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娜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集體是教育的工具。”高校班級是具有身份認同的同輩集合體,也是高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組織單位。班級是由個體組成的,但并不等于個體的簡單組合。整個大學教育是一個有序而又完整的教育過程,但由于各年級大學生的特點及其面臨的任務不同,在不同年級的發展階段上存在差異性。而抓住這一差異性有所側重地開展和強化班級凝聚力的工作,是非常必要而有效的,這正是高校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學生從大一到大四可以用“迷失自我、尋找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這四個特質來進行概括。據此,本文在研究增強凝聚力方面側重于以下四個方面:用方法引導人心、用制度規范人心、以活動凝聚人心、用情感連接人心。想要提升班級凝聚力,只有堅持在和而不同中凝聚其精神,方能形成其力量。
一、大一時期
這一時期的學生因為剛升入大學,對生活環境、自我定位、學習要求和活動方式存在諸多的不適應。彼此之間的關系也尚未建立起來,人與人的了解與信賴不足,尚在磨合之中,因此要側重從增進了解、加強融合、建立規范等方面來打造班級凝聚力。
這一時期也是班級凝聚力的形成期。針對這一階段班集體存在缺乏集體意識等問題,可抓住以下契機積極開展相關活動:(1)利用軍訓的有利時機增強集體榮譽感。認真開展“感恩教育”主題班會、軍操會演、班班內務大比拼等一系列增強集體榮譽感的活動。(2)開展趣味文體團活,促進彼此了解。每個班級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可以通過展示特點、特長和特色等方式來加快彼此了解。(3)結合各專業特性加強“集體概念”教育。開展設計班歌、班級口號、班徽、班級文化墻、寢室文化展示等有利于激發統一體和歸屬感的身份認同活動。通過以上這些活動,使學生的志向、興趣、愛好等認知態度方面盡力達到一致性或相似性,從而增強成員間的吸引力,讓學生在迷茫和適應中快速理順頭緒進入狀態,在班級與班級積極向上的比拼中加強學生之間接觸的頻度和深度,潛移默化中強化“班級精神”的概念,形成緊密團結凝聚的班集體氛圍。
二、大二時期
這時期學生因為對校園環境和學習要求已基本熟悉,對所學專業、學校以及社會的了解也在進一步加深,因此學生的自我獨立性和自我表現性更加突出,興趣愛好開始向廣度發展,思想也更為活躍。
這一階段是班級凝聚力的合成期。班集體出現的特征是:班級成員逐漸了解團體應該具備的想法與組織的目標,互相之間也經由熟悉而產生默契,是開始產生共識與積極參與的階段。所以,我們應通過加強管理、培養核心、明確目標來增強班級凝聚力。首先應做好班級核心班干部的培養。定期召開班委會,針對班級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討論,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形成團結有默契的班委團體。同時,組織“班長會、團支書會、心理委員會”,讓班干部多加強內部溝通交流,強化其職責意識,強調在工作中要公正民主,要在方方面面做到以身作則。在嚴格要求班干部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和樹立班干部在同學心中的威信。其次,控制“違禁事項”,在規矩中描繪方圓。對于工作中學生出現的曠課、曠寢、打架滋事等違規情況,堅決做到教育與管理雙管齊下,寬容并不縱容,讓學生較為明確地區分在言、行、思方面的利與弊,自覺去抵制和規避錯誤,維護班級利益,減少整體中出現問題的旁枝斜杈。再次,強化日常管理,培養良好風氣。注重課堂出勤、歸寢情況,嚴格寢室及教室衛生的管理規定,培養班級整體積極進步的統一方向,樹立良好的風氣,在養成教育中深化集體意識,為班級凝聚力奠定更好的培育環境。
三、大三時期
大三年級是大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素質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他們的思想觀念更加成熟,思維的深度、廣度明顯增強,各方面的能力獲得了迅速發展,會更加自覺地通過多種實際鍛煉的途徑來豐富和增長自身才干。
這一階段也是班級凝聚力的活躍期,表現為班級成員思想成熟活躍,可以公開表達不同意見,愿意為班集體奉獻,智慧與創意源源不斷。在這一時期應側重于從明確歸屬、調和差異和自我管理等方面來提升班級凝聚力。要做到以集體的成績鼓舞人,以先進的典型帶動人,以積極的競賽激勵人,以正確的輿論影響人。首先,要確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歸屬思想。將班級目標與班級成員目標統一,實現“在外一人是全班,全班努力為一人”的雙贏結果,讓集體的力量通過個人來彰顯,讓個人的精彩融匯到班級之中,樹立典型示范,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其次,要做到“同中求異,百花綻放”。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項文體活動,充分發揮活動中學生的自我管理和協調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熱情與活力,這也是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可以讓凝聚力在實踐中進一步夯實,衍生出更加濃厚的集體歸屬感和責任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四、大四時期
處于大四階段的畢業生,除了繼續進行知識和能力的拓展之外,其心緒和實際活動更多的是面向尚不確定的未來。總體狀況可以概括為“向往未來、躍躍欲試、面臨選擇、心緒不定”。
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凝聚力的關鍵期,也是“分水嶺期”。一方面,班集體經過之前的磨合與打造,會爆發內在潛能,持續創造出非凡的成績;另一方面,也會出現畢業前的焦慮彷徨、人心渙散,功虧一簣,成為一盤散沙。此時要側重于從情感引導、保持活力、避免老化危機的方面來鞏固班級凝聚力。首先,注重完善和維護虛擬互動平臺,如QQ群、微信群、班級博客等。利用這些平臺,針對考研、就業、招聘信息,畢業前各種熱點時事為學生進行答疑解惑,并鼓勵學生間進行相互交流,充分發揮黨員以及班干的號召和傳達力量,既解決學生的實際困惑,也實現聚攏和情感交流的目的。其次,引導學生重視人脈資本。在集體場合中可多多列舉優秀畢業生的杰出事例,在鼓舞其自信心的同時,也要讓學生認識到,大學同班同學是畢業之后的重要社會資本,大學情誼是人生情感中的一份獨特存在,畢業后班級成員們都將走向各自的工作崗位,同學友誼這份人脈資源對事業的作用不可估量。再次,抓住活動進行情感交流。情感交流的根本宗旨就是調動一切有利因素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教育,主動思考而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這種發自內心的主觀情緒會引起心靈的共鳴和智慧的碰撞,在無形中對班級的凝聚力都是一次鞏固與加深。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教育了集體,團結了集體,加強了集體,集體以后就能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作為在基層工作的輔導員,愿我們都能在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集合這樣的力量,讓學校的學生更好、更強。
參考文獻:
宋曉薇.大學生班級凝聚力建設的研究[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10).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