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庚
例談初中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陳永庚
學困生問題是每個班級普遍存在的問題。改善學困生的學習狀況,研究解困的方法和途徑,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必由之路。同時,研究學困生的轉化具有相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也是貫徹課標“學生的發展是數學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的要求。我們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應當更加關注學生個體,承認和尊重個體間的差異,加大對學困生的轉化力度。
數學學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在數學學習上出現困難,暫時不能達到課標的基本要求,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具體表現為:1.對數學的情感出現障礙,厭倦或畏懼數學學習,缺乏最基本的數學學習興趣;2.意志力薄弱,在學習上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缺乏鉆研精神;3.學習方法不當,學習上缺乏自主性,對所學的知識不會比較、不善于整理歸納,知識松散零亂,經常出現諸如(a+b)2=a2+b2、(am)n=amn之類的錯誤;4.由于長期受到來自家長、老師的批評、指責以及同伴的嘲諷和排斥,學困生思想上往往背著沉重的精神包袱,較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這些因素往往是阻礙他們進步的最大障礙。
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學困生往往受到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卑感強,自信心不足。要讓他們增強自信心,教師要對他們一視同仁,教育學生“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并用名人、科學家的事例告訴他們沒有天生的聰明,只有后天的努力。當他們學習受挫折,考試成績不佳時,不能一味地批評和指責,而要耐心地幫助他們尋找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消除他們對學習數學的恐懼心理。一旦發現他們有進步,要把握時機及時表揚,使他們堅定學好數學的信心。
強化對學困生的學法指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不僅要為學困生補知識,幫助他們養成多動腦、多動手的習慣,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心理輔導。比如,可以讓學困生講述知識和解題思路,從中看出他們知識的盲點和思路的誤區,找準“病”根對癥下藥;創設問題情境,讓他們身臨其境,經歷“做數學”的過程,使他們在“做”中激發興趣,獲得學習方法。
例如,講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時,學生對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難掌握。教師可以教給他們兩種方法。一是口訣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間,小小而大大則無解。學生覺得易懂、好記。二是數形結合法:先把各不等式的解集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再看數軸上所有解集都覆蓋的那一部分所表示的數,即為不等式組的解集。學生感到這樣的方法形象、直觀,便于操作理解,很輕松地掌握了知識。
對學困生多用激勵性語言,實施成功教育。學困生在課堂上的典型表現是興趣索然,沉默寡言,不舉手回答問題。我們應努力改變他們這種被忽視、被冷落的狀況。比如可創造跳起來能摘到桃子的環境,在批改作業時附加一些鼓勵性評語,并盡量采用當面批改的方式,發現學生的作業有巧妙的解法、算理時,在相應的題旁寫上解法精彩、思路新穎之類的評語,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滋味。還可以針對學困生考試中出現的錯誤、知識點的遺漏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及時補缺,促其形成知識體系。在教學進度允許的情況下,重點難點內容盡量講慢些,使學困生能回答老師的提問,得到老師的表揚。由優秀生介紹學習方法,幫助學困生找出自己學習方法的缺陷,提出改進的措施,以成功促興趣,以興趣促成功,切實提高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
(作者單位:衡陽市船山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