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江濤+馬雪婷

一名工作人員駕駛叉車在國藥廣西控股有限公司醫藥倉庫運送藥品
“在國家由‘十二五向‘十三五轉變之際,中國物流業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但也面臨一系列矛盾和問題的嚴峻挑戰,并預計行業增速將繼續趨穩放緩。傳統的依靠成本價格競爭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行業將進入以轉型升級為主線的發展新階段。”在2016中國貨運與物流行業趨勢論壇上,中國物流學會會長何黎明表示。
在電商時代,傳統的倉儲和配送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發展需求,電商倉儲、大件物流、城鄉配送和智慧物流將成為行業發展的重點。業內人士認為,物流行業將在2016年迎來新的拐點。
實際上,早在2015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就明確提出發展現代交通業、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對現代物流業提出了新要求。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轉型,中國的物流行業正在從實物配送階段向現代物流轉型?!敝袊锪鲗W會副會長、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物流信息中心主任蔡進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表示,物流的發展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物流企業只有徹底改變傳統思維,回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本質,才能在產業升級中生存和壯大。

蔡進
發展速度快,總體水平低
《瞭望東方周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目前中國物流行業的整體狀況如何?
蔡進:從總體來講,中國物流的現狀可以用兩個字概括,一個是“快”,一個是“低”。
近十年,中國物流規模的擴張速度非常快。十年前,國內很難找到一家上億元的物流企業,現在幾十億、上百億元的物流企業已經遍布全國。2014年中國物流企業的前50強中,業務收入第一位的是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達到近1500億元,第50名的業務收入也超過了22億元。
反映在具體經濟指標上,就是社會物流總額的增加。2014年中國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31萬億元人民幣。這可以說是經濟數據指標中最為龐大的一個數據了。
在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到現在,中國基本上建成了一個覆蓋全國、聯通全球的物流基礎設施體系。以鐵路建設為例,目前中國鐵路營運總里程達到11萬公里,位居全球第二。
無論從整體規模、市場,還是從基礎設施、物流企業來看,中國物流行業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可以說是非??斓摹?/p>
但在這么快的發展速度背后,中國物流行業的整體水平是偏低的。全球有一個共同的體現物流行業整體效率的指標,就是社會物流成本以及社會物流費用占GDP的比例。這個比例越低,說明一個國家物流行業發展水平和效率越高。
2014年,中國全社會的物流費用是10.6萬億元人民幣,占GDP的比例達到16.6%。這個比例是很高的。根據國際相關機構的統計,在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社會物流費用占GDP的比例一般在8%~9%左右。和這些國家相比,中國的比例高出了一倍,說明我們的物流效率是很低的。

中國物流行業不是解決速度和規模問題,而是要解決發展水平偏低的問題。圖為快遞員在一家公司接收當天的快遞包裹
再說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鐵路運營里程盡管已經達到11萬公里,發展速度很快,但國土面積跟咱們差不多的美國在最輝煌的時候,鐵路運營總里程是40多萬公里。雖然這些年美國的鐵路運輸在逐漸萎縮,但現在仍然有27萬公里左右的運營里程。如果把11萬公里的里程數除以13億的人口基數,那每個人平均到運營里程還沒有一根香煙長,所以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瞭望東方周刊》:2014年以來物流行業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波動,甚至出現了一些企業“跑路”的現象,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蔡進:這說明目前很多物流企業的實力還比較差。實際上,很多人對物流的理解都有偏差,從某種程度來講,這些企業都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物流企業。
倒閉跑路的那些公司,也是競爭中優勝劣汰的結果,也可以視作一次洗牌的過程。
現在物流行業正處于一個轉型時期,對這種現象不必過于擔心,因為物流業的規模擺在那里。一家企業倒閉,騰出的市場空間會迅速被其他有實力的企業填補。這是一個正常過程。
當金融危機來臨時,美國有些幾百年歷史的大企業也會倒閉,這是市場化發展中的正?,F象,只有符合現代物流發展方向,同時又有實力的企業才能成長。
比西方物流業落后一代
《瞭望東方周刊》:除了全社會物流費用占GDP的比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物流行業的發展還存在哪些差距?
蔡進:從行業發展歷程看,西方的物流行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從二戰后開始到上世紀的70年代,整個社會的物資都比較匱乏,那段時間基本上生產多少就能消費多少,生產的目標模式也是以產定銷,形象地講就是“工業2.0”時代。在這個階段,物流的目標就是盡快把企業生產的產品配送出去,從而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此時物流的活動半徑很窄,僅在銷售領域,配送給誰、什么時候配送全由生產者決定。當時物流要解決的唯一問題就是盡快讓產品到達客戶手中,這一時期的物流被稱為實物配送。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經濟的發展出現很大變化,逐漸從短缺經濟走向過剩經濟。這個時期,整個社會經濟的生產方式逐漸從批量化轉變為精益化,具體說就是有多少訂單就生產多少產品,降低成本成為這一階段經濟的最大目標。而物流行業的任務,就變成通過優化生產經營的各個流程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這個時期,開始形成現代意義上的物流行業。物流的活動半徑從銷售領域逐步擴大到企業經營的全部流程中,物流企業開始由一個執行者轉變為一個管理者。
到新世紀之初,物流行業的管理模式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就是供應鏈。在這個階段,物流的活動半徑已經超越了企業,變為企業之間的流通優化和資源整合。物流行業的地位相應地由管理者上升為決策者,整個供應鏈的運轉物流變得有話語權。
在市場經濟規律下,物流行業的發展必然會經歷以上幾個階段。目前中國的物流行業的發展正在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過渡當中,很多物流企業考慮的還是怎樣通過物流把產品更快地配送出去,與西方物流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因為所處的發展階段,我們現在的物流行業仍然是買幾輛車,租幾個倉庫,孤立地去做物流。物流如果只是作為一個第三方的配送企業,而不與其他產業融合,這樣的發展仍然是很初級的。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物流行業整體呈現“小、散、弱”的格局。數據顯示,物流行業有90%的市場份額是由中、小、微物流企業完成的。為什么中國還沒出現有影響力的國際物流企業?
蔡進:這其中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中國經歷過一段計劃經濟時期,在那個時間段,物流業全部由國家控制。直到1979年,中國開始實施對外開放的政策,但中國物流行業的真正開放,則要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算起。
即使在物流市場開放以后,除了像中遠、中外運、中海洋這樣少數企業有全國性的網絡之外,其他物流企業大部分都是地方性的。物流行業是網絡型和渠道型的行業,需要有長時間的積累和發展過程。比如美國的四大物流企業都是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而且是在美國極度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產物。而中國的物流業畢竟只有幾十年的發展時間,還不足以形成國際性的物流企業。
目前,中國物流企業的集約化程度的確還比較低,如果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物流企業發展邁出的第一步,那么現在的“一帶一路”政策就可以看作是第二步,物流企業如果可以抓住這個機遇,跟隨“一帶一路”的建設走出去,我相信中國也會有一批物流企業成長為國際型企業。
補工業3.0的課
《瞭望東方周刊》:在這個差距下,中國的物流行業還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去盡快實現轉型升級?
蔡進:與社會發展的經濟水平相對應,中國經濟是從短缺經濟走向過剩經濟,這就相應地要求物流行業不是解決速度和規模問題,而是要解決發展水平偏低的問題。
首先要轉變目標模式?,F在很多企業還只是一個配送者,但在目前的形勢下,降低成本將成為物流發展的重要目標。現在很多企業面臨發展困境,有些物流企業訴苦,說物流的價格已經降到不能再低了,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我認為低價競爭是沒有出路的,物流想要賺錢,就一定要幫企業降低成本。比如企業原來運送一個產品可能要花費200元,但物流行業可以通過優化流程,把成本從原來的200元降低到100元,物流企業的利潤就在這里。
運行模式一定要回到物流的本質。物流的本質就是提高效率,方法可以總結為“整合資源,優化流程”。第一階段只是在銷售環節進行優化,進入第二階段后就是對企業生產的全流程進行優化。比如,過去一個企業在生產環節搞了一個倉庫、采購環節搞了一個倉庫,而在流程優化過程中,就可以將這兩個倉庫進行整合。
在供應鏈管理的階段,整合資源和優化流程就擴大到企業之間?,F在的很多企業沒有優化流程的概念,而是單純覺得物流行業準入門檻低可以賺錢,所以很多企業蜂擁而入,結果造成惡性競爭,而在物流發展過程中很少有企業考慮優化流程,很多物流園區的建設都很盲目,這樣不僅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反而還會造成成本的提升和效率的低下。
所以國內的物流行業一定要盡快轉變觀念才能做到轉型,進入一體化物流階段,這可以說是“補工業3.0的課”。更長遠的目標則是向供應鏈的模式發展,只有在供應鏈中起到決策作用時,物流行業才能做到極致。
《瞭望東方周刊》:從宏觀層面,政府應該從哪些方面引導和支持現代物流行業的發展?
蔡進:物流的發展不是孤立的,是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相掛鉤的。此前一直得不到升級,就是因為經濟發展還沒有到這個對應的階段。目前,全國各行各業都在轉型。
一個國家在轉型過程中能不能實現經濟轉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物流管理模式能不能實現轉型升級。換句話說,如果物流的管理方式沒有實現升級,很難說實現了整個經濟的轉型升級。越是在經濟發展轉型的階段,物流的地位越發重要,所以推動物流的轉型升級,正是目前迫切要做的事情。
在宏觀層面,政府應該從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面來引導物流行業的發展。如果只是單方面給予財政政策的支持,我覺得作用不大,在物流的轉型升級過程中,微觀層面比宏觀層面走得快,當微觀層面承受不了高成本之時,顯然就會尋找降低成本的方法。
物流的轉型需要時間,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實現的,西方國家用了20年來完成轉型,我們至少需要10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