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紅
摘 要:本文介紹了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閱讀欲望,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網上交流,培養信息能力和以計算機為學習工具,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興趣;交流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349-01
隨著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進入課堂教學己成為一種趨勢,并且表現出了其獨特的優越性。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內外的運用已成為全面提高小學生語文素質的有效途徑,也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意識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一、利用計算機圖、文、聲、像、動并茂的特點,激發閱讀欲望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一直只是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手段單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難培養學生興趣的穩定性、持久性。
然而,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于一體,動靜結合、圖文并茂,創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渲染了活潑的教學氣氛,令學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生動高效。例如在教《望廬山瀑布》一文時,首先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顯示出“廬山風景圖”;然后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最后,把“廬山瀑布”來了個特寫,向學生介紹道:“同學們,廬山風光中最壯觀的要數‘廬山瀑布了。你們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襯托下,飛流直下,濺起一陣陣水霧,多么令人神往!從古到今,我國有許多的文人墨客為它傾倒,寫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你們想不想讀一讀大詩人李白看了廬山瀑布后寫下的詩歌?”此時,學生迫切希望知道課文是怎樣寫的,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明顯加強,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真正體現了“自主發現、自主探索”。
二、利用計算機化靜為動的特點,突破教學難點
計算機輔助教學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教學觀念,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單一死板的教學手段,為學生獲取知識開辟了更寬的道路。如《鵝》這首詩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有鵝的叫聲、鵝的形象以及鵝的動作等。傳統的教學方法、手段難以將這豐富的信息表達清楚,而多媒體教學卻正好適合表現這些豐富的信息。教學的具體步驟:1、“曲項”利用動畫展現一只白鵝浮在水面上不斷伸曲脖子。2、 “曲項向天歌”在前一個動畫的基礎上,合成鵝叫的聲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靜止的大白鵝浮在水面上的圖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 “白毛浮綠水”展現一只大白鵝浮在碧波蕩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閑的神態。教師在此引導學生觀察水、鵝毛的顏色對比以及鵝的悠然動作。5、“紅掌”出示白鵝揮動紅色的腳掌向前劃水的動作和劃水的“嘩嘩”聲。6、整體講解這首詩時,出示一幅動畫:亭臺樓榭,楊柳依依,一個小孩在不斷向湖里那群歡叫著的鵝拋撒谷粒。整個教學過程文圖并舉,視聽結合,渲染了氣氛,創造出了原詩的意境,使學生得以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知識,理解了詩意,同時強化了記憶。
三、利用因特網,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網上交流
語文教學要與生活緊密聯系,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的某種感受,怎樣與老師交流?怎樣與同學交流呢?在英特網環境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可以瞬間傳遞給對方,也可瞬間得到對方的指導和幫助。如:教完《才能來自勤奮》一課后,為學生留了一個家庭作業--離開母校前我將留下些什么?讓有條件的學生給老師發電子郵件,與老師交流感情。因為學生在課堂上往往不能深刻而真實地表露自己的思想,而在網上則可以自由地發表看法,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家里有電腦的學生晚上紛紛在機上抒發自己的感想和愿望,不少學生給我發E-mail,我針對不同學生的想法給予鼓勵性或指導性的評語,在網上與學生交流,學生特別喜歡老師這種“熱線服務”,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學生在與老師、同學交流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文字寫作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及掌握信息技術的能力等。
四、以計算機為學習工具,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
由于學生生活的范圍狹小,又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所以感到寫作文時無話可說。計算機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文聲像并茂的寫作素材。這些豐富的寫作素材,解決了學生“無米下炊”的難題。計算機還能展示清晰的脈絡(如寫《雨中情》:遇雨—送傘—雨中行—雨中情),有利于學生認知,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使每個學生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學生還能通過網絡實現資源共享。
計算機及網絡將音、像、視、聽有機地結合起來,可提高教學內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在情感上和行為上都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進而在規定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取最多的知識,優化課堂教學,使語文課充滿活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實現語文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標,推動語文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 尤靖希.尤小蓮.開放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環境[J].小學語文參考.2003年第3期.
[2] 彭琴仙.“學習檔案”在教學評價中的應用[J].小學語文參考.2003年第3期.
[3] 李乾明.語文教學藝術內在與外在地特征及其功能.課程教材教學[J].2003年第2期.
[4] 毛景煥.課堂教學評價新觀點,教育理論與實踐[J].2003年第3期.
[5] 鄭金洲.重建課堂,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J].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