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總工會主席 周太榮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工會工作的影響
——對一個縣級市勞動爭議案件的分析
□江蘇省如皋市總工會主席 周太榮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始終繞不開“勞動力”這一核心要素。工會組織策應經濟新常態,在重視思想引領促進職工支持改革的同時,更要高度關注產能過剩行業、經營困難和破產清算企業中的職工生活困難和問題,配合相關部門做好職工安置和權益保障問題,從而更好地發揮工會的橋梁紐帶作用。本文擬從沿海的一個縣級市的勞動爭議案件,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工會工作的影響及需要采取的對策。
2015年,某市受理勞動爭議案件1052起。該市總工會累計接待職工群眾來信來訪來電231起331人次。其中,未簽訂勞動合同而引發爭議81人次(環衛外包企業),因勞動合同變更的49起,因解除合同勞動未支付經濟補償金的36人次,因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職工申請賠償金的14人次;因欠薪爭議的82人次;因工傷待遇未得到落實31起;事業單位因支付加班工資、實行帶薪年休假的12人次。在市、鎮兩級工會的共同努力下做到了“事事有回應”,調解結案220件,結案率95.2%。分析以上勞動爭議案件,有這樣幾個特點:
群體性糾紛增幅大。2015年,群體性案件20件,同比增長200%。數十名勞動者抱團申訴用人單位的情況時有發生,此類案件勞資雙方往往對抗激烈、矛盾尖銳。加工制造、服務等勞動密集型的私營企業為高發領域。
爭議糾紛類型復雜化。過去主要以工傷待遇、工資爭議為主。去年來,解除勞動合同、加班費、雙倍工資、業務提成等類型的勞動爭議案件不斷出現,涉及面越來越廣。
申請仲裁主體多樣化。首先,涉訴勞動者的構成出現顯著變化,農民工勞動爭議案件所占比例增大,涉及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業務銷售人員、行政管理人員的案件也逐漸增多。其次,勞動者一方請代理人的居多,公民代理占比呈上升態勢,且對代理人的依賴性相當強。代理人借機從中牟利,加大了案件的審理難度和調解難度。
對策性人為障礙加大。少數企業和勞動者,想方設法鉆“法律空隙”來相互對抗,如企業一方利用仲裁、訴訟程序拖延勞動者時間,勞動者一方利用仲裁(不花任何費用)索要“天價”賠償;個別用人單位惡意注銷企業,更換勞資糾紛賠償主體,逃避對勞動者應有的給付義務;勞動者在與用人單位簽訂工傷賠償協議獲得一次性賠償之后,又另行起訴要求推翻協議等等。
宏觀形勢的影響。該市2015年完成工業應稅銷售852.68億元,同比增長7.28%;完成全部工業實繳稅金32.68億元,同比增長4.46%。但運行質態有所下滑,工業實繳稅金增幅同比下降5.73個百分點。512家應稅銷售2000萬元以上企業應稅銷售負增長的企業達到212家,負增長面達41.4%,較去年同期上升4個百分點。新材料、高端裝備、節能環保三個產業應稅銷售呈負增長狀態。尤其是部分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出現了停工倒閉、老板逃匿等現象,一批技術落后、能耗大、污染重的企業面臨淘汰,對職工就業、收入分配、權益保障等產生直接影響。
業主管理不善。面對新常態,不少小微企業業主缺少應對措施,沿著老路混日子。有的業主因為三角債、借高利貸等造成資金危機。有的業主重業務、輕職工培訓、輕技改投入,跟不上發展步伐。
工會組織基礎不夠扎實。工會組織還未能有效覆蓋,一些農民工還未被吸納到工會中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工會組織的應對能力和工會干部服務經濟、服務職工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工會維權的執行力還有待加強。如勞動合同簽訂與履行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解除合同不按程序辦理,不提前30天通知勞動者,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問題;勞動者不履約的問題等),問題處置需要協調相關部門,調處時間長、執行難,當事方滿意度都不高。在實際工作中,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中,認為用人單位未建立工會的,可告知上級工會。法院越過工會只對用人單位告知,這明顯違背了《工會法》《勞動合同法》《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應當事先將理由通知工會。用人單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工會有權要求用人單位糾正。用人單位應當研究工會的意見,并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工會)。
加強法規政策宣傳,提高工會引領力。通過政策宣傳、經驗交流,積極向企業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導企業調整發展戰略,主動對接和融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職代會作用,為企業“降成本、補短板”獻計出力,推進企業更好適應升級新要求。加強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普法監督、指導和服務,在用工季節性強、職工流動性大的行業推廣簡易勞動合同,重點推動農民工、勞務派遣工依法簽訂勞動合同,不斷提高勞動合同覆蓋率和履行質量。
加強職工教育培訓,提升職工適應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領,更好地引導職工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深入實施職工素質建設,鼓勵職工學技術、練本領、創一流,崗位創新、崗位成才,拓寬技術工人職業發展空間。通過報、網、臺開設《勞模風采》專欄等形式,宣傳勞模事跡,弘揚勞模精神。組織職工開展技術革新、技術攻關、發明創造等技術創新活動,為加快企業制造裝備升級,增強企業創新能力貢獻智慧力量。
加強工會基層基礎建設,提高服務保障力。抓好工會組建。會同組織部、人社局聯合下發文件,規范工會的組建和會員的入會,把更多的職工吸引加入工會組織,特別是農民工入會和服務工作。建好動態信息庫。抓好工會干部這支隊伍。策應干部調整新情況,及時選優配強鎮區專職主席隊伍。在四大主功能區試點招聘社會化工會工作者,解決好有人辦事問題。強化教育管理,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提升干部綜合素質,建設想做事、會做事、能做事、敢擔當的干部隊伍,打造成職工真正信賴的娘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