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輝

2015 年2 月26 日,一名藝考生在中國傳媒大學杭州考點外等待入場
2015年11月,剛剛考入廣西某大學編導專業不久的趙宇(化名)就開辦了一家藝考培訓機構,準備一邊上學一邊掙點學費。
然而,對于在藝考培訓行業已經摸爬滾打8年的蔣雍來說,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蔣雍是北京奧爾華藝教育中心(以下簡稱奧爾藝考)的校長。目前奧爾藝考在全國共有4所學校,而在高峰時候,學校的數量曾達到10所。
2005年入行的北廣之星藝術教育培訓中心當家人陳丹有著同樣的感受。
“2015年以來,培訓中心的生源下降得非常厲害。”陳丹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坦言。
對于陳丹來說,剛剛過去的2015年注定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因為這一年,北廣之星從中國傳媒大學正式剝離,成為一個獨立的經營主體。
而大環境也發生了劇變。隨著政策的調整,藝術考試不再是通往大學的捷徑,“藝考熱“開始降溫,藝考培訓市場也因此備受打擊。
然而,在陳丹看來,這也并非全是壞事,“我看到了這個曾經亂象叢生的市場回歸理性的可能性。”
遭腰斬的培訓人數
對于藝考培訓行業來說,2015年是一個分水嶺。
2015年之前,受“藝考熱”的帶動,藝考培訓行業異常火爆。
“隨便一個機構都能賺錢。”回想起藝考培訓行業最火爆的時候,蔣雍充滿了向往。
然而,那已經成為過去。生源減少、機構關閉、裁撤人員才是如今藝考培訓行業的常態。
“去年是我做藝考培訓以來最艱難的一年。”蔣雍無奈地說。他告訴本刊記者,2015年奧爾藝考北京校區的培訓人數僅有300人,而在其規模最大的時候這一數字是1000人。
“盡管這跟2015年我們撤掉了2個專業有關,但現有的幾個專業當年也有600人的規模。”蔣雍解釋道。
也就是說,與最高峰時相比,2015年奧爾藝考的培訓人數整整減少了50%,慘遭腰斬。
已辦班超過10年的北京星干線藝術學校(以下簡稱星干線)2015年的發展形勢同樣如此。星干線副校長王豐福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其在地方的分支機構已經減到了10個,而最多的時候有20多家分校。
陳丹也在接受本刊采訪時直言,北廣之星2015年的日子并不好過。為此,她甚至不得不重啟在2010年被停掉了的加盟合作項目。早在2007年,北廣之星曾啟動與地方機構的合作加盟項目,因為當時北京校區的資源有限,而報名參加培訓的學生太多,希望通過地方機構分擔北京校區的生源壓力。2010年時因故全面停止了這一項目。
“去年又重啟這個項目,是因為北京校區的生源在大幅度減少,我們希望通過與地方機構的合作,能夠多吸收一些地方優質生源。”陳丹告訴本刊記者。因此,在雙方的合作中,地方機構要承諾將優秀的學生推薦到北京,參加更有針對性的訓練。

北京星干線藝術學校編導課的教學現場
為了降低運營成本,北廣之星不得不放棄原本位于商業圈中的獨棟教學場地,搬到了房租更便宜的地區。
在蔣雍看來,這就是藝考培訓行業2015年的發展縮影,大一些的機構還在勉強支撐,很多小機構只能就此死掉。他直言,以目前的形勢來看,2016年還會再死掉一批。
政策收緊
藝考培訓市場的變化與政策的收緊不無關系。
2013年10月,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省級統考的科類,進一步擴大省級統考適用范圍。
蔣雍說,隨著省級統考科目類型的擴大,承認統考成績的院校就會越來越多,校考院校的數量就會大量減少。目前,全國具有校考資格的院校只有31所獨立設置藝術類院校和開設藝術類碩士點的高校。
這樣一來,如果學生沒有參加省級統考,或者省級統考成績不合格,就沒有資格在高考結束后報考藝術專業,當然也不能參加31所高校的校考,“就是說這個孩子只能作為普通考生,而非藝術生參加高考了。”蔣雍說。
程放(化名)是北京某中學的一名學生,讀高三的他想報考中央美術學院的繪畫專業,就必須參加北京市2016年的美術類專業統一考試,最終3門科目總成績達到190分的合格線,且其中兩門科目各不低于60分。
“在2014年以前,考生所在的省份如果沒有美術類統考,考生就可以直接參加校考了。”蔣雍解釋說,“現在要擴大的就是統考科目,最終達到覆蓋全部藝術類考試科目。”
在陳丹看來,這一政策對藝考培訓行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考生如果沒有通過省級統考,就不能參加校招,也就不會再到北京參加考前輔導了。這對于資源和行業力量原本就集中在北京地區的藝考培訓行業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當然,對于地方機構來說,這也許是一種利好。”蔣雍說。
如果說擴大省級統考只是給北京等藝術院校資源集中地區的藝考培訓市場造成了沖擊,那么提高文化課成績的政策要求,則是對整個藝考培訓行業的沉重打擊。
根據教育部《藝術學門類專業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的要求,從2014年起逐步提高藝術類專業文化成績。其中,明確規定美術類和音樂類本科專業的文化課控制分數線不得低于同批次普通文理科學生文化成績的70%和65%。
“簡單來說,就是原來藝考生的文化課考300多分就可以讀一本學校了,現在要考400多分才可以。”蔣雍解釋說。
如此一來,很多原本希望通過藝術類考試走捷徑的學生,就不得不考慮放棄藝術類考試。
“這也是目前市場在萎縮的主要原因。”蔣雍說。
而在王豐福看來,前些年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都在從事藝考培訓行業。“我自己就是天津師范學院的藝術生,畢業后也在電視臺呆過,但最終還是做了藝考培訓。”
藝術人才的增加,解決了地方培訓機構的人才缺失問題,也令其逐漸發展壯大。“很多地方培訓機構掌握著招生渠道,又解決了師資缺乏的問題,對品牌的依賴度不斷降低。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沖擊。”陳丹不無擔心地說。
從藝考培訓到藝術服務
“現在的政策盡管會對藝考培訓行業造成沖擊。但是長遠來看,對行業發展是有利的。”蔣雍認為。
最大的改變就是讓市場逐漸回歸理性。
在蔣雍看來,市場的寒流會讓一大批小機構倒掉,也會讓一些有實力的機構拿出更多的資金和精力進行自我建設,更用心地做好內部改革。
2015年奧爾藝考在削減地方機構、減少培訓科目、收縮戰線的同時,也在更細致地做好內容建設。比如,根據國家藝考政策和各個學校藝術招生考試的變化,奧爾藝考在調整課程體系和教輔內容,以增強競爭力。
“去年我們開設了線上課程,增加了藝術留學服務項目,還與泰國的曼谷吞武里大學合作創辦了亞洲國際藝術學院。”蔣雍說。
而北廣之星更是一直堅持多條腿走路。陳丹說,目前北廣之星的業務線中藝考培訓只是其中之一,他們還有少兒藝術培訓、藝術類職業教育等多項業務,其中藝考教輔和少兒藝術輔導資料等業務也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在藝考培訓這一塊,北廣之星未來的定位是要做高端,就是對優秀的學生實行個性化的訂制培訓。”
“增加新的業務應該是大機構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王豐福斷言。雖然藝考培訓市場遭遇了寒流的襲擊,但是藝術培訓市場卻逐漸熱了起來。
國際藝術教育聯合會常務秘書長韓佳志曾在“2014中國藝術教育高峰論壇”上指出,截至2013年底,中國藝術培訓行業的產值已經達到了330億元,并且正在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他預測,未來5~10年,中國藝術教育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上千億元。
正是看到了這點,星干線同樣在藝考培訓之外,增加少兒藝術培訓、藝術劇組、藝術留學、承辦藝術大賽等服務項目。“這些行業都具有一定的發展前景,未來有可能成為星干線主要的收入來源。”王豐福告訴本刊記者。
也正是因為如此,資本正在紛紛進入這個行業。“目前星干線的其他兩個股東就屬這類企業。”王豐福說。
有了資本的介入,企業就可以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在王豐福的規劃中,未來的星干線要做更廣泛的藝術教育。他說,國家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不會變,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不會變,這樣藝術教育或者藝術服務行業就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未來所有與藝術相關的服務項目,我們都可以納進來,最終做一個藝術服務綜合體,做一個企業集團。我們希望成為藝術教育領域的新東方。”王豐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