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影,劉得水,費洪新,李麗波,盧長方,張曉杰(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齊齊哈爾161006)
?
抗抑郁藥物研究進展
高志影,劉得水,費洪新,李麗波,盧長方,張曉杰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齊齊哈爾161006)
摘要:抑郁癥(depression)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精神疾病,也是一類心境障礙性疾病,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抑郁癥患者及其家庭除了付出嚴重的感情和社會代價之外,付出的經濟代價也是巨大的。對抑郁癥的發生與治療研究進展進行總結,采用現代化手段研究傳統復方的機理,為中藥成為新型抗抑郁藥物研發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抑郁癥;抗抑郁藥;中藥
抑郁癥(depression)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精神疾病,也是一類心境障礙性疾病,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患者突出表現為情緒障礙,伴有認知功能障礙,特別是執行功能障礙為特征的額葉損害。迄今為止,抑郁癥病因仍不明確,因此抑郁癥發病機制的研究便成為世界范圍內研究的熱點。
1.1單胺能假說
隨著細胞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最早提出的應激性抑郁發生的單胺能假說,已經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擴展。單胺類遞質是指多巴胺、NE和5- HT。研究證明,能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單胺類神經遞質功能或增加它們在神經突觸間隙濃度的藥物,都有改善情緒、治療抑郁癥狀的作用。臨床上,患者服用此類藥物的數分鐘內,其體內神經突觸間隙內的單胺類神經遞質含量顯著增加,可是抑郁癥的臨床癥狀卻要一段時間(2~6W)后才有所緩解,還有部分患者服用此類藥物,不能獲得預期的療效。因此基于此假說的抗抑郁藥物,把抑郁癥這種多因素影響的復雜疾病僅僅歸結于由中樞單胺類遞質的減少,顯然過于簡單。
1.2抑郁癥非單胺類神經遞質發病機制的研究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非單胺類神經遞質的抑郁癥發病機制被發現。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HPA)亢奮假說提出應激可激活HPA,HPA軸亢奮可能參與抑郁癥的發生發展。免疫功能異常假說提出抑郁癥的發病與免疫系統的激活有關。另有研究指出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參與抑郁癥的發生發展,并在體內和體外試驗得到病理學方面的支持。人類海馬終生具有產生神經元的能力,神經再生成為中樞神經系統研究的熱點,推測抑郁癥發生是由于神經可塑性損害,即神經元的存活與凋亡才是抑郁癥發生的病理生理學基礎,由此而提出海馬神經元再生障礙假說。
2.1抗抑郁西藥的研究情況
盡管對抑郁癥的治療已有40余年的歷史,但抗抑郁藥的作用機制至今尚不明確。目前常用的抗抑郁治療西藥,根據化學結構和藥理活性分為5類:三環類抗抑郁藥、單胺氧化酶抑制劑、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選擇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及其他非典型抗抑郁藥。經典抗抑郁藥主要有兩種,即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和三環類抗抑郁藥。目前抗抑郁藥作用機制已與受體耦聯的細胞內信號轉導,受體后神經細胞信號轉導途徑成為目前抗抑郁研究的熱點之一。
2.2抗抑郁中藥的研究情況
近年來,抗抑郁單味中藥藥物抗抑郁活性成為研究的熱點,通過單味中藥對實驗動物行為學和中樞神經遞質影響的研究,發現了具有抗抑郁活性的貫葉連翹,成為中藥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抗抑郁藥。
現代藥理研究已經發現許多具有抗抑郁作用的中藥藥材。比如李云峰等從普通棉籽中提取的總黃酮成分具有很好的抗抑郁作用。李明亞等進行小鼠尾懸掛試驗、大鼠強迫游泳試驗,發現石菖蒲的活性成分與抗抑郁藥氟西汀相當。崔承彬等從中藥巴戟天中分離到具有抗抑郁作用的水溶性低聚糖,并采用動物試驗綜合評價了其抗抑郁作用,抗抑郁效果良好。Hemmeter等研究發現,銀杏中的成分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具有神經保護作用,能降低CRH活性,改善抑郁癥患者的認知功能,有很好的抗抑郁作用。張峰等對慢性應激抑郁模型大鼠用柴胡進行處理,通過檢測腦組織中單胺類神經遞質及其代謝物含量變化,得出柴胡可降低前額葉5-羥色胺和多巴胺含量,具有抗抑郁作用。
目前臨床上抑郁癥治療藥物多是西藥,長期服用化學合成抗抑郁藥容易產生毒副作用和耐藥性,嚴重影響抑郁癥的治療效果。中藥復方是祖國醫學中的瑰寶,采用現代化手段研究傳統復方的機理是中藥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向。傳統中醫藥在抑郁癥的治療用藥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大量古文獻記載,經過近些年
的研究,證明中藥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然而關于中藥復方的研究多停留于臨床方面,缺少植物化學研究的有效試驗,方劑的組成不確定,質量缺乏標準,造成調研結果的可靠性較差。因此研究作用溫和、副作用小的抗抑郁中藥成為現代藥物研究的一個方向。
研究中藥及其復方的抗抑郁作用具有很多優勢,國內外在抗抑郁藥研制與開發方面越來越重視從傳統中藥中尋找。當前研發新型抗抑郁藥關鍵是尋找中藥中抗抑郁活性成分,并探討其關系,對中藥抗抑郁機制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以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療抑郁癥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Fossati P,Ergis AM,Allilaire JF.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unipolar depression:a review[J].Encephale,2002,28(2):97- 107.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 3) [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8- 35.
[3]Wichers MC,Maes M.The role of indoleamine 2,3- dioxygenase (IDO)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nterferon- alpha- induced depression[J].Psychiatry Neurosci,2004,29(1):11- 17.
[4]盧恬,屠潔,王立平.抑郁癥的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先進技術研究通報,2009,3(1):57- 59.
[5]Bunney W.E and Davis J.M.Norepinephrine in depressive reactions.A review.Arch[J」.Gen.Psychiatry 1965,13(6):483- 494.
[6]李云峰,袁莉,楊明,等.棉籽總黃酮抗抑郁作用的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6,22(1):60.
[7]李明亞,李娟好,季寧東,等.石菖蒲幾種粗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4,20 (2): 141- 144.
[8]崔承彬,楊明,姚志偉.中藥巴戟天中抗抑郁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5,20 (1): 36.
[9]Hemmeter U,Annen B,Bischof R,et al.Polysom nographic effects of adju-Vant ginkgo biloba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medicated with trimip ramine[J].Pharmacopsychiatry,2001,34 (2): 50.
[10]張峰,曹仲偉,張學杰,等.柴胡對大鼠慢性應激抑郁模型腦單胺類神經遞質及其代謝物含量的影響[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3): 224- 226 .
中圖分類號:R3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 8646(2016)02- 0025- 02
收稿日期:2015- 10- 29
作者簡介:高志影(1986-),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神經精神疾病的病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