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本文所指的學困生指智力正常無明顯障礙,但英語學習成績長時期連續低于其他學生,達不到課標要求,在英語學習上存在困難的那些學生。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對英語缺乏興趣,基礎知識薄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被動,課堂學習不積極,作業有的照抄,完不成教學要求,長期落后于班上其他同學。英語學困生的存在,極大阻礙了我們教學成績的提高,農村中學多年教學實踐表明,一個班級,一個年級,乃至一個學校,教學成績的高低取決于英語成績的高低。不僅如此,英語成績落后嚴重限制學生個人的發展,相當一部分學生其他科目良好優秀,英語成了跛腿學科。事實說明,農村學校英語學困生人數多于城市學校,英語學科學困生多于其他學科,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英語學困生的人數逐漸增多。因此,我們成立了課題組,專門研究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這一特殊問題,重點擬分析初中英語學困生的心理特點,并且運用心理學原理采取積極的救助策略。
一、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的心理特征透析
學困生有正常學生的心理特征,如自尊自愛,對前途充滿憧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同學和老師的信任和贊許,但又有其脆弱的一面。只有準確分析他們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才能正確有效地實施心理救助措施。
(一)自信心不足。
通過交談和問卷調查,所有英語學困生都認為英語難學、難記、易忘,心理畏懼,又認為自己頭腦笨、口拙,不是學英語的料,對自己沒有信心,學習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全靠教師扣抓的程度,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得過且過。
(二)自卑心理嚴重。
由于從小學開始就沒有學好英語,沒有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沒有養成正確良好的學習習慣,考試成績差,課堂學習被動低效,絕大部分學生有嚴重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如人,在班上同學、老師面前抬不起頭,自我評價低。部分較嚴重的學生甚至形成了長期失敗無助的心理體驗,即習得性無助心理。
(三)逆反和自負心理。
部分英語學困生由于英語差,但其他方面有特長,就產生了強烈的厭學心理,導致討厭英語課,進而憎惡英語老師。對英語教師有抵觸心理:你說的話我不愛聽,你的課我不愛上,在課堂上就做一些各種搗亂行為,處處和教師對著干,偏執傲慢,叛逆不馴,自暴自棄。
二、針對英語學困生心理采取積極救助的策略
(一)利用積極心理學原理,給學困生給予高期望值。
積極心理學,這一詞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認為,我們要積極主動創造有利于人的潛能、求知欲、表現欲、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等充分自由發展的外部心理環境,促進人的意志、需要、情緒等內在品質的全面積極發展。其中心意義其實是全面激勵理論,從學校、教師、家庭、社會實施全方位的激勵教育。從學校教育,特別是對教師個體而言,我認為期望教育簡單易行,成效顯著,廣大一線教師最應該身體力行,符合積極心理學原理,激發人的潛能充分發展。
期望教育觀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以“相信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潛能,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愿望”為前提,符合人本主義理論和我國素質教育理論。羅森塔爾效應表明:贊美、鼓勵、信任、期望具有一種無形的正能量,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這種能量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尊自信,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且盡力達到對方的期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正確實施期望教育,給學困生創建積極的心理場,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正確認識學困生,充分相信學困生,以滿腔的熱情感化他們。英語學困生的形成有主觀和客觀原因,這些學生是暫時落后的,并不能說明這些學生在其他方面沒有特長,相反,他們中的大部分學生在理科、體育、音樂方面都有特長。只要教師肯下工夫,督促檢查,多花心思,調動積極性,他們大部分是能夠進步的。大部分教師由于升學壓力,班大人多,沒有時間,也由于從教時間長,對學困生沒有耐心和信心。對于優等生偏愛寄予高期望,而對于學困生給予低期望,只能形成馬太效應,即好學生越來越好,差學生越來越差,兩極分化嚴重,教學質量不能全面提高,挫傷學困生的積極性,造成教師的教學效能低下。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在某些方面是有道理的。不信任學困生,放棄學困生,實際上是不相信教師自己,是對自己的否定,是自己缺乏勇氣和決心。對待他們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傾注滿腔的關愛,寄予殷切的期望,因為“同情心和由衷的關懷是教育的血和肉”(蘇霍姆林斯基)。教師應該拿出崇高的職業責任心和成人具備的良心去教育他們、關注他們、親近他們。摒棄功利思想,克服職業倦怠癥,保持一顆公平、公正、純凈的愛心。只有這樣,才能感化他們、激勵他們,樹立自信心,揚起奮發向上的風帆。
2.平時教學中,時時處處特殊照顧學困生,有效傳遞期望,提高期望價值。高期望就是對學困生的信任和關愛,也是一種激勵。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通過實驗證明,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潛能的20%~30%,而受到激勵后,其潛能可發揮80%~90%。在課間、課堂等只要有機會和學生接觸,我都要動動心思,和學困生交流。一句關切的問候,一雙期待的眼神,一句贊美的語言,使他們有充分的被重視和被關懷感。這樣,他們愿意親近我、尊重我,愛交流問題,師生關系融洽,這就能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也激發了他們自尊自信,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我在課堂上實行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照顧學困生,讓他們“三優先”,優先關注,優先提問,小組內優先發言。每次考試后談話激勵,在班上和優秀學生結成對子,隨時幫扶學習,定期檢查。課外加強補弱輔導,加強基礎知識鞏固。建立學困生成長記錄檔案,適時及時表揚進步。與其家長建立聯系,每學期定期見面三四次,共同促進。這一系列幫扶行動,把期望具體化、行動化,實實在在幫助督促學困生進步。
3.幫助學困生制訂各種學習計劃,督促他們為目標而奮斗。我在日常教學中發現英語學困生大部分書寫僚亂,語音語調不正確,不會拼準生詞,詞匯貧乏,沒有背誦習慣,學習習慣不良,考試成績多次不及格或勉強及格。針對這些問題,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七年級開學初,課堂上我努力發現學習習慣不良的學生,一周時間就能摸清。把這些學生找出來單獨交談,指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正確的學習方法,限期在兩三周內達到。培養一個好習慣需要二十一天,平時多觀察,多督促,對不改者嚴厲批評,對進步著提出表揚。三周過后,大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基本良好了,但在今后還要繼續培養。針對學生英語考試多次不及格、成績差的問題,我提出,下次只要再增加5至10分,這些學生有信心趕,進步了就獎勵。有時候,我讓他們自己制定月考、期中、期末成績目標,寫在紙上交來以便查對。我的經驗是要給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近期遠期目標,經過努力奮斗可能實現。因為目標就是方向,目標就是力量。高期望就意味著嚴要求,只有用目標激勵,才能保證每個期望變成現實。
(二)利用歸因理論,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歸因傾向。
歸因理論就是個體根據有關信息線索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原因進行推測和判斷的過程。這不僅是一種心理過程,還是人類的一種普遍需要。教師常對學生學業成敗進行歸因,不同的歸因,將影響學生的心理反應和后續的學習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提出嘗試用歸因理論解釋成熟動機。他把成敗原因歸納為四個因素,即努力、能力、任務難度、運氣機遇。這四個因素又可根據三個維度劃分,即內因、外因、穩定性、可控性。能力,努力屬于內部因素,任務難度,機遇屬于外部因素;能力,任務難度屬于穩定性因素,努力、機遇屬于不穩定因素;努力是可控性因素,任務難度和機遇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穩定因素。
不同的歸因會引起一系列的情緒反應和期望改變。把成功歸結為內部因素,則會使人感到滿足和自豪。把失敗歸結與穩定性(任務難、能力弱)因素,就會降低后續學習的積極性。而歸因于不穩定因素(運氣不好,努力不夠),這可能會提高后續學習的積極性。利用歸因理論轉化學困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提高自我意識,增強自信,培養頑強拼搏的意志。教師的言語行為、情緒反應對學生的成敗歸因有直接的影響。我在平時或每次考試結束時,會對班上英語“差生”進行原因分析,指出是由于他們努力不夠、題型偏難、答題時粗心大意、沒有及時鞏固復習導致,把失敗原因多歸結為內因,而把進步成功的學生歸結為自己的努力換來。這樣經常引導學生正確歸因,才能形成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多從自身找原因,不怨天尤人,增強自我意識,調動積極性。對個別一些確實成績特差、學業困難、具有長期學業失敗無助心理的學生,平時多鼓勵,低要求,充分給予機遇,盡可能多地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我的口號是“不比聰明比努力,不比成績比進步”。大部分學困生缺乏自信,沒有成功體驗,自我意識不強,學習意志薄弱。而要學好英語,歸根到底離不了對詞匯知識死記硬背,對語言知識反復練習,面對這樣繁重枯燥的學習,沒有頑強拼搏精神是絕對不行的。對學困生進行意志訓練磨礪是非常必要的,培養正確積極的歸因心理是激發學困生意志的內部動力。
2.善用表揚和批評藝術,激勵學生保持一顆上進心。歸因理論告訴我們,當學生失敗時,教師給予批評,學生就會進行低努力高能力的歸因,而不批評,學生就會進行高努力低能力歸因,意味著我已盡力,無論怎樣都不會成功。可見失敗時不批評學生,未必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可能會降低學生的自信。當學生成功教師給予表揚時,學生就會進行高努力低能力的歸因,可見未必對每次成功都進行表揚,不表揚反而會增加學生的自信。表揚和批評是一門藝術,巧妙交替運用好這門藝術,才會發揮巨大的教育作用。
我認為不能一味表揚學生,也不能一味批評學生。表揚時要抓住閃光點,發現微小進步,發掘出學生內在的上進精神和付出的努力行動,表揚要及時,要有價值,要有激勵性。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有時還必須嚴厲,有懲戒性,有警示作用,讓學生內心敬畏。但要注意分寸,不可過度,不可諷刺挖苦,要切中要害,有理有據,讓學生心服口服。對于學困生,要以正面表揚為主,批評為輔。只要他們有了進步,哪怕是微小的,也要滿腔熱情地表揚和獎勵。有時是班上當眾語言表揚,有時是碰見的一個微笑,有時是作業本上的一句鼓勵,有時是在教室墻上張貼進步生的照片,有時是獎勵一支筆、一個筆記本、一張獎狀等。總之,教師不要吝嗇表揚,只有真誠地信任和表揚,才能消除學困生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轉化學困生是一個長期復雜的艱難過程,學生存在惰性,不良習慣容易復發,學習內容單調枯燥,學生容易厭學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及時批評指正給點“顏色”,給點害怕,激勵學生保持拼搏上進的心態。
英語學困生是班級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不能按照對待優生一樣搞一刀切,而要特殊關照。他們有自己特殊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我們教師只有從他們的心理出發,認識心理,掌握心理,以心換心,對癥下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工作才會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因為點燃心中一把火比灌滿一桶水更重要。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我班的學困生與以前和平行班級相比,絕大部分進步很大。統計一學期成績(表略),全班共52人,學困生22人,月考、期中、期末考試共計6次,平均進步分數在10分以上的有10人,6—10分的有8人,1—5分的有2人,沒有進步的有2人。轉化學困生有了初步成績,這讓我充滿了自信。道路還很漫長艱辛,最后用一首詩讓教師共勉:“善用物者無棄物,善教人者無棄人。為有春風多著力,朽樹也能育成蔭。”
參考文獻:
[1]杜漸林.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轉化策略探究.
[2]鐘啟泉.差生心理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3]李錦韜.初中學習困難學生研究.東北大學出版.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5】GHB1221),“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的研究”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