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我國發展必須依靠創新。掌握核心技術的過程很艱難,但這條道路必須走。”這是2016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視察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時對科研人員提出的期望。近日,《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一書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三五”規劃建議進一步強調科技創新“全面引領”作用。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中心的全面創新,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這也是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由之路。
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科技創新成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亦是重塑世界格局、創造人類未來的主導力量。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科技創新的探索和競爭大潮中投入巨量資源,誰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走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在國際政治經濟博弈與轉型中贏得顯著優勢。而在這場國家實力乃至國運興衰的競賽中,中國顯然是重要參賽者,迎難而上、奮發進取方能實現最終超越。
要在全球科技創新這場超長時間、超高難度、超長距離的“馬拉松”中笑到最后,需要今天的中國重點培育和發揮三大“稟賦”:長遠眼光、革新思維和戰略定力。
首先,要圍繞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戰略,從中國的現實國情出發,科學設定建設科創強國的分階段戰略規劃;同時,要把握、吃透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相對超前地設置我國科技創新的“高線”目標。不僅要在“短、平、快”的項目上快速出成果、出效益,更要在核心技術、原創性、基礎性的研究上舍得、敢于投入,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
與前幾輪科技革命相比,以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革命為特征的科技革命對創新環境、創新生態的顛覆性作用尤為明顯。科技創新活動日益社會化、大眾化、網絡化,新型研發組織和創新模式不斷涌現。因此,第二個“稟賦”就是要有改革傳統科研體制和組織形式的革新思維,主動適應并塑造全新的創新生態,使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傳統的創新主體與創客、極客及各類新型創新網絡和組織實現交互協同、融合發展。通過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大型科研設施開放共享、智能制造技術等功能強大的研發工具和前所未有的創新平臺,使創新門檻迅速降低,協同創新不斷深化,激發眾籌、眾包、眾智等多樣化新型創新平臺和模式不斷涌現,讓“雙創”落到實處。
面對百年大計、系統工程,中國還要有足夠的“戰略定力”。這種定力首先應該源于自信。今天,中國科技發展水平在全球科技創新“馬拉松”中所處的地位,已經從跟著全球先進水平跑轉入了跟跑、部分平行跑、少部分領跑兼有的階段。《2015科學發展報告》等權威數據證明,在科技創新水平上,中國早已非昔日的“吳下阿蒙”。
具備和充分發揮三大稟賦,中國還要對科技創新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創新合作,為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中國人的貢獻。面向深空、深海、深地等空間極限以及超大宏觀、超深微觀和極端條件交叉的前沿物理研究,也需要集合人類共同的智慧和力量。“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