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廣明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育人為本。這是一個永恒不變的真理。然而,在中小學,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由于社會和家長對升學的過高期望,導致學校過度重視教學工作而逐漸忽視學生的養成教育,將養成教育工作推向了無人關注的角落,只是抓一些無關緊要的表面工作。這樣就形成了一味地抓教學質量而教學質量反而越來越差的局面,這已經成為困擾學校發展的一大頑癥。如果不臨危思變,本末倒置的教育將何去何從呢?
筆者依據多年的從教經驗,簡單地談一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教育教學工作育人是前提、是本位,失去了育人工作的教育也不能再稱其為教育了。只有抓實養成教育工作,才能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增強自身修養,確立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為教學工作保駕護航。
一、學校定期開展養成教育主題活動,統一學生思想
學校每學期都要結合管理實際定期開展養成教育主題活動,讓學生懂得應該遵守哪些規章制度,遵守哪些校規校紀,哪些是不容觸犯的,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違規違紀的危害,使之受到身臨其境的教育,思想上得到統一,這么做要比說服教育更有效。
二、開好主題班團隊會,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集體教育
學校每一學期都要制訂好主題班團隊會計劃,班主任要提前一周將班團隊會的活動主題布置給學生,由學生組織策劃、搜集素材、編導以及召開。這樣學生在組織、參與的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在這個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產生了獨特的體驗、感悟,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學會了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而召開主題班會時,不同的學生又將自己搜集的素材在全班同學面前呈現出來,這樣每名學生分享了別人的成果后都會受到集體教育,促使其在思想上得到陶冶和啟迪,共同成長,又相互約束、相互管理,逐漸形成遵規守紀的良好局面。
三、成立學生會等學生組織,讓每一名學生都親身參與管理
學生會等組織要打破常規,不能像原來那樣由固定的人員擔任,而是要采用全體學生值日制度,讓每個班級、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管理當中來,讓學生去體驗管理過程中的酸甜苦辣,讓他們感受管理過程的困難,這樣他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就會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來審視、來嚴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學校的養成教育就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總之,養成教育是一項常抓常新的工作,需要管理者用敏銳的洞察力去審視學校的實際,然后制訂出養成教育方案,才有更佳效果。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