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麗娜
摘 要:順應教育,就是要順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育。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不存在的。問題在于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才能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含義,即教育的真諦。
關(guān)鍵詞:順應教育;真諦;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認知程度;差異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參與班主任工作已經(jīng)有十余年,從最初的朦朦朧朧到一路摸爬滾打,理出些眉目。教著教著,開始了解何為“教育”?“教”以孝為先,以文相授。何為“育”,生養(yǎng),成長,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教導和訓練。廣義上講,凡是增強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其含義是教育工作者根據(jù)一定國家、社會的需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被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教育影響。那作為教育者,只有明白了教育的真諦才會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我認為:真正的教育并非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也并非只是簡單的行為習慣的引導,而是要根據(jù)每個學生的認知程度、認知能力,采取適合他們的,使他們的身心真正得到成長的影響,也就是所謂的順應教育。順應教育,就是要順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教育。
一、順應孩子的年齡特點
小學階段,大多數(shù)學生從幼兒園的懵懂期轉(zhuǎn)型,年齡小,可塑性強,所以他們的很多習慣容易養(yǎng)成也容易發(fā)生改變,因而很多教育學者都認為這一時期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機。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相對于學習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禮儀習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而且,空頭說教是沒有實效的,最重要的是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悉心地引導。在這一方面我著重從兩方面進行:一是行為習慣。一年級的孩子剛?cè)雽W,要進行一系列的常規(guī)習慣訓練,例如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走,學生小因而更有可塑性,只要教師能堅持一段時間,效果便顯現(xiàn)出來了。二是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平日除了預習習慣,朗誦習慣……我還堅持進行閱讀習慣的教育,配合課內(nèi)語文教學情況,每一段時間為學生配備一本好書,給學生讀書的時間、教學生讀書的方法,表揚那些能通過看書有深刻體會,有小小感悟的學生。同時,我還利用每次與家長溝通的機會,引導家長走出教育的誤區(qū):唯有讀書才能出人頭地。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成才唯有學習再學習,卻不知讀書才是孩子可以受益終身的最好的教育。博覽群書,淺了說可以讓孩子學知識,明是非,深了說是讓孩子從讀書里有所體悟,形成成熟的思想和敏銳的洞察力,具有良好的專注力和行動力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些摒除學校所教知識之外所留下的才是教育真正的價值。
二、順應孩子的認知程度
陶行知先生在談到兒童教育時曾提出過“六個解放”:(1)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2)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干。(3)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4)解放兒童的嘴,使他們能說。(5)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擴大自己的眼界,取得豐富的學問。(6)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們有一些空閑消化學問,并且學一些他們自己渴望學習的學問,干一點他們高興干的事情。實際上這是順應孩子的認知能力,我們的教材正在進行不同程度的改變以適應孩子不同的認知能力,而現(xiàn)代教育也提出了教育需要有層次,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讓孩子們學習著,漸漸明白自己到底想學點什么。這是在順應孩子們的認知,順應孩子們的需要,由表象到抽象,由給予到需求的變化,這些無疑都是在順應兒童的認知程度,順應孩子們的認知能力。
三、順應孩子的差異
一個班幾十名學生,性格會不同,興趣會不同,家庭教育也會不同,如何能讓他們有不同程度的成長?又如何能讓這些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個良好的開端呢?這可能是每個小學教育者都會思考的問題。我們通常會把每個孩子都當作一朵小花,急著為這朵灌溉,為那朵施肥,忙著急著讓他們成長。殊不知,每朵花都有不同的花期,我們除了灌溉和施肥之外,即使再急,也不可拔苗助長,只能靜待花期。
當然,我們作為教育的園丁,盡心盡力地培育還是要進行的。在我的班級設(shè)有不同的小崗位,針對每個孩子的差異,制定一些真正有益于他們的行為習慣要求。在實施的過程中,孩子們會不斷地改善自己的行為,提高自己的能力,適應小崗位的要求,用以完成自己的工作,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就會有成長。雖然差距仍在,但是這種順應孩子們差異的方法,卻能最大限度地讓孩子們信心更足,成長更快,既有收獲,又樂于參與。
有這樣一句話:讓孩子擁有一種習慣,可以影響孩子的某些思想;讓孩子擁有一種能力,可以影響孩子一生。孩子們內(nèi)心收獲的那些,即使是小學六年唯一留下的一點好處,也方顯教育真正的意義所在。順應教育的所在就是讓花朵一樣的孩子們在自己的那一方土地上盡情綻放。這也讓我想起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一句很有名的話:“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才能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我想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含義,即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馬菁菁.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4).
編輯 李建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