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芹
新課程歷史教材的模塊結構,使一本書甚至一個單元跨越了幾千年,學生對歷史缺少一個整體的認知,導致在學完高二教材后,學生頭腦存在的往往只是一個又一個割裂的歷史事件,排列雜亂無章,甚至會產生嚴重的“時空錯位”,如果在復習時就事論事,無疑會給學生思維的飛躍造成很大的障礙,無法收到復習課上以點連線、點線結合成面的效果。
例如,古代中國歷史則壓縮到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特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4個專題,分散在三本教材中,跨度大,內容多,容量大,覆蓋面廣,很多內容是點到為止,學生對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
所以打破教材順序,在以新課標為“準”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二次處理和教學內容的“自主”編排,整合現有各種教學資源,按照通史的順序,重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最終引領學生實現對教材的超越。
一、版本內整合
1.“縱”向整合
打破教材的章節順序,按時序進行編排,重新構建起相對完整的體系。改變教材的標題內容,按系統思路重新組織教材,突出事件發展的主題。這樣可以方便學生總結概括核心內容和階段特征,并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宏觀的歷史場景,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
案例:必修三專題三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和專題四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進行跨章節教材整合,將專題四第一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前置到專題三,與專題三的“順乎世界之潮流”整合為向西方學習:按時間順序為地主階級抵抗派和洋務派、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把專題三的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后置到專題四與毛澤東思想和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整合為向東方學習——無產階級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樣就將教材以時間進行調整,統稱: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演變。
2.“橫”向整合
一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是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的,而現有教材將其編排在三本必修及多本選修教材中,因此在復習時需要將他們聯系起來進行綜合分析。
案例:以《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為例,這一課是在必修3思想文化史中,但在必修1中已經學過的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和選修1中為希臘民主奠基的梭倫改革、選修4中歷史人物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緊密聯系。如果割裂開來,不對教材進行整合,學生無法真正理解。
這樣設計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既可以避免許多重復勞動,又能使學生對模糊混淆的知識透徹理解。
二、跨版本整合
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是非常好的課程資源,應善加利用,以博取眾家之長。岳麓版教材體例新、觀點新、容量多、學術性強、史料豐富,可以彌補人民版教材的局限。在備課時,我們先研究課標的要求,然后再閱讀、比較各個版本教材,從而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標,把握核心內容。
案例:專題一第二節漢代儒學,課標要求“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岳麓教材用了兩目來闡述:一是西漢初的黃老之學,二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解析與探索中給出的是關于漢初到武帝時期的社會經濟的材料,也就是漢大一統的經濟背景;而人民版教材沒有對這一部分進行講述,所以在整合時借鑒岳麓教材中的材料,補充了漢朝儒學成為正統的原因,這樣就完善了漢朝儒學成為正統的知識體系。
總之,教材整合是一項浩大的過程,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學的關鍵,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樹立全新的教材觀,打造新課程改革下的高效教學。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