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冬杰,孫永顯,荊雪寧,張彩坤,張豪英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99)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健康評估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邢冬杰,孫永顯,荊雪寧,張彩坤,張豪英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99)
健康評估是整體護理程序的第一步,是臨床各門護理課程的基礎。但其內容涉及面廣、操作繁多,初學者較難理解和掌握。為此,課程組積極進行教學改革,以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理論知識的掌握及操作水平的提高。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健康評估
健康評估是動態收集和分析病人的資料,借以發現病人的健康問題在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引起的反應,確定其護理需求,從而提出護理診斷的過程。評估者要對評估對象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進行全面評估,是整體護理程序的第一步,是制訂和實施護理計劃與護理措施的基礎。
健康評估是繼整體護理程序傳入我國后在護理專業新開設的一門課程。200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針對高等醫學教育的《健康評估》教材,并于2012年進行了第三版修訂。健康評估課程開設時間不長,但內容涉及面廣、知識點繁多,對初學者來講難度較大,同時其也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對學生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然而,目前仍以傳統課堂講授和實訓教學相結合模式為主,學生按照教材來學習單項知識與技能。由于課堂教學時間安排非常緊湊,導致“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形成了所謂“上課記重點、考前背重點、考試寫重點、考完丟重點”現象。實訓課也是以示范操作為主,與護理臨床聯系較少,缺乏職業針對性。這種“教”和“學”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潛能的發揮,無法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對實習及就業學生調查發現,在臨床實踐中學生對病人的評估技能掌握不理想,特別是身體評估部分。本課程組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從改革教學模式、整合教學內容、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建立考核評價標準、實踐應用等方面進行健康評估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以期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技能操作水平的目的。
健康評估課程開設時間不長,缺乏系統性的教學模式,而該課程實踐性很強,護士在護理病人過程中需不斷進行健康評估及提出護理診斷,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身體評估,涉及大量操作技能。傳統教學方法大多為先理論授課再實踐實訓,理論知識與實踐實訓分離,學生很容易遺忘,普遍出現對理論知識記憶不牢、對操作技能不熟的現象。所以,課程組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是目前高職高專院校正在積極探索的一種新模式。是以“會做”為最終目標的課程整合模式,將理論與實踐實訓教學有機整合,教師邊教邊做、學生邊做邊學,有效解決了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有助于提高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此外,學生在互相評估時要注意“病人”的感受,融入人文關懷理念,這對其專業角色、社會責任感的建立以及正確道德觀、價值觀的形成很有幫助。同時該教學法可以節省時間,彌補了理論學時的不足。
健康評估課程設計理念是根據護理專業能力要求,基于臨床護理崗位過程,對應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標準和學生個性發展,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遵循“必需、夠用”原則整合教學內容,對于一些不必要且較深奧的理論內容適當簡化,重點講授實際工作中需要的知識,實現教學的科學性和實踐性。重點突出與臨床護理實踐密切相關的章節,如交談、常見癥狀評估、身體評估、護理診斷等內容。刪除心電圖形成機制,重點講授心電圖描記。同時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將執業資格考試內容引入教學中,使課程目標與執業資格考試標準有機銜接,充分體現實用性。增加綜合實驗課學時,強化護理專業實踐能力。引入案例教學,注重臨床實際問題的解決,突出“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的形成和發展,以現代護理觀、整體護理觀對病人進行整體評估。
(1)多媒體課件:鑒于健康評估課程的特點,根據教學內容制作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利用圖片、動畫、視頻等資源,使枯燥的內容形象化。如肺部正常呼吸音的聽診,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聽診來理解什么是正常的呼吸音,但對干啰音、濕啰音的理解較為困難,此時通過觀看啰音產生機制的圖片、播放氣體進出肺部時啰音產生機制的視頻附帶啰音聲響的音頻增加感性認識,促進形象記憶和聯想記憶,有效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習效果。
在課件制作前,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包括參考書、市售光盤、互聯網資料等,及時整理、加工、分類,建立一個實用的素材庫。然后以教研組為單位積極開展集體備課,先由主講教師提供教案,再由任課教師添加、修改,最后集體研討,重點討論授課內容、方法、重難點突破等,并根據教研組集體討論后的教案制作課件。制作課件時應注重實效性,避免制作手段過多、畫面雜亂給人眼花繚亂之感,同時注意背景色、字體顏色及大小的合理設置,課后及時修改完善課件,積累教學資源。
(2)課程網站:健康評估課程網站內容包括課程介紹、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及教學進度表、教學錄像、電子教案、電子課件、實驗指導、圖片庫、視頻庫、案例庫、試題庫、模擬測試、行業最新資訊、相關資源網站鏈接等,學生可以通過課程網站進行相關章節的預習、復習、自測、模擬實訓,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3)移動客戶端:充分利用電子郵件、微博、微信、QQ群等移動客戶端,針對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發揮輔助教學的作用。例如,通過QQ、微信移動客戶端可以與學生進行“一對一”對話,也可以組建群進行集體討論,增強互動性,獲得多元化教學思路。學生還可以隨時提問,使交流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實現隨時隨地學習。同時,學生也可以關注一些知識型的公眾號,獲取最新的知識和資訊,拓寬知識面。
合理應用現代教學技術,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既能注意教師的“教”,又能注意學生的“學”。把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最終目標是優化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
課程組積極完善病例資源庫、技能操作項目庫、試題庫等資源,在此基礎上實施多元化考核模式,重點體現綜合能力培養。
(1)病例考核:隨機在病例庫抽取病例進行考核。重點考核學生的歸納分析、護理診斷及病歷書寫能力。
(2)技能操作考核:根據章節進行技能評估考核,由監考教師從10個項目中隨機抽選,學生兩人一組互相進行身體評估。重點考核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教師評分后給予糾錯指導。
(3)理論知識考核:根據章節進行理論考核,題目從試題庫隨機抽取,考試內容、題量、題型均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相同,體現實用性。重點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時發現其理論薄弱點。
因健康評估是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課程,故考核成績中技能操作考核分值占60%,理論考核分值占40%(病例考核占10%、理論知識考核占30%)。
選取護理專業部分班級實施改革,在考慮學生認知能力、學習精神、個性特點等差異基礎上,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分組,6~8人為一大組,并選1名學生擔任組長,負責組織和督促成員學習,組中每兩人再組成一個小組,形成一對一的評估者和被評估者。各小組根據教學方案,以自主學習和相互討論形式預習理論知識。授課地點改固定教室為臨床實驗實訓中心(配有多媒體系統、掛圖、電子仿真模擬人系統)。具體教學過程(以心臟聽診評估為例)為:(1)教師通過提問檢查學生對本次課心音的產生機制、聽診內容、聽診正常心音等內容的理解程度,觀看學生實際操作演示(找出瓣膜聽診區后進行順序聽診的過程);(2)針對學生的回答和實際操作演示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導入教學內容;(3)教師進行正確的演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動練習;(4)教師提出重點和難點,加深學生理解和記憶;(5)隨機抽取學生進行當堂測試并布置課后實踐內容。課程結束時,對各班進行問卷調查(包括學習興趣、理論知識掌握程度、技能熟練程度、團隊協作等方面),并比較試驗班與對照班期末總成績。
總之,健康評估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不間斷的過程,是護理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教師應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大膽改革和創新,提高健康評估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G420
A
1671-1246(2016)23-0085-02
注:本文系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教改課題(2015jg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