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光系
聲名赫赫的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近日宣布,將在3月26日刊出最后一期紙質版,之后將停止印刷,只保留網絡版。
這份創立于1986年的日報在全世界擁躉眾多,目前的東家是俄羅斯富豪列別德夫家族。列別德夫在接受采訪時說,作出這個決定是因為報紙行業的未來是“數字產品”。
又一家老牌傳統媒體,作出了面向新媒體時代的艱難選擇。
英國人對傳統印刷報紙的依賴程度,應該大大高于中國人。每天早晚上下班路上,大多數倫敦人還是會在地鐵上看報紙或者讀書。當然這里面有一個重要原因——倫敦地鐵“陳舊落后”,在地下行駛時,大部分區域連手機信號都沒有,更不用說Wi-Fi或4G了。
但據我的觀察,近幾年來,“地鐵閱讀族”的閱讀習慣正在悄悄發生變化。
首先是,有地鐵免費報紙可以作為傳統報紙的替代讀物。倫敦地鐵站內,目前有兩份報紙可供免費取閱——《大都會報》和《倫敦晚間旗幟報》,一天中的重要信息,大多能在上面讀到。
對于更多的年輕精英倫敦人來說,他們會提前下載好新聞,在手機、iPad、Kindle或其他平板終端上閱讀。

英國傳統媒體的“新媒體戰役”,早已打的如火如荼,且在經營模式上各有創新
傳統嚴肅報紙的日子不好過,自然不難理解。《獨立報》把印刷版作為主要平臺,能支撐到現在,已屬不易。其實英國傳統媒體的“新媒體戰役”,早已如火如荼,且在經營模式上各有創新。
我曾參與組織過數次中英媒體交流活動,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到英國傳統媒體的轉型過程。
大約4年前,我去拜訪《金融時報》時,他們就已經推出了能隨時更新金融和股市信息的新媒體軟件,在報社里也有自己的演播室和直播間,看上去和專業電視臺幾無二致。
我印象最深的,當屬《每日電訊報》的大平面,讓人感覺幾乎是置身于證券交易所——四周均是滾動屏幕,即時更新每一條稿件的點擊數,點擊量最高的稿件,會立刻被跟進。
《衛報》網站至今仍是免費閱讀,但他們推出了“會員制”。一旦讀者成為會員,可以在其網站上購買書籍、服裝、生活必需品和旅游產品,一站服務。
在新媒體方面一馬當先的,則是不少保守的英國人并不太喜歡的《每日郵報》。這家報紙不算“嚴肅”,但由于語言簡單易讀,很受普通英國人喜歡。
《每日郵報》在英國媒體中較早推出網絡版《郵報在線》。2013年我曾陪同該報負責人訪問中國,據他們介紹,《郵報在線》當年在全世界英語新聞網站中點擊量排名第一,且贏利豐厚。
《獨立報》在這個時候宣布放棄印刷版,應該也是權衡再三后的“破釜沉舟”,以期在新媒體戰場上放手一搏。但愿它能夠“向死而生”,不忘其“獨立”初心的同時,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