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云
眾所周知,真正質量好的課堂教學,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做好三備,即備教學內容、備教學對象、備教學方法。當然,三者涉及的內容大相徑庭,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教學對象又各有不同,小學生與初中生不同,初中生與高中生不同,普高生與職高生不同,這里我們就探討一下如何備中職學生。
一、作為青少年的中職生
中職生的年齡大多在15歲到18歲之間,正值人生的青少年時期,他們像其他同齡人一樣,擁有著人生最難得的優勢:有著意氣風發的朝氣,有著追根求源的好奇心,有著追求獨特自我的勇氣。伴隨著身體發育的漸趨成熟,他們在內心向往著獨立,在學習上則表現出自己獨立學習的欲望。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并創造各種機會引導他們獨立學習,以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盡管中職生以往的學習成績不佳,但不可低估、忽視他們的獨立學習能力。正如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優勢智能,所以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內心感受,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中職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更強,有些學生文化課基礎幾乎為零,但是專業課的學習卻如魚得水,所以要求我們中職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認知基礎,更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引導。切忌不顧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要求所有的學生用同樣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速度完成同樣的學習任務。這就是典型的“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作為獨生子女的中職生
現在的中職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中國的傳統意識中,子女至上,父母為了子女嘔心瀝血、無私奉獻、傾其所有。而獨生子女一出生,就在長輩們的簇擁下成長,飽受二代甚至三代人的厚愛,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無論孩子對與錯,長輩們都會順著孩子的意思,不會明確指正。久而久之,致使孩子缺乏正確的是非判斷標準,而且唯我獨尊,認為只有自己是正確的,所有人都應理所應當地為“我”服務,一味地過分關注自己的得失,卻很少關心他人和集體,最終會使他們喪失了責任感和感恩意識,滋長了霸道、自私、冷漠的不良品行。相對于同齡的普高學生,則有更多的中職學生具有這些不良品行,針對教學對象的這種特殊情況,中職教師首先要有足夠的耐心,小處著眼,從長計議,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
三、作為中考失敗者的中職生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中考失敗意味著高考無望,高考無望則被認為沒有成才的希望,因此,中職生會得不到社會和家庭的認可,甚至會遭到一些人的譏笑。由于他們常常聽到的是指責和不滿,常常看到的是歧視與不屑,進而使他們的自信心受到嚴重的打擊,行為舉止上表現為破罐子破摔,自卑心理和自暴自棄現象特別嚴重。在學習方面表現為,學習態度不端正,不主動積極,學習焦慮,甚至有明顯的厭學情緒。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旦學習主體缺乏主動積極的學習意識,作為傳授知識的教師就會面臨更大的難題。中職教師首先應考慮如何讓學生主觀上有學習的需求,然后才是如何傳授給他們知識。
總之,中職學校教師的教學對象——中職生,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一個遭受歧視的群體,需要教師加倍地呵護與關愛,喚醒他們的自信與勇氣,培養他們的責任心,驅散他們心中的陰霾,甘當他們心中的燈塔,照亮他們的前行之路。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