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星
關于難民問題的爭議,正在歐洲不斷發酵。被公認對難民最為慷慨大度的德國,普通百姓到底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默克爾政府對于難民的寬容態度,贏得了一片贊譽。這一方面是因為,經歷過納粹統治的德國人,對歷史教訓的反省尤為深刻。德國極右翼勢力曾數次攻擊政府接收難民,但政府明確表態,堅決反對“新納粹”。
另一方面,德國的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衰退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德國社會確實需要大量的年輕移民勞動力。當然,難民的大量涌入,必將對未來的德國社會產生深刻影響。
普通德國人對于難民的關愛,是非常真摯的。過去數月里,德國民眾自發掀起了援助難民的熱潮。社交媒體上,德國人自發成立了很多“歡迎難民”的民間組織,招募志愿者,為難民提供從接站、醫療、心理咨詢到看護幼兒和分配食物的各項服務。
不久后,在更多難民“朝圣”般涌入德國之后,德國內部開始出現了分歧。其他政黨指責默克爾敞開國門的決定“太過草率”,媒體上則出現不少關于難民“不感恩”的負面報道。

德國極右翼勢力曾數次攻擊政府接收難民,但政府明確表態,堅決反對“新納粹”
這種疑慮是可以理解的——說到底,誰來養活這突然多出來的百分之一的人口?聯邦政府、州政府還是最后仍然由納稅人埋單?
更長期的難題是:如何讓難民融入德國社會?就業僅僅是一個開始,隨后而來的,還有住房、醫療以及難民子女教育等等一系列的棘手問題。
在德華人的社交媒體上,也就此事展開熱議。如果說德國人對待難民意見有分歧,留德華人在此問題上的態度卻相當一致——大多數人擔心信奉伊斯蘭教的難民大量涌入,將導致德國社會“伊斯蘭化”,從而危及在德人身安全和生活質量。我甚至聽說,有些本來急著購房定居的華人,因為附近要搭建難民住所而放棄了買房計劃。看上去,他們對這個問題似乎更為現實和悲觀。
我的德國先生對此的看法是,德國人并非不現實或不悲觀,只是現實和悲觀解決不了問題——難道可以將人道主義拋諸腦后,筑起高高的隔離墻將難民擋在外面嗎?
我們生活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別無選擇,只能通過積極參與,解決社會問題,不然就和六七十年前納粹統治下沒有分別了。
在難民問題上的猶疑,從根本上說,是擔心其引發一場“資源爭奪戰”。但現在唯一的辦法,不是徹底拒之門外,而是大家學會真正分享。
我想,可能是因為自身經歷過“排外”和“被排斥于外”的種種苦難,德國人的難民觀才格外成熟而悲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