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笛

廣西柳州市,苗族群眾在吹奏蘆笙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首歌謠描繪的是過年時濃濃烈烈的年味,不過,近年來,許多人都在埋怨“年味一年不如一年”。
34歲的吳明鵬是柳州人,現在在上海工作。回顧前幾年回家過年的經歷,他說:“那時風塵仆仆地歸鄉,過年只是吃年夜飯、發壓歲錢、打打牌、放鞭炮、看春晚,團圓和喜慶多少就演變成了疲憊和無聊。”
不過,隨著傳統年文化的回歸,一些春節民俗正被重拾。春節前,貼對聯、粘福字、掛燈籠,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帶動了傳統文化年貨的購買熱,也為廣西柳州市古鎮融安增添了濃郁的年味。
山歌上網
作為廣西的“山歌之鄉”,柳州市柳江縣每年春節都有山歌對唱活動,每年開年都有新鮮的山歌出爐。
柳江縣山歌協會會長韋金樂說,幾年來,正月初一到十五,他都被各地群眾“訂”走了,天天外出唱歌,比平時上班還忙。
1998年,柳江縣山歌協會在民間誕生。如今,會員已有80多人。
該縣山歌手“土味”十足,出口成歌。譬如,針對個別干部不愿聽取群眾意見,山歌手韋新和這樣唱道:“領導莫怪我批評,莫拍桌子瞪眼睛,我是牛尾打牛背,替你拍蚊趕蒼蠅。”
在柳江縣2016年春節山歌對唱活動中,韋新和還唱出這樣的山歌:“莫催女兒早連情,莫逼兒子早成親。若拿牛仔去犁地,不傷骨頭也傷筋。”
韋新和說,“真”是山歌的本味,如柳江的一首山歌所唱:“能剔硬骨是真刀,能捉活鼠是真貓,山歌里頭是真話,假鬼難過奈何橋。”
2016年大年初一,柳江縣城春節山歌演唱會現場,民間山歌手以山歌對唱形式一字擺開。山歌的歌詞內容多為反映近年農村生活新變化,由于一些歌詞是即興創作,采用當地方言演唱,貼近生活又詼諧幽默,精彩的對唱場面讓很多觀眾捧腹大笑。
中午休息吃飯時,觀眾都舍不得離開現場,因為怕別人占了自己的位子,一些觀眾餓著肚子等到下午。
山歌會多在人民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展開,吸引行人圍觀,山歌手喜歡這種自由的演唱形式,沒有劇場的拘束感。在廣西,唱山歌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地方特色娛樂活動,更是文化和人情上的交流。當地人用一曲曲具有當地濃郁色彩的山歌表達生活甘苦,以及對新年新生活的向往。
新的文明和娛樂也在沖擊山歌的地位。廣西“老歌王”郭秀蓮擔心山歌的傳承出現斷層 :“現在沒人用山歌來談戀愛了,年輕人談戀愛都在用網絡。”但她很快找到了互聯網+時代山歌傳播的新機遇,她把自己唱的山歌錄成幾十個視頻,利用網絡進行傳播。
現在,郭秀蓮成了當地的“網絡紅人”。在國內多個知名視頻網站搜索她的名字,都能找到她的山歌視頻,每個視頻都有幾萬點擊量。
帶回到他們工作的城市
從臘月末開始,在古鎮融安縣長安河西文化年貨市場里,大紅燈籠、春聯、年畫、“福”、“龍”字等琳瑯滿目的傳統文化年貨將街道裝點得格外喜慶,攤位前也是圍滿了前來購買的顧客,人們認真端詳每一幅春聯、字畫,精心選擇自己所需年貨。

廣西柳州市一名苗族姑娘在展示制作的繡球
寒冬臘月里,朔風陣陣,大江南北又飄著縷縷臘肉的香味。融安古鎮的市民們除了搶購傳統年貨,也要利用低溫干燥的有利天氣,按照傳統習慣,家家灌香腸 、腌臘肉 、置臘貨,備足春節美食,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融安縣長安鎮立新街居民、年過六旬的童大叔自去年冬至過后,便已經開始忙著熏制臘肉,因為冬至過后天氣愈發寒冷干燥,正是熏制臘肉的好時節。
童大叔說,做臘肉最好選五花肉、豬頭肉,用鹽和香料腌3至4天,每天翻動一次,這樣可以使腌肉入味更均勻。4天后取出,每塊穿小孔用麻繩掛到外面竹竿上曬。一般曬5至6天,然后把豬肉掛在通風條件較好的地方直到干透。要迎春過年,臘肉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童大叔說,這是融安的傳統習俗之一,讓歸鄉的游子好好品嘗童年時就相伴的美味,“最好還帶上一點回到他們工作的城市”。
大年初一開始,童大叔把腌制好的臘味裝好,在串門拜年時,送給鄰里親朋,道一聲“過年好”,讓街坊們歡歡喜喜地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從“紅包壓歲”到“新書壓歲”
在廣西當地,大年初一要拜年,要相互送祝福。起床的第一件事,年輕人要向長輩討要紅包,這個習俗跟別的地方沒什么區別。不過,在廣西上林縣的不孤村,也叫狀元村,有一些書香門第,長輩在給孩子紅包之前,還要考孩子背詩詞,如果背得好,紅包就會厚一些,為的就是讓孩子傳承傳統文化。
廣西柳江縣文聯的覃樹發寫了一首童謠《新書壓歲頂呱呱》,提倡過年新風尚,將“紅包壓歲”,變作“新書壓歲”,孩子們過年時收到一本新書,不僅能讓孩子們在新年里讀到好書,還能更新他們過年禮儀的觀念。
58歲的覃樹發曾當了18年的中學數學老師,因為愛好文藝創作,1998年調到柳江縣文聯。從那時起,他便陸陸續續寫了不少童謠作品。覃樹發說:“童謠把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到孩子們心田里。總有一天,種子會生根發芽。”
他認為,跟孩子們講大道理,大家可能一下子很難理解,而童謠把許多大道理具體化、形象化,讀起來又朗朗上口,孩子們喜歡,容易接受,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在柳州市龍擎苑社區,志愿者們把社區里的孩子們聚在一起,舉辦“我們的春節”活動。書畫老師玉志威一邊寫春聯,一邊給孩子們講解春聯的民俗內涵:“寫對聯是中國民俗,一到過年,家家戶戶寫對聯,就是祈求來年和順平安。”
文廟的傳承
自2011年,全面竣工的柳州文廟重新向市民開放,學子高中、開筆禮、啟智禮、祭孔等文化活動,都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參加。
“學子高中”取“糕”“粽”的諧音,是此活動的一大特點。大年初一早10時,在古樸的音樂聲中,由主禮人引導,第一批身穿漢服的學子經杏壇進入大成門。學子立于鐘前,逐一勵志,并擊鐘銘記。然后,主禮人引學子抵大成殿左側的許愿樹前,頌文廟史上之功,述文廟今日之用。學子們紛紛在許愿帶上題心中所愿,祈心中所望,并以畢恭畢敬的姿態,將許愿帶掛在許愿樹上。最后,學子們登上“步步登高”階梯,進入大成殿里,手拿年糕、粽子向孔子圣像行三叩九拜之禮,并敬香一炷。
柳鐵一中學生蔣思雨表示,今年她將參加高考,來這里祭拜孔子就是想舒緩壓力,放松心情,用自己的努力報答父母和老師。
“開筆禮”是古代中國人的首次人生大禮。“人無禮而不立”。開筆,是中國傳統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形式的稱謂,俗稱“破蒙”,是一種流傳久遠并且融合了心理學的兒童啟蒙教育形式。柳州文廟的“開筆禮”現在已經成為了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
一拜尊師開智慧,二拜尊師敬師教,三拜尊師習禮儀……大年初一,家長們帶著即將步入校門的小孩虔誠地祭拜孔子圣像,并給孩子點啟朱砂,送上“你一定會更棒的!”等祝福的話語。寫字識字是學習文化的第一步,孩子們在家長的引導下,專心致志地描出“人”“和”“禮”等字。主禮人對孩子們說:“今天我們之所以要把‘人字寫得堂堂正正、穩穩當當,這是因為孩子們進學校學習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人首先就必須堂堂正正地立身。”

廣西柳州市,一名商家在擺放年畫
柳州市四十六中附小教師李俊華就帶著即將走進校門的女兒來參加這個活動。她說:“過年了,想讓孩子體驗一下傳統文化。‘人字的筆畫雖然簡單,只有一撇一捺,但是這兩筆是相互支撐的。這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扶共同發展。”
猴年正月初一這天,有200多名學生參加了“學子高中”和“開筆禮”活動,走進文廟參觀的人數達到1.8萬。
節儉辦燈會
到了夜晚,柳州有傳統的放燈活動。但是,考慮到安全因素,全市2016年不再集中舉辦元宵燈展。不過,眾多街道、社區都將組織舉行元宵節文化活動,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賞燈、猜謎、看演出。
柳州市文新廣局公共文化科負責人介紹,今年之所以不像往年一樣集中舉辦元宵燈會,除了出于安全考慮,還有節儉的目的。以往,把各單位制作的花燈統一放在某個地方集中展出,在運輸花燈、鋪設線纜、人工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費。因此,在綜合基層反饋意見后,今年決定將元宵節文化活動分散到基層。
市區各文化場館也有不少元宵文化活動,市民可前往看展覽、看晚會和參加游園活動。元宵節當日上午10時,工業博物館將舉行“工業城市 記憶之旅”圖片展和《百年工業柳州》《藏品史話第二輯》等出版物發行儀式。當晚7時30分起,柳州文廟將在沿江長廊舉行猜燈謎活動,與此同時,還有寫福字、蹴鞠、投壺等多種游園活動,以及匯集各種傳統工藝品、食品的傳統文化集市。
自中央實行“八項規定”以來,各地耗資巨大的晚會已經瘦身或不再舉辦。自2014年春節開始,為了避免奢侈浪費和空氣污染,柳州已經連續兩年沒有舉辦初二河堤邊的焰火晚會,市民們也自發地減少了爆竹燃放。
以前,柳州當地的鄉村有春節期間打牌賭博的惡習。現在,隨著電影院的建成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電影院看一場賀歲電影,而傳統文化集市、燈謎活動和包含蹴鞠、寫福字、投壺等傳統活動的集會,也讓市民們走出了家門,體會了濃濃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