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琰 李平賓 郭琪
摘 要: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影響越來越廣泛,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解決好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發展與進步,還與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緊密相連。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困難;就業形勢;解決辦法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情況
1.最近這幾年,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有了很大的變化。高等教育市場漸漸向外資開放,許多國外的教育機構進入,促使很多培養人才的機構產生,他們不僅提供短期的人才培訓,還積極與國內大學進行聯合辦學,這種全新人才培養模式和中國本土高校人才的培養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市場產生了不小的沖擊。
2.人才招聘市場更偏重于所謂的“好”專業,也就是指當前就業市場較緊缺的專業。近年來,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就是大學所學專業與當前社會需求是否一致,相比大學知名度而言,用人單位更看重大學生所學專業的實用性,所以,一些“211”“985”高校不適合市場專業的學生就業也不太理想。大多數用人單位不僅看重大學畢業生所學“專業”,而且對其“特長”也很重視,相比而言,他們更青睞于有專長的復合型人才。
3.另外一個對我國大學生就業產生很大沖擊的因素就是所謂的“海歸”,他們是國內大學生就業的強勁對手。最近幾年,國內形勢一片大好,很多留學生選擇回國就業,這無疑對國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空間產生了很大的沖擊,這些海外學子更加熟悉世界經濟的運行規則,對各國法律制度也了然于胸,再加上多年的國外經歷,無疑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二、目前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表面看來,我國大學生在國民總數中所占的比例還遠遠低于一些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但最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卻越來越嚴峻,造成大學生難就業的原因有很多。
1.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存在一些誤區。相比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而言,他們更加關注求職大學生的文憑,把文憑視作大學生求職的“敲門磚”。一些用人單位認為,學歷越高則相應的能力越強。過于注重學歷,造成受聘人員綜合能力與崗位不能相適應和人才浪費,甚至一些用人單位招個打字員都要研究生學歷。其實,文憑不等于水平,不能主觀地認為本科生的業務能力就比研究生差。
2.性別歧視現象嚴重。女大學生在應聘時明顯處于劣勢,很多用人單位認為女大學生由于生理因素、婚姻情況的影響。完成相同的工作,女生的工作成本可能大于男生,這就造成了女大學生很難就業。
3.生源地域不平等。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通常會考慮應聘大學生是不是本公司所在地的生源,將來是否會長期留在公司工作,是否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甚至還考慮有沒有一定的人際關系網。所以在招聘時,一般會優先選用本地生源的大學生。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務員招聘時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視,實行地區保護主義,不利于大學生公平競爭。
4.用人單位對工作經驗過分看重。大學生由于初入社會,難免會經驗不足,可是用人單位往往希望能直接招收到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這樣能很快給企業帶來效益,省去很多的培訓費用。但是,這往往與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相矛盾。許多用人單位看不到大學生的可塑性和潛力,不能正確認識到其學習能力,真正明白經驗是實踐的積累。其實,大學生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極強的學習能力,能很快適應工作內容,快速融入公司這個大家庭。
三、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誤區
1.不能做到誠實守信。一些應屆畢業生在求職時發現很多企業都有一些證書、文憑、榮譽等要求,所以,為了找工作方便,在校期間會考一些等級證書,比如英語四六級、計算機二級、會計、藥師、普通話等。但難免會有一些大學生由于努力程度不夠,不能如愿拿到想要的證書而覺得在應聘時低人一等,所以就可能走一些極端途徑投機取巧或偽造相關證書來獲得企業的敲門磚。這嚴重損壞了大學生在用人單位心中的形象。
2.大學生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隨著各大高校的持續擴招,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分數不斷降低,而有些大學生卻不珍惜寶貴的學習機會和學習時間,經常在宿舍打游戲、看電影,導致學習成績差,動手能力不強,實踐經驗缺乏,整體素質下降。
3.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很多大學生都希望一畢業就能去待遇好、收入高的單位,沒有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沿海和內地收入差距較大,而一些大學生不希望到偏遠山區、經濟不發達的地方,過度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造成就業過度集中,壓力增大。
四、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解決方法
造成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復雜眾多,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需要畢業生個人、學校、政府及全社會共同努力,以創業實現就業,完善培養機制,改善就業環境,同時作為應屆畢業生本身也應該不斷完善自身技能,改善就業理念,積極主動地實現就業。
1.對于政府。加快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要重視和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就業市場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場成本,提高效率,實現節省資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標。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信息不充分是影響用人單位選材和畢業生就業的突出問題,因此,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
2.對于高校。高校在教學改革中應堅持推進素質教育,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化人才培養結構。市場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崗位對畢業生素質的要求不一樣。如果高等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質差,或是社會適應能力差,或是動手能力差,其結果必然就是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著力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增強畢業生的擇業技能,因為,在就業市場上,畢業生缺乏必要的擇業技能、求職技巧差是導致摩擦性失業的重要原因。
3.對于畢業生自身。畢業生自身內在因素是解決就業難題的關鍵條件。因此,大學生應當主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高自身素質,把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走好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大學畢業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在校大學生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以滿足用人單位和社會越來越高的要求。自主創業,依靠自身實力解決就業問題。在解決自己就業的同時,也能為社會提供新的就業渠道,緩解就業壓力。
總之,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國家的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大學生、政府、高校及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努力,積極應對。
參考文獻:
[1]胡曉薇.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J].時代報告,2011(11).
[2]謝小慶.從大學生就業難談起[N].中國青年報,2005-9-8.
[3]岳昌君.高等教育與就業的性別比較[J].北大教育經濟研究,2010(04):1-14.
[4]康敬群.大力加強社會實踐,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