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虎
摘 要:實詞推斷是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包括語音推斷法、字形推斷法、鄰詞推斷法、結構推斷法、成分推斷法、語境推斷法以及聯想推斷法。
關鍵詞:實詞推斷法;語言;字形;鄰詞
一、語音推斷法
文言文中常出現通假字現象,學生有時會遇到文中某個實詞無法理解的情況,這時可根據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則,從通假的角度考慮,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以另一個可能與之相同的字代入試解來推斷詞義。如:
張良出,要項伯。(《鴻門宴》)(“要”通“邀”)
二、字形推斷法
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形聲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形聲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其形旁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伶官傳序》)(組:繩索)
三、鄰詞推斷法
文言文中常出現同義復詞現象,即幾個詞處于同一語法位置的固定結構,共同表達同一個意義。它不同于偏義復詞的情況,偏義復詞雖同是兩個詞復用,但其意義只落在一個詞身上,另一個只作陪襯,而且結構一般不是固定的。如:
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赤壁之戰》)(敝:疲勞)
四、結構推斷法
文言文中常出現有些文句的結構比較整齊的現象,那么處于同一位置上的詞在詞性上應該是一致的,在詞義上是相近或者相反的。如: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盈:充滿)
五、成分推斷法
根據漢語語法知識可知,主語、賓語大多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由副詞充當。由此,我們可以根據文言實詞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意義。如:
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絕:斷)
六、語境推斷法
語境可分為句子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有些句子中的實詞義我們可以借助句子內部語境來推斷。如: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項羽之死》)(紿:欺騙)
七、聯想推斷法
試卷上常出現一些難理解的文言實詞,我們可以聯想課文有關語句中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如:
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促織》)(責:要求)
以上是文言文課堂實詞教學中七種常見的推斷方法,在學習或考試過程中,如果能靈活運用這些方法,文言實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就比較能夠很好地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