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霞 湯長發(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 長沙 421000)
運動調節2型糖尿病的機制論述
□魏霞 湯長發(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 長沙 421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糖尿病的發生率也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為1.51億,而目前已達3.82億,按目前的增長速度,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近有5億人成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發生不僅給患者的生命及其生活質量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也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緩。本文從運動治療2型糖尿病的生理機制進行論述,以期為糖尿病患者選擇合理有效的糖尿病治療方案提供理論依據,為糖尿病患者提供運動療法的新思路。
2型糖尿病 運動療法 生理機制
1996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提出糖尿病現代治療的5個要點:控制飲食、運動療法、血糖監測、藥物治療和糖尿病教育。但目前看來,糖尿病的治療主要以控制飲食、血糖監測和藥物控制為主,而糖尿病運動療法則往往被忽略。糖尿病運動療法是指糖尿病患者在醫生指導下長期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以達到控制和促進糖尿病恢復的一種治療方法,是糖尿病治療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運動不僅能降低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更重要的是運動能調節機體的整體機能,提高生活質量。
1.1、調節糖代謝,降低血糖含量
規律的運動能促進肌肉組織對血液中葡萄糖的攝取,降低血糖,運動時加大對肝糖原、肌糖原的消耗,緩解高血糖狀態,運動后血糖又轉變為糖原儲存起來,進一步降低了血糖。許多研究表明,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干預后,其體內血糖值及糖化血紅蛋白含量明顯下降。
1.2、增強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胰島素抵抗
運動能有效改善體質量。2型糖尿病患者在運動時胰島素分泌減少,運動使血液循環增加從而使胰島素與受體結合率升高,且通過與受體結合后代謝反應不斷增強,由此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削弱胰島素抵抗作用,改善糖代謝。此外,運動還可通過增加肌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的數量,使肌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臨床隨機試驗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進行3次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持續2個月,可使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46%。對肥胖的早發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12周中等強度的運動干預后,實驗組的空腹胰島素值、胰島素抵抗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胰島素用量變化值明顯高于對照組。
1.3、延緩并發癥的發生發展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可引發多種急、慢性并發癥,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神經病變等。運動能有效降低血壓,增加血管壁的厚度及彈性,對輕、中度高血壓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較高強度的有氧運動能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及死亡率。研究人員對3708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長達18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不論年齡、體質量、血壓、血脂水平和是否吸煙,日常生活中經常運動和運動量較大的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較低。運動可以提高抗凝因子的活性,改善血液的高凝狀態,減小血小板體積,延緩血栓的形成。給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血小板體積明顯減小。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運動鍛煉后,其血液中β2-微球蛋白比運動前和非運動組有顯著下降趨勢。表明運動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腎功能,且能有效防止周圍神經的病變。
1.4、提高機體適應能力
研究顯示,運動能增加肌毛細血管與肌纖維數值的比例,增強體力,改善心理功能,增加對生活的信心,促進身心健康。身處緊張環境中時,積極地運動還能有效緩解緊張情緒,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在對缺乏運動的老年人進行10年的運動監控后,發現實驗組的身體、心理適應性明顯高于對照組。部分學者通過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后證實,糖尿病患者經過適宜的運動后,其體質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循環、呼吸、運動等系統功能明顯提高。
(1)適應癥:無并發癥和顯著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或者2型糖尿病輕微合并癥,如微量蛋白尿等;肥胖型2型糖尿??;無明顯自主神經障礙的周圍神經病。
(2)禁忌癥:急性感染、急性酮癥酸中毒;重癥DM腎病,重癥心腦血管病;DM壞疽、DM增殖期視網膜病變;空腹血糖>16.8mmol/L、立位性低血壓等。
3.1、運動項目
由于存在個體差異,因此運動形式因人而異。選擇運動項目時必須根據病人的年齡、體質、病情、個人習慣、社會、經濟、環境等一系列的因素而定。運動項目的選擇不必單一化,可形式多樣。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可選擇散步、太極、做家務等方式;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可選擇平地快走、慢跑、登山等項目;輕度糖尿病且無并發癥患者可選擇強度稍大一點的運動項目,如游泳、球類、坡道自行車等運動方式。
3.2、運動強度
評價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指標是運動強度。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的糖尿病運動手冊中指出,運動強度要大于日常生活的強度,目標要合乎改善代謝和心血管功能,達到60%最大吸氧量,即中等強度。臨床上多以心率為運動強度的指標,既能獲得較好的運動效果,又能確保運動安全。
3.3、運動持續時間和頻率
運動初期的運動時間可適當控制在20min左右,隨著機體的不斷適應,可適當延長運動時間,建議一次運動時間控制在1h以內,避免機體出現運動損傷。運動頻率一般是每周3次,輕度糖尿病且無并發癥患者可根據自身狀況每天堅持進行適當的訓練。
3.4、運動注意事項
(1)運動前應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并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的進行運動;(2)運動的適宜時間應在飯后60-120min,既能有效避免低血糖的發生,又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水平。戴筱英等研究人員觀察餐后不同時間運動對糖尿病的降糖作用,發現降糖最適宜的時間是在餐后90min進行運動,餐后60min次之;(3)運動前應進行5-10min的準備活動,運動后進行5min的放松活動,以舒緩身心;(4)運動講究循序漸進,從小運動量開始,逐步增加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同時要密切監測血糖、尿糖以及癥狀的變化,及時調整運動方案;(5)運動時和運動后攝取足量的水。在運動過程中會伴隨著身體水分的丟失,在運動中和運動后適當地進行補水,有利于體液的平衡;(6)選擇合適的運動鞋。當選擇籃球運動的時候,建議穿籃球鞋,跑步的時候選擇合適的跑鞋。這樣不僅能夠減少機體在運動中的損傷,而且還能給自己創造一個舒適、愉悅的運動環境。
綜上,運動療法在糖尿病的防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且國內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已證明了運動療法是一種可以廣泛應用、具有長遠效應的治療手段,但是真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比如運動時間的安排不合理、運動強度的檢測達不到要求、身體質量監測不準確等,以致運動療法達不到預期值。建議建立一套成體系的、符合我國糖尿病人在遺傳、體質、生活方式等方面特點的運動治療方案,把運動納入每個適應癥病人的治療中。因此,糖尿病的預防、控制和治療效果將會得到大大的改善。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2]陶玲玲,范秀斌,鄧雁北等.3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運動干預效果分析[J].臨床薈萃,2004,19(15).
[3]徐國琴,林文,杜曉燕等.運動療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2,21(3).
[4]MourierA,Gautier JF,DeKervilerE,et a.l Mobilization of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related to the improvement in insulin sensitivity in response to physical training in NIDDM.Effects of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supplements[J].Diabetes Care,1997,20(3).
[5]孫亞威,尚可,郭政建.運動療法對超重和肥胖的早發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的影響[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3(6).
[6]Hu G,Jousilahti P,Barengo NC,et al.Physical activity,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and mortality among Finnish adults with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5;28(4).
[7]Kim SH,Lee SJ.Kang ES.et al.Effects of lifestyle modification on metabolic parameters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Metabolism,2006.55(8).
[8]Balducci S,Iacobellis G.Parisi L.et al.Exercise trainingcan modify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06;20(4).
[9]DiLoretoC,FanelliC.LucidiP.et a.l Validation of a counse-ling strategytopromotethe adoption and themaintenanceofphysicalactivity by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J].DiabetesCare,2003,26(2).
[10]Petrella RJ,Lattanzio CN,Demeray A,et a.l Can adoption of regular exercise later in life preventmetabolic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DiabetesCare,2005,28(3).
G804
A
1006-8902-(2016)-06-LXY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CX2016B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