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鋒,苗茂云,索海英,張國勝
(濰坊護理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2500)
高職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差異的研究
張向鋒,苗茂云,索海英,張國勝
(濰坊護理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2500)
目的 探討高職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的差異,為教學改革提供依據。方法 對我校15名在三級醫院實習結束的學生進行訪談,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結果 目前高職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存在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用物、新理論的應用、知識的更新以及病房與實驗室、真實病人與模擬病人等方面。結論 應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改革臨床教學模式;更新教材內容,注重教材建設;培養雙師型教師,改革教學方法,減少學校教學與臨床實踐的差異。
護理教學;臨床實踐;差異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培養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是護理教育的目標之一。由于學校教學與臨床實踐脫節,學生實習時不適應。本課題通過對我校15名在三級醫院實習結束的學生進行訪談,了解目前學校高職護理教學與臨床護理實踐的差異,以期為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1 對象
本研究通過立意采樣法選擇研究對象,選取我校15名在三級醫院輪轉實習結束,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高職護生。
1.2 方法
采用焦點團體訪談法收集資料,提前約定訪談時間、地點,保證會談在不受干擾的房間進行。向研究對象詳細說明研究目的、內容和方法,獲得其理解和支持。小組討論的空間安排采用半圓式。訪談采用對比式提問:高職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有哪些差異?整個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只是適當追問,不做誘導性提示,不發表個人觀點和看法,同時鼓勵訪談對象發表自己的意見。訪談結束后,及時整理訪談記錄,通過反復閱讀、分析、反思、編碼、分類、提煉,最后形成主題。
本研究中15位被訪談者一致認為學校教學與臨床嚴重脫節,進入醫院實習后出現操作不熟練、無菌觀念不強、與病人溝通交流較少、不會健康宣教等問題,加之環境陌生、人際關系較復雜等,適應困難,壓力很大。學校教學與臨床實踐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用物的差異
2.1.1 一次性用物的普及 大部分被訪談者提到學校護理操作用物與臨床差別很大。為了控制醫院感染,減少反復滅菌消毒耗費的人力、財力,醫院很多臨床操作使用一次性物品,如無菌導尿包、灌腸包、無菌包布、無菌手套、濕化瓶、氧氣霧化吸入器、吸痰管、中單等。
2.1.2 用物的更新 單人三單式鋪床法操作步驟繁瑣,在臨床實踐中已經不用,而用床罩代替床單,省時省力。腕帶應用普遍,查對內容增加看腕帶。氧氣筒、電動吸痰器等已被中心控制管道化所取代。電子計算機聯網使醫療護理文件的記錄與書寫有了很大變化,電子醫囑的處理流程與手寫醫囑的處理明顯不同。為了減少輸液反應,臨床用精密輸液器代替普通輸液器。靜脈留置針的應用,減輕了反復穿刺給病人帶來的痛苦。青霉素快速過敏皮試儀、易折型安瓿的應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2.1.3 新技術、新器材的開發 臨床不斷研發使用各種新儀器,而學校教學設施陳舊,更新緩慢,很多技術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學到。比如,超聲霧化吸入器和呼吸機,我校所用的就比較陳舊。
2.2 新理論的應用和知識的更新
隨著“以人的健康為中心”護理模式的提出,臨床大力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在評價護理操作時,更注重病人的身心安全和舒適。因此,臨床更加注重病人生活護理,如口腔護理、床上洗頭、床上擦浴等,強調個體化和人性化護理,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病人的需要。循證護理要求遵循和應用科學證據制定護理方案,切實做到“以病人為中心”,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和水平。臨床路徑的應用有利于加強醫院內部管理,促進醫療環節和流程的不斷優化。
美國國家壓瘡指導專家組將壓瘡分為6期,而教材還是4期甚至3期,護理措施也有很大差別。藥品不斷更新換代,教材中介紹的一些常見疾病的基本藥物,臨床已不再使用。同時,常見疾病的檢查方法也不斷改進。
2.3 病房與實驗室、真實病人與模擬病人的差異
由于醫院地域、級別和主治病種不同,病房設置與布局也不同。學校護理技能教學是在標準的臨床模擬病房進行的。而在醫院,操作前需要向病人詳細解釋操作的目的及過程,在操作時要不斷與病人進行溝通交流。在不違反操作原則、不影響病人身心安全的前提下,操作方法允許有一定的個性化。
在學校,學生模仿教師的操作手法,只注重完成技能操作,忽略護理對象的其他需求;與模擬病人溝通交流較少或是機械地背誦操作目的和過程,缺乏互動。按照考核評分標準進行護理操作,機械刻板,要求步驟不能顛倒,不能有添加或遺漏。
在醫院護理對象為形形色色的病人,而學校使用標準化病人,模擬人與真人差別很大,學生練習缺乏真實感知。比如,新生兒的護理、口腔護理、吸痰法和各種注射法等,對于真實新生兒,學生不敢碰、不敢操作;口腔護理教材規定了棉球的個數、擦拭的先后順序,而有些病人潰瘍出血較多,擦拭時也有很大差別;模擬病人與真實病人肌肉注射力度、進針深度差別很大。
3.1 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改革臨床教學模式
根據現代醫院的發展,學校應加強模擬病房建設,及時更新實訓用物及設備,做好實訓設施和項目操作培訓。建立良好的校院合作關系,滿足學生臨床見習、實習和教師培訓需求。
實行小班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1],調動學生積極性,實現教學直觀化。實施情景教學,創設聲音情景、癥狀情景和結構情景,強化學生理解能力,激發學習興趣。護理技能實訓盡可能在真人身上實施。采用導師制模式、聯合臨床教學模式和伙伴式臨床教學模式,將臨床路徑和循證護理應用于臨床教學,培養學生臨床實踐能力。
3.2 更新教材內容,注重教材建設
教材是教師授課的依據,是課程的核心材料。要實現教學與就業零對接,就必須緊跟臨床發展,及時增加臨床應用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刪除或替換相對陳舊落后的知識[2]。注重教材建設,教材編寫應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注重學生觀念的養成,最大程度發揮教材的功能。教材建設應符合學習邏輯,方便學生學習,注重評判性思維,突出學科主體意識,擴充和詮釋護理學科基本理論和專業精神,培養學生專業認同感以及堅定的專業價值取向,增加人文關懷內容[3]。
3.3 培養雙師型教師,改革教學方法
護理教學必須以護理臨床實踐為基礎,專業教師要把握護理教育的發展趨勢及先進技術,不斷拓展知識面,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最新的護理理論和技術。學校應重視和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組織教師定期去醫院進修,使課堂內容貼近臨床實際。
課堂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組織相關護理專家統一編制案例教材,案例要典型、符合護理特色并及時更新,使學生在理論學習階段接觸到真實的臨床案例,更好地理解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4]。采用完成健康手冊或制定健康方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健康教育能力。要求學生根據臨床病人的特點,制作個性化的健康手冊,或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健康方案的制定,深入理解所學的健康理論知識并解決具體健康問題,通過查閱文獻及小組討論,提高健康教育能力[5]。
在高等護理教育中,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應正視這些差異,并找到解決方法,但這需要學校、教學醫院、各級管理者、教師及學生多方面的努力。此外,本研究是基于對我校實習結束的高職生進行的訪談,所得出的結果可能代表不了本科院校或其他學校,但希望某些結論對于推動護理教學改革、減少學校教學與臨床實踐的差異提供一定參考。
[1]張瑞瑩,孫亞男,劉君,等.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方法探究[J].中華護理教育,2008(3):109-110.
[2]何曉璐,譚小燕,唐英姿,等.基礎護理技術臨床應用情況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2(24):50-51.
[3]趙博倫,姜安麗.美國《護理學基礎》教材思想性的評介[J].中華護理雜志,2006(10):956-958.
[4]楊瑞,李亞潔.案例教學法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3(17):1006-1008.
[5]孟憲梅.中加護理教學中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培養方式比較[J].護理學雜志,2008(2):51-53.
G420
A
1671-1246(2016)11-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