課比賽與教案講稿展評活動
我院每學期期末都會舉行中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不斷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營造教學研究的良好氛圍,提升中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督導組專家全程參與并評分,針對每次講課比賽中反映的問題進行集中講評。自2014年5月學院開展第一屆院級優秀教案講稿評選活動以來,針對教案中發現的問題,教學督導專家會舉行相應的座談會,面向各教研室教師明確教案書寫規則和意義,點評本次展評中的優秀教案和普遍存在的問題。學院領導高度重視,并將比賽結果作為重要指標納入教師年度教學考核與評價體系。
完善教學督導工作機制,構建學校內部質量監控體系,是構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重要一環。通過近年來的探索和實踐,我院基本規范了教學督導組職責,督導專家盡心盡責,不斷拓展督導工作內容,豐富督導方法和途徑,有力推動了學院教學管理相關工作的開展,使得全院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1]吳英.高職院校教學督導工作的實踐與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0(2):23-25.
[2]陳利華.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督導工作實踐與思考[J].理論月刊,2007 (8):86-88.
[3]孫雨霞,魏屹晗,李曉霞.醫學院校教學督導工作的創新[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2013,12(4):388-391.
G420
A
1671-1246(2016)15-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