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職業院校醫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路徑探析
李琴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醫學模式轉變要求專業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有機結合。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以校院合作為基礎,通過醫藥衛生行業文化進校園、校園文化藝術節、加強實踐教學等路徑,促進醫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培養仁心和仁術兼而有之的優秀醫學人才。
醫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專業教育
綜觀醫學界,凡醫術大家無一不是技術精湛、醫德高尚者。培養優秀的醫學生,首先要使他們凈化心靈、陶冶情操、豐富情感,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藝術欣賞能力[1]。
醫學生職業素質的高低,與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關系密切。因此,對醫學生實施職業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醫學人才,成為醫學教育界的共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由專業素質與職業素質兩部分組成,而職業素質涵蓋內容廣泛,如政治素質、文化素質、生理素質、心理素質、人文素質,等等[2]。現代醫學模式要求專業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有機結合,通過加強職業素質教育來培養人、塑造人,通過對文化的傳承、創造來健全和完善品格,通過加強專業教育來提高醫療技術水平。
為培養合格醫務工作者,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注重校園文化育人,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導向、規范、凝聚功能,加強醫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在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輸送人才的工作中書寫著絢麗的片章。
在醫學生培養過程中,我們加強學校與醫院間的合作,實施校院合作培養模式。利用學校、醫院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使醫藥衛生行業文化進入學生頭腦,促進學生職業素質形成。
1.1強抓日常管理規范,融合專業特點
醫學院結合醫學專業特點,制定了科學而人性化的學生管理制度。通過嚴抓課堂考勤、規范學生服飾發飾、加強實驗室管理、規范師生在實訓場所的言行舉止等措施,培養醫學生職業素質。從保持個人指甲的干凈無污到言談舉止的文雅大方、從穿衣戴帽到物品擺放、從規范實驗操作流程到工作場所清潔標準,均嚴格按醫院、行業規范來監督執行,讓學生在全仿真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職業素養。從點滴小事中培養學生嚴謹守時的職業意識,建立規范的職業道德,讓學生領悟醫學生誓言中“恪守醫德,尊師守紀,刻苦鉆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內涵。
1.2模擬仿真實訓場所,實現無縫對接
職業素質與職業活動緊密相關,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道德規范。醫學的服務對象是人,醫學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嚴謹的工作作風、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溝通能力等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的醫學生,從業后成為合格的醫務工作者,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服務。
醫學院緊跟衛生行業發展方向和要求,不斷改造、更新實訓室設備,讓學生在校期間就接觸從業環境,置身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實現無縫對接。醫學基礎實驗室簡單實用,真實、直觀的各類標本充分滿足了學生開展大體標本實驗、觀察病理切片微細結構的需求,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悟課本知識的真諦。臨床醫學、護理、藥學、康復、口腔等專業實訓室則按照醫院病房或企業車間的工作、生產流程設計與布置,按照醫院(企業)的工作標準張貼操作流程與安全要求,標準的操作模型、先進的專業儀器能讓學生更快掌握專業技能,適應行業需求。
1.3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評價學生能力
在專業素質教育方面,我院多管齊下,注重多元化評價學生能力。我院與國內多家知名醫院、企業合作辦學,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依據衛生行業需求修訂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以模塊化課程體系為基礎,推進項目化、一體化課程改革,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配置,構建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通過開展以上教學改革,提高學生臨床操作技能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培養醫患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在學生評價方面,改一次性評價為多次評價,終結評價為過程評價,應試能力評價為專業技能、職業素質并重的多元化評價,促使學生達到職業資格準入要求,使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
2.1加大職業宣傳力度,占領文化陣地,感受職業魅力
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成為高校育人的有效載體。發揮文化墻、宣傳欄的作用,讓學生耳濡目染,逐步形成良好職業習慣。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的走廊墻壁上,醫學生誓言、南丁格爾誓言等警句靜靜地向師生闡釋著醫藥衛生事業的高尚與神圣。近代護理事業的創始人南丁格爾,為人類健康做出巨大貢獻的中國現代普通外科主要開拓者、“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等名人的先進事跡,訴說著優秀醫務工作者的付出與艱辛。
2.2開展各類專業教育與紀念活動,堅定職業信念
為進一步加強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醫學院邀請“楚天技能名師”田玉鳳、專業骨干教師殷翠等對學生作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專題講座,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加深學生對醫藥衛生行業文化、價值觀的認識,傳承人文關懷和無私奉獻的職業精神。在向“最美鄉村醫生”胡彪同志學習活動中,通過講故事、做訪談、談感想、贊醫生、送祝福等多種形式,讓醫學生對身殘志堅、扎根農村的“赤腳醫生”的事跡有了深刻了解。不少學生被“22年來,他駐守大山深處,踩著山石為村民們看病,成為村民暖心的120,成為村民健康的守護者”的故事深深感動,進一步堅定了把青春奉獻給人民、扎根基層、做合格醫生的職業信念。
圍繞專業教學,在新生入學伊始,醫學院組織全體新生莊嚴宣誓,讓學生謹記“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恪守醫德,救死扶傷。在與醫療衛生相關的紀念日(如世界無煙日、艾滋病日、愛牙日、無償獻血日)組織各類學習、紀念活動或健康宣傳、咨詢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加強專業社團建設,成立大學生護理協會、康復社團、愛牙協會、本草協會等,使社團活動與專業學習緊密結合。同時,注重利用專業特點建設校外青年志愿者基地,先后建立了宜昌市兒童福利院、宜昌市中心血站等校外基地,讓學生在志愿者活動中學習、成長,做到認知和實踐有機結合。
2.3多管齊下,形成合力,打造校園文化
醫學院堅持把校園文化建設當作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育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學院核心競爭力的大事,打造醫學特色校園文化品牌,培育出一批批技藝精湛、信念堅定的優秀醫學生。自2006年起,醫學院每年固定投入數萬元經費保支持校園文化藝術節。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主題的針對性、參與主體的廣泛性、活動內容的豐富性、形式設計的多樣性、操作形式的靈活性等特點,促進了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
在藝術節活動中,邀請合作醫院的護理專家為護生傳光授帽,從護理前輩手中接過象征生命之光和奉獻之光的紅燭,戴上圣潔美麗的燕尾帽那一刻起,學生深切感受到肩負的醫學重任,堅定了為護理事業無私奉獻、努力拼搏的決心。
醫學基礎知識競賽將枯燥的醫學基礎知識融入生動形象的情景案例中,知識覆蓋面廣、結合生活實際,改變了學生對醫學課程枯燥乏味的錯誤認識,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護理操作技能大賽中,選手操作規范,技術嫻熟,從容自信;疾病健康教育展示大賽利用情景劇表演、操作展示、PPT講解等多種形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領悟;模擬招聘大賽更是將職場搬到校園,讓身處“象牙塔”的學子感受職場競爭的壓力,熟悉招聘程序、模式,將課堂所學的面試技巧用于“實戰演習”,提高應聘能力和社會競爭力。除此之外,職業形象設計大賽、校園歌手大賽、健身操大賽、手工制作比賽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大大豐富了學生業余生活,提供了展示各項藝術才能的平臺。
只有通過切身的體驗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職業素質,把專業技能訓練與職業素質培養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提高職業道德水平,這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3]。
醫學院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均有安排學生到醫院等相關單位見習和實習的規定,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對專業產生深刻的感性認識,了解工作的大體內容、流程以及職業要求,建立職業認同感。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通過模擬仿真強化練習,熟練掌握各項操作技能,滿懷信心迎接實習,快速適應崗位。大量的臨床實踐教學鍛造出了一大批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具備良好職業素養的合格醫學生。通過實踐教學感受醫學專家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等,使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深化對人類生命死亡及生存意義等的理解,促使他們在今后的行醫過程中自覺端正態度,履行救死扶傷職責,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
“醫者仁心,大愛無疆”,醫學生培養旨在培養仁愛之心,以“仁心”助推“仁術”訓練,二者兼而有之。以學生為本,以健康教育為中心,以服務大眾為醫學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從學校各項管理制度的制定到日常管理的細節落實,從每一堂課的教學到每一次活動的組織,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形成“齊抓共管、全員育人”的局面,更好地促進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
[1]應金萍.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機制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9(3):50-53.
[2]楊愛麗.關于醫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1):55-56.
[3]杜德嬌,李許良,劉惠軍.天津市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調查與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5):644-646.
G420
A
1671-1246(2016)23-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