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飛(貴州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25)
生態旅游視野下貴州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
□田小飛(貴州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25)
以桃源河峽谷生態旅游區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綜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桃源河峽谷生態旅游區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意義和原則,提出了桃源河峽谷生態旅游區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策略。旨在為實現貴州省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提供借鑒以及為實現貴州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生態體育旅游 民族傳統體育 開發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己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生活方式。體育旅游是一門新型的產業,它是由體育事業與旅游產業的有機融合。目前,人們越來越衷愛各種以體育為載體的旅游活動。民族傳統體育是各民族祖先留下的一筆豐富文化財富,與旅游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有機整合民族傳統體育和體育旅游產業,可有效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規范化、現代化以及區域經濟的發展。可見,開發利用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對于更好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精髓,進一步推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地理環境資源優越。桃源河峽谷生態旅游區位于貴陽市修文縣六屯鄉,南與省會貴陽烏當區相鄰,北與開陽“十里畫廊”景區接壤,為“雞鳴三縣”之地。桃源河旅游景區規劃建筑面積30.8萬平方米,魔幻漂流部分于2005年5月1日建成試營業。桃源河水上樂園是目前貴州省內首開的一個水上娛樂項目,主要有五個大項:兒童水寨、百鳥歸巢、彩虹滑道和螺旋滑道、大喇叭、峽谷沖浪,適合不同年齡、不同愛好、不同體質的人群游玩,桃源河水上樂園已于2015年6月1日開園。當前,正在建設中的桃源河二期河道漂流、田園風光區、濕地公園、圣泉養生會館居等,建成后將成為全新的“詩意桃源”景區。其次,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桃源河峽谷生態旅游區的主要民族是布依族,當地布依族人民熱情好客、真誠大方,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凡是來到自己家里的都會以美酒佳肴相待。布依人擁有豐富而多樣的傳統節日,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其中,“三月三”和農歷六月初六日是布依族傳統最盛大的節日,此外,燈展、民俗川劇文化場是六屯鎮文化的重要精髓。
2.1、體現出“桃源河峽谷生態旅游區”的特征,打造品牌特色
桃源河峽谷生態旅游區在進行生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中,要以“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開發思想,打造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特色品牌。一定要把桃源河峽谷的特點表現出來。當地的文化要得到彰顯,當地的原始風貌要得到保護和展示。桃源河峽谷生態旅游區的特點之一,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和統一。另外一個要突出的就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色,在這里,要著重表現布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比如,充分展示苗族跳廠、斗牛以及布依族六月坡,對歌尋偶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2.2、生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互惠互贏
在生態體育游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和諧,即就是人、社會、環境三者之間的和諧。通過生態體育旅游,人們不僅可以得到身體上的鍛煉、心理上的洗禮,而且還可以增強自身的環保觀念。生態體育旅游的主體,是山水風景。所以在對桃源河峽谷生態旅游區進行開發的時候,環境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這就給開發者提出了難題。既要開發,但是也不能破壞。在生態體育旅游開發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對生態體育旅游進行開發環節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當地的環境承受能力。根據環境承受能力,控制景區游客的參觀游覽量。
2.3、要突顯桃源河民俗文化的真實性
作為生態體育旅游資源的一部分,民俗文化在開發過程中更要注意其真實性。發展生態體育旅游的基本要求是保持生態體育旅游資源的原味性。部分旅游區為了提高效益,完全不顧及當地民俗文化的承受能力,在開發時,采用“舞臺化”的手法進行表現,把民俗文化的精髓慢慢丟失了。這樣,游客對民俗文化的理解就簡單的停留在了表面,并沒有深入到文化內涵中間去。該地區以少數民族為主,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其起源、傳承、發展過程中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特異性,開發的時候,一定要著力展示最真實和最原生態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讓旅游者在游覽的時候,切實的感受到當地的文化,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旅游區的市場競爭力。
3.1、以大型比賽為素材來開發民族傳統體育旅游項目
2011年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貴州省貴陽市成功的舉辦、2013年中華龍舟大賽(銅仁碧江站)的隆重舉行等大型賽事本身就是一種創意,各種類型的體育賽事,為桃源河峽谷生態區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進一步的開發和良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以賽事為素材的開發方式既能調動人們對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也能廣泛引起政府部門、旅游部門及相關學者的深入關注和探討,為桃源河峽谷生態區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機遇。
3.2、創新旅游產品——以節慶活動為契機
眾所周知,作為多民族聚居省之一的貴州,共占有56個民族成份,其中世居少數民族有17個。修文節慶活動“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跳花節”等都是修文獨具民族文化的節日,充分展現了修文獨特且完整的民族特色文化。農歷三月初三是修文苗族傳統的歌舞節,苗族人民在約定的山坡對歌"跳舞,表達苗族青年男女的美好愛情和團結友愛。苗族“四月八”又稱“趕歌場”或“跳花跳月”,起源于苗族祭祀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苗族人民的生活逐漸趨向多樣化和娛樂性,布依族的丟花包等民俗體育競技活動不斷吸引了各地游客及周邊群眾的參與,在節慶活動中也不斷增添了歌舞表演及周邊區域的交流。修文民族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給我們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開發提供了基礎,讓我們在開發的過程中能夠以此契機來開發出好的旅游產品。
3.3、以保護民族文化的原真性為基礎,對民族傳統體育衍生品的開發
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的開發是旅游形象塑造過程中的重點,在貴州舉辦的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中,其依托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出形式多樣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節慶體育旅游創新產品,如帶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演藝、民族旅游商品展銷、民族特色美食等,這些旅游產品是體育旅游與當地文化、藝術、科技等多個領域的文化創意要素的有機結合。例如平地青苗創造的服飾文化可以作為一個文化的特色。相傳,每個女兒的出生,父母要為其準備9腰裙子,所謂“九九歸一,萬物歸真”。服飾上的刺繡圖案是平地青苗的“無字史書”,各種圖案記錄著戰爭、遷徙、發展的足跡,印章是本民族尋根訪源的標記,為防止禍亂親人走丟失,作為親人相認的依據。對于這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既展現了苗族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又借助現代高科技和舞臺包裝烘托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4.1、完善好法制制度,加強旅游管制
生態體育旅游不僅僅涉及到旅游部門,也涉及到經濟、環境保護、文化等部門,在當前我國在旅游管理體制上不是很健全,主要由不同的行政部門管理風景名勝區、旅游機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政府應該有主導作用,建立好以地方政府為領導,由各有關部門組成的旅游領導小組,負責協調、管理對本地區生態體育旅游的工作。環保人員應該充分發揮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防止旅游資源遭到破壞以及態環境的退化,把保護環境作為主要的措施,讓保護區的核心區不開展任何生態體育旅游活動,緩沖區盡量少開展生態體育旅游活動。做好對體育旅游資源價值核算,在開發的過程中,防止只重視體育旅游經濟的顯性增長,忽略對旅游資源破壞所造成的隱性損失。
4.2、突出環境保護功能,培養環境保護意識
相關部門應以堅持有利于保護資源的原則,有步驟、有目的、有針對性的生態體育旅游開發。對尚未被破壞的或已遭到破壞但并不嚴重的生態體育旅游資源進行及時保護、搶救性挖掘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在對旅游者的環境保護意識上,以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為主,以相互監督為輔,例如通過公益廣告、傳單、宣傳欄、公益活動來加大對保護環境的宣傳,從而對人們從意識上進行影響;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應做到相互監督、相互影響,做到不亂丟、亂扔、亂摘、亂踩。
4.3、加強對人們環境的教育,培養相關的專業人才
民眾在環境教育上應該大力的加強,提高人們對可持續發展政策的認識,這是生態體育旅游發展的根基,生態體育旅游中的管理人、經營人、旅游者及當地居民素質的高低,對生態體育旅游的質量與綜合效益有直接影響。旅游發展需要好的環境,各級政府和民眾有義務創造好的環境發展旅游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在當下,體育旅游從業人員中主要出現的現象有:相關人員的文化和業務素質比較低、旅游從業人員中專業人員不足以及在從業人員中很少有人持證上崗等基本問題。建議體育學院和旅游學院拓寬專業面,在對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方面進行調整,在對人才培養方面進行調整,應該大力加強對實踐性環節的教學,對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人才的培養上應該適當的增加,有計劃地培養生態體育旅游方面的人才或者開設體育旅游專業。
桃源河峽谷生態旅游區旅游資源種類豐富,氣候條件適宜,交通便利,其民族傳統體育體育旅游資源的可開發程度高。本文針對桃源河峽谷生態旅游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其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策略,主要以保護生態旅游為根本、強調地域優勢,突出民族特色,打造品牌、整合資源、產品優化、合理配合、多樣渠道、引進資金、培養體育旅游人才、提高質量、健全法規、資源保護、加強安全、提高保障,以更好的吸引旅行者參與體育旅游活動為出發點,使“桃源河峽谷生態旅游區”的旅游資源開發走綠色可持續發展路線。
[1]崔樂泉.21世紀的中國體育文化與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17(4).
[2]桃源河[DB/OL].(2015-05-21).http://www.gzjcdj.gov.cn/w cqx/detailnew.jsp?id=3476531.2015,5
[3]羅鳳琪.桃源河水上樂園[DB/OL].(2015-06-24)[2015-09-15].http://baike.so.com/doc/9875804-10222886.html.
[4]劉鳳云.生態體育旅游及其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1).
G80
A
1006-8902-(2016)-06-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