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瑋
【摘要】成舍我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人,也是新聞教育家。盡管時代變遷,但在當前日新月異的行業競爭下,成舍我的教育思想仍有借鑒意義。本文以其“德智兼修”理念為主要論點,去粗取精,以期激發其新聞教育理念的活力。
【關鍵詞】成舍我;新聞教育;德智兼修
作為出色的新聞教育家,成舍我先后于北平、桂林、臺灣創辦了新聞??茖W校,為我國新聞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教育是非營利性的,但作為私營報業企業家,謀求利潤也是成舍我無法回避的問題。商人與教育家雙重身份的相互碰撞,讓成舍我的教學生涯充滿了傳奇色彩,后人對其新聞教育理念的評價也褒貶并存。
一、改善風氣,以德先行
追求公平自由,處世剛正不阿,是新聞學界對成舍我為人素質的公認評價。其個人對職業道德的追求,在日后辦學活動中產生的投射也隨處可見。
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成舍我就正式從事報學與新聞學的研究。1920年,成舍我在《時事新報》上發表見解說,“輿論應當秉公理,不可存黨見;要顧道德,不可攻陰私;要主知識,不可以尚意氣”。[1]在1930年赴歐美的學術考察中,成舍我注意到西方新聞教育對人格培養的重視,深受啟發,同時也愈感當時國內類似教育的缺失。
成舍我深諳新聞事業對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并意識到新聞從業人員的時代責任與擔當。在1945年發表的《我們這一時代的報人》一文中,成舍我談到:“我們這一代報人,還另有一重大任務,這就是社會風氣的轉變和國民心理的改造?!惫识?,要實現此宏圖大志,提高新聞從業者的道德素養極有必要。成舍我也曾指出,“人格教育在新聞教育中尤其重要”[2],同時他還表示記者最重要的“品德、技能、知識”三素養中,品德理當為首。
在新聞圈里浸泡多年的成舍我,已敏銳察覺到當時中國報紙的發展走向。在1932年燕京大學的講演中,他明確提出“未來的新聞記者,只是在公眾監督指導下的一個忠實服務者,不能再以自己或他的主人的個人愛憎,來強奸民眾的意思”。[3]然而,成舍我對當時新聞從業人員的狀況頗為失望,“很多記者的品德、行為都很差”,且“積習已深,難以救藥”。素質低下、缺乏敬業精神,不僅是新聞記者的弊病,印刷工人同樣也有類似的問題。[4]在理想和現實的猛烈碰撞下,成舍我發現,要一改“新聞道德素養缺乏”的現狀,唯一的辦法便是用“學校取代師傅帶徒弟的教育形式”。
1932年,受威廉創辦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啟發,躊躇滿志的成舍我于北平《世界日報》舊址創辦了“北平新聞專科學?!?。后來,他將自己辦學的旨趣和目的凝練為校訓,提倡學生“德智兼修,手腦并用”。成舍我提到,新聞記者的筆如同戰士的槍,“如果新聞記者的筆,不用來維護正義,相反的卻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則這一類的記者,其罪惡與戰士不用槍保衛國家、殲滅敵人,而只是威嚇善良、搶劫強暴,或報仇泄憤,同該受全國唾棄、最高刑罰?!?/p>
二、新聞人才,智不可缺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新聞從業人員的追求。除了擁有強烈的道德感,新聞從業者還需寫得一手精妙文章。好的新聞報道與新聞工作者自身的文化素養密不可分,報道觀點新穎獨特與否,也取決于記者自身的眼光和積淀。
但在成舍我生活的年代,排字工人多半是學徒出身,識字不多,工作常出差錯。依據當時印刷技術飛速發展的狀況,成舍我認為,今后中國報館工作應當全由受過教育的人來,絕非無知識的工人可以負擔得了。
在成舍我創辦新聞專科學校前,我國的大學還未有新聞學系的存在,亦談不上正式的新聞學院。在國內,當時對新聞教育的輕視言論并不少見,多數人認為新聞教育的實質就是職業教育,僅僅只是訓練一些技術性人才,而非正規的學理研究,故而新聞學院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學術研究部門。
成舍我用辦學行為嚴肅駁斥了“新聞無學”這一觀點。在他看來,“新聞教育,一方面固然是職業教育的一種,一方面何嘗不含有高深學理的研究”。至于新聞教育學理方面的內容,可包含“新聞道德對社會之影響,公共輿論之如何形成,群眾心理之如何善導,及各國報紙與其國內政治文化演變關系之所在”等。[5]
在此后的辦學生涯中,成舍我除了開辦必修課程外,他還十分強調文字基本功的訓練。1933年新專第一屆初級職業班開辦,學生上午學習國文、英語、數學、報業常識、自然常識,下午實習技術課;1935年7月,新專招收高級班學生,學生需要學習報業管理、報業會計、報業經營、印刷機械以及編采學科。成舍我高薪聘請德才兼備的張友漁、薩空了等著名報人擔任教授,要求其注重對學生國文功底的培養。
此外,擔任校長的成舍我也會親自教授學生國文,傳授古文及寫作方面的知識。對于新聞知識掌握較好但作文成績不好的學生,成舍我會毫不客氣地辭退,可見他對于新聞工作者文字功底的重視。因此,成舍我的學生在學校就夯實了基礎,訓練了極強的業務能力,而這一訓練結果的有效性在學生日后的就業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成舍我關于培養新聞學子“智”方面的前瞻性思想,在國內新聞教育界中具有開創意義。
三、商業需求,訓為己用
成舍我是一個新聞教育家,同時也是一名商人。其提倡“德智兼修”的公益性值得推崇,但背后的商業目的亦不容忽視。
作為教育家,成舍我開辦新聞學校的初衷是培養優秀的新聞人才,報道百姓欲知急知的事件,并通過干預政府行為達到“問政”的目的。而作為商人,“贏利”也是成舍我無法回避的因素。他深知“有才無錢莫辦報”,“報紙越要辦得出色,越需要大量的資本”。[6]故而,在某種程度上,成舍我創辦新聞??茖W校可算是為自己的報館輸送專門勞動力、消除勞資對立、減少成本、累積大量資本而服務的。
成舍我非常重視學生的實習,初級班、高級班、夜班的學生都一律被要求實習很長時間,大部分學生過著半工半讀的生活。雖然成舍我個人也清楚,新聞教育包含職業教育與學理教育,但總體看來,新聞??茖W校偏重于前者,同時,學生免費勞力帶來的收益也已明顯超出學校教學的支出。
成舍我在招生簡章中特別要求“無不良嗜好、能吃苦耐勞、無紈绔習氣”,因為無不良習氣的學生從小品行端正,經職業包裝就能成為“高道德素質”的記者,從而為報館樹立良好的行業口碑,以拓寬報紙銷路。而“民主化”示范則是在培訓學生的發問精神,從而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敢于對抗強權政府。實務和實習課過于充實,擠占了道德培養的時間,也淡化了新聞道德的重要性。同時,亦有后人詬病成舍我對報社利益和報館擴張的關注,多過對新聞教育事業發展的思索。[7]
四、“德智兼修”理念對當代新聞教育的啟示
盡管后人對成舍我的辦學初衷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新聞教育思想和主張在業界仍具有無可撼動的地位。
(一)崇尚德智,師者先行
成舍我辦學多年來,反復強調新聞從業人員要德才兼備。事實證明,他本人確實做到了身體力行。
辦學過程中,成舍我從不固執己見,對學生的批評與指責也從善如流。他多次不拘一格地吸納新聞業界優秀人才并傳道授業,堅持高薪聘請學術功底深厚的專家上課,將學生的理論教育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學校授課教師多由德智雙全的《世界日報》高級編采人員兼任,證明成舍我有著寬廣的容才之量與高明的用才之方。
身兼校長的成舍我教育學生作為記者,要有堅持真理、追求真實、報道真相的責任與義務;要關注國家的前程與未來。教學過程中,成舍我堅持以身作則,不惜冒著報社被封、自身入獄的危險,號召全體人民一致對外抗日救國;揭露過自家親戚的違法行為,還為了保證新聞真實不惜得罪權威。
成舍我個人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對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為后世的新聞專業教育者樹立了典范。
(二)去浮棄躁,扎實沉淀
成舍我曾強調,筆是記者的利器,新聞從業者一定要有過硬的文字功底。然而,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傳統的“采寫編評攝”新聞教育體系受到了巨大沖擊,各高校都在探求一種與時代更為貼合的新聞教育模式。
同時,在閱讀內容日漸多元化的當下,新聞專業學生閱讀經典名著者在減少,這并不是一個健康的發展態勢。新聞是雜學,新聞從業者應是雜家,理當對各領域學問有所涉獵。新聞教育者應當提倡學生回歸經典,多讀書,深厚的文化沉淀才是立身之本。
(三)抵制誘惑,德智存心
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時代,五光十色的利益誘惑也隨之襲來。報與不報,如何報,報多少等問題,時刻考驗著新聞從業人員自身的道德素養。
新聞教育者應當教育學生,作為社會的良心和社會風云的觀察者,人格與職業道德尤為重要。要培養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覺抵御外界的利益誘惑。用事實說話,為民眾說話,將自己的職業道德與職業魅力完美結合。
注釋:
[1]成舍我.輿論家的態度[N].時事新報,1920-4-15.
[2]成舍我.報禁開放與新聞教育[N].傳播教育會訊,1987-8-15.
[3]成舍我.中國報紙之將來[N].世界日報,1932-5-6.
[4]成舍我.如何塑造一個獨立記者的典型——從《滄波文存》中可獲得三項珍貴啟示[J].傳記文學,1983(1).
[5]成舍我.我所理想的新聞教育[N].報學季刊,1935-3-29.
[6]成舍我.有“才”無“錢”莫辦報[N].聯合報,1954-6-27.
[7]訾力超.成舍我新聞教育思想及啟示[J].新聞研究導刊,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