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雅玲(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實驗中學福建廈門350008)
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與探討
□蘇雅玲(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實驗中學福建廈門350008)
本文從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必要性分析入手,研究了當前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問題,并針對性的提出了新課程背景下促進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策略。
新課程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培養
前言:2001年《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試行,前后經歷了制定、實驗和修訂階段,最終于2012年推廣到全國范圍,經過15年的改革歷程,其在課程理念、內容、目標以及學業評價和課程資源開發等各個方面都有著顯著的變化。但就目前來看,體育教師對新課程的適應性還有待加強,這為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帶來了不利影響。在新課程背景下,理解新課程理念,促進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對于促進新課程實施、提升體育教師隊伍水平、深化體育教學效果等各個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基于以上,本文簡要研究和探討了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相關問題。
2011年6月,為了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教育部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通知,通知指出,師范院校等基礎教育師資培養院校和相關培訓機構應當以基礎教育改革內容和目標為基礎,對師資培養目標進行合理調整,對相關專業設置和教學方法進行合理創新,由此可見,教師教育的發展與課程改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對體育教師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體育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來對體育教學進行設計,積極深化教學效果,體育教師要對教學目標、方法、內容以及學習評價等進行積極研究,保證教學質量,推進課程改革,實現專業化發展。由此可見,在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師應當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精神為基礎,理解新課程的內涵和核心,積極進行課程改革,豐富、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以實際教學情況為基礎,開發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學習評價體系,積極促進專業化發展。
教師專業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其涉及到專業思想、知識以及能力等各個方面的完善和發展,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教學專業性的過程。對于體育教師來說,其專業化發展則涉及到體育教學專業理念、體育專業知識以及體育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完善和發展,其最終目的是深化體育教學效果,符合新課程各個和發展的要求,同時對于促進體育教師自身專業成長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個人發展:指的是體育教師自身主動性的成長和發展,一般在教師的職前教育階段;(2)繼續教育:指的是學校、社會等外在環境為體育教師提供的繼續教育,一般在職后教育階段。我國新課程標準已經推行了15個年頭,體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主要集中在繼續教育層面,在職前的個人發展層面凸顯出了許多不適應新課程的問題,下面來進行具體分析:
2.1、培養機構集中化、單一化問題明顯
師范院校體育院系以及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是承擔我國體育教師培養職能和任務的重要主體,當前中等師范院校逐漸被取締,教師職前培養示范教育體系主要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及高等師范學校組成,而隨著高校的建設和發展,一些實力強進的綜合性大學也開始積極創辦體育教育院系,開設體育教育專業,例如清華大學、吉林大學等等,這為我國體育師資的培養注入了新的血液。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我國體育教師培養機構單一化、集中化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培養質量往往與實際需求脫節,許多院校的培養體系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這不利于體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2、培養目標過于寬泛
就目前來看,我國體育教師培養體系逐漸轉變為二級師范教育,即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及高等師范學校組成,在轉變的過程中,高等師范院校個師范高等專科院校在培養目標上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對于師范高等專科院校來說,其主要以培養小學體育教師為主,對于高等師范院校來說,其主要以培養中學體育教師為主,學校雖然對教育制度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其培養目標依然過于寬泛,針對性較弱,難以符合新課程的需要,沒有很好的將培養優勢與技術學科優勢有機結合,不利于體育教師職業素養的養成和專業化發展的實現。
2.3、師范性弱化
當前我國體育教師培養的專業性較強,師范性較弱,在培養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對專業理論的教學和對專項技能的培養,往往忽略了體育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的培養,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受到傳統教師培養模式的影響,而是當前國家并沒有出臺合理有效的體育教師專業標準,這就導致師范性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比例失調,通過與國外教師培養課程結構比例的對比就可探窺一二。
在美國教師培養課程中,文化知識課程、教育知識課程以及學科知識課程三者不分伯仲,都占三分之一,而在日本教師培養課程體系中,學科知識課程占據的比例最多,為46%,教育知識課程占據的比例最小,為17%,文化知識課程占據的比例位于二者之間,為37%,但三者之間的差距并不大,而我國教師培養課程體系中,學科知識課程的比重達到了70%之多,而教育知識課程比重僅為10%左右,由此可見,我國教師培養對學科知識和專業知識是十分注重的,而對教育知識的培養和教育則有待加強,對專業性的注重表面上有利于體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但從本質上來講,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本質要歸到教學上,歸結到師范能力上,師范性的弱化顯然不利于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體育教師培養師范性的薄弱導致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往往與新課程脫節,教師在上崗之后對新課程難以短時間理解,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去適應,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不僅不利于新課程的推進,同時不利于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2.4、培養與教育實踐脫節
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體育教學的實踐性較強,而體育教師培養也應當積極注重培養的實踐性,提升實踐能力是促進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但就目前來看,我國體育教師培養過于注重對技術技能的學習和理論知識的說教,在實踐方面較為缺乏,即使安排了一定的專業實踐,由于教學與新課程和體育實際教學情況脫節,實踐效果往往不甚良好,此外,一些院校受限于經費往往壓縮實訓時間,對實踐管理不規范,這也會導致實踐效果弱化,制約了體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3.1、優化培養結構,提升辦學質量
隨著高等院校的發展和招生擴大,一些綜合類大學紛紛設置體育教育專業,形成了多點開花的體育教師培養局面,而一些社會體育以及運動訓練等本科畢業生也紛紛考取教師資格證,投入到體育教育事業中,這對于突破傳統體育教師崗位限制有著積極的作用[4]。在新課程背景下,應當借此機會積極優化體育教師培養機構,調整體育教育資源布局,以體育教育專業院校為主,以師范院校為輔,以綜合性大學為補充,促進體育教師培養的全面發展。此外,應當加強對體育教師培養質量的監管和評價,從招生方面著手,對學生培養和體育師資輸出等各個環節統籌把握,形成辦學特色,增強體育教師培養的輻射能力,以此來形成體育教師培養的社會效應,深化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效果。
3.2、提升體育教師培養目標的針對性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現代化教學思想,在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學對體育教師的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給體育教師培養指明了方向,體育教師培養機構應當以此為基礎,積極調整培養目標,促進體育教師培養目標與新課程的對接,避免培養目標過于籠統,在培養目標設置的過程中應當融入運動技能、心理素質、適應能力以及運動參與等課程目標。此外,應當根據當前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實時更新培養目標,以現代教育發展趨勢為基礎,以新課程核心理念為導向,對體育教師入職培訓目標設置和考核評價進行創新,提升職前教育效果,強化入職培訓效果,促進體育教師培養與新課程的對接,以此來為體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指導。
3.3、創新課程設置,促進師范性教學
在體育教師培養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專業技術與師范性能力的結合,不僅要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質,同時要提升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讓體育教師能夠將專業知識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將體育專業知識應用到教學中,轉化為師范性能力。體育教師培養機構應當合理調整課程比例,積極增加教育知識課程比重,在教育知識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融入新課程理念和相關內容,讓體育教師在職前教育階段就能夠了解新課程的核心和內涵,以此來提升其入職適應能力,更好的投入到體育教育事業中,促進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3.4、理論教學與實踐結合
注重實踐是培養專家型、學者型體育教師的重要要求,因此在體育教師培養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實踐,提升體育教師的職業能力和實踐能力。
首先,學校應當加強對體育教師實習前的培訓,集中進行就業指導,提升體育教師教學方法選擇能力、教學內容選擇能力以及突發情況應對能力,同時要加強對新課程標準的培訓,例如開展新課程標準學習講座等,讓體育教師在就職前了解新課程內涵,以此來提升機職業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第二,培訓機構應當加強調研,了解各中小學對體育教師的需求,積極展開實訓合作,為體育教師提供實習機會,在實踐中促進其職業能力的提升,為體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促進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是十分必要的,當前我國體育教師培養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促進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策略,旨在為相關體育教師專業化培養實踐提供參考。
[1]張建華,孫紅梅,魏爭光.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04.
[2]黃宇星,楊蓮芳.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專業化及專業發展對策探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1,01.
[3]朱建紅,李泉,李倩.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師專業化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常州市市區中小學體育教師為例[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10.
[4]羅孝軍.新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策略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6.
[5]劉峰.高校體育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專業化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4,16.
G807
A
1006-8902-(2016)-08-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