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華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廣州 510665)
智能制造2025思路下的職教體系研究思路分析
——以廣東省為例
李恒華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廣州 510665)
本研究探索適應廣東產業轉型需要的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的主要問題,論證以“產-教-企動態調整”為發展路徑的戰略構建思路,為構建我省以產業市場為導向的未來職業教育體系,以宏微觀職教一體化戰略為職教體系頂層設計、體制機制創新上指明我省教育改革的明確方向。提出“健全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體制,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需要,強化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培養,使學生具備較強的適應產業發展和崗位遷移的基本能力”的建設目標。
智能制造2025;職教體系;研究思路
2015年5月,我國頒布《中國制造2025》,它是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國務院在該行動綱領中指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各國都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三維(3D)打印、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新突破。中國工業2025、德國工業4.0都是最近幾年嶄新進入科技界、教育界的新概念、新事物。
在探討我國職業院校教學體系中部分文章探索“現代學徒制”這一引自西方的“學徒制”模式。唐文君等學者指出其核心在“做中學”,同樣,德國雙元制職教體系的實踐模式是“學習型工程”,過往研究缺乏對整個職教體系對經濟發展的人才支持系統研究,即是從教育資源配置、產業升級及創新驅動策略下,系統地研究作為全國經濟發展前沿的廣東省,其職業教育培育體系的職教人才如何支撐智能制造2025需求的系統研究實屬空白,類似的立項在2015年省教育廳的省級人文社科項目中出現,代表研究項目是探討分析產業升級中,廣東省職業教育如何與勞動力市場適配策略的研究(陶紅,2015)。過去的十余年中,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層面,取得了相對豐碩的研究成果,相繼頒布了一系列的關于職業教育質量評估的政策文件,制定了質量評估的指標體系,但由于我國職業教育起點相對低,理論研究正處于探索階段,研究與國家級重大產業對接的職業教育體系構建、質量保障體系相當不足,隨著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廣東探索現代職教走在全國前列,《廣東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0年)》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點任務中明確提出職教水平關乎智能制造的水平,并要求“推進‘校企雙制’試點,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2014年3月,以中高職銜接和現代學徒制為主題的廣東中英職業教育交流會在廣東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召開。會上,廣東省教育研究院與英國駐廣東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簽署為期三年的中英現代職業教育(廣東)合作備忘錄,開啟了廣東探索和實施現代職教試點工作,隨后廣東教育局也啟動現代職教試點工作。這樣,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學徒制的經驗和做法開始在探索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例如在考試招生方面,廣東省以高職院校自主招生改革為契機,探索招工招生一體化模式,針對普通高中、中職學生和企業員工探索“先招生再招工、招生與招工同步和先招工再招生”三種招生模式。在人才培養方面,清遠職業技術學院探索與高新企業合作互滲交互培養模式、與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崗交互培養模式、與行業合作的通用性交互模式。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與“百果園”合作成立水果學院,雙方定位于建設雙主體辦學、雙元培養的特色學院,開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從課程體系、實踐體系、師資建設和運行管理保障制度等層面探索“234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廣東在探索現代職教試點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職教體系缺乏頂層設計、外部保障制度缺失、學校配套跟進措施缺乏、考試招生戶籍限制、行業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機制不健全、學生和家長對現代職教的反應較為平淡等問題,都是制約廣東職教現代化的重要問題。
第一,建立勞動力市場人才需求的動態預測機制,是實現職業教育人才結構與產業人才需求結構的基本匹配和供需相對均衡的關鍵。根據實時收到的監測數據,供職業教育管理部門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政策和方針。第二,研究適合廣東智能制造產業需求的職教體系的質量體系是廣東現代職教發展的關鍵。“教育質量保證”的一般定義是,為了確定公認的教育、學術和設施標準得到保持與提高而對學校或專業進行的有計劃的、系統的評審過程。第三,構建有效而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將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直接對接企業職業能力的要求,促使我國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適配進入良性軌道。第四,批判性地借鑒吸收國外相關理念是構建適配廣東智能制造2025職教體系的重要理論補充。我國職業教育面向世界,積極引進先進國家的理論與實踐。歐盟為面對世界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出臺了職業教育資格框架以及職業教育評估框架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引導各成員國開展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并設立了training village、CEDEFOP等多個職業教育專門的研究與實踐聯盟,幫助各成員國從教學、管理、評估及研究等多方位對職業教育開展研究與實踐。
一方面,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新常態決定了廣東構建現代職教體系新常態: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變革,由此開始,中國開始將智能制造作為其主攻方向,廣東是“中國制造”的前沿,如何利用先進信息科技發展智能化的制造業,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需要重點思考的議題。廣東率先提出以信息技術引領中國智能制造目標,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廣東緊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步伐,追趕德國“工業4.0”,力爭打造中國智能制造高地,這一過程將對我省產業運行模式、人才及人力資源、資本投入等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要對產業結構、勞動就業、政府與市場關系做出調整。
另一方面,課題的研究緊跟國家、地方相關政策,可為政府決策提供重要支持。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已經頒布“關于統籌推進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發展的決定”作為本研究研究的重要依據。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內容第五章“發展壯大職業教育”大綱,內容主要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職業教育戰略性結構調整、推進校企合作、打造南方職教高地等建設目標。縱觀以上綱要,我省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并對現有職教體系進行功能優化。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職業教育(含技工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從初級到高端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完整培養鏈條,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統籌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堅持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并重。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吸收企業參加教育質量評估。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推行就業準入制度,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1] 陳鵬.培養完滿的職業人——關于現代職業教育的理論構思[J].教育研究,2013,(01):153-156.
[2] 車明朝.“互聯網+”: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2):90-92.
[3] 孫善學.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頂層設計中的幾個重要問題[N].光明日報,2013.
An analysis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under the Made in China 2025—taking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 Heng-hua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China)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ajor problem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Guangdong, demonstrates the strategy of “production-teaching-enterprise dynamic adjustment” as the development path, clear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on constructing the industrial market-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aking macro-micro-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strategy as top-level desig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goal of “perfecting the training system of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strengthen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making students have strong basic ability of adapting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ost migration” was put forward.
Made in China 2025;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Research context
2016-09-28
研究項目:本文是廣東省教育廳創新強校項目“廣東智能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功能構建研究”(2015GXJK076)、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廣東智能制造2025思路下的現代職教體系研究”(2016GZGJ62)的階段成果
李恒華(1986-),男,講師,碩士研究生。
F426;G719
B
1674-8646(2016)23-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