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
通心絡膠囊治療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臨床效果
王志強
【摘要】目的探討運用通心絡膠囊治療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到鞍山市中醫(yī)院治療的72例糖尿病心肌病病例通過隨機對照法均分為兩組,對照組36例患者根據(jù)常規(guī)內(nèi)科標準用藥,包括抗血小板凝集、降血糖、調(diào)脂及口服硝酸酯類藥物等措施,觀察組36例患者施加通心絡膠囊口服,連續(xù)施治4周后,研究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實施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達91.7%(33/36),相比對照組的75.0%(27/36)明顯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血糖、心功能指標基本接近,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血糖與心功能指標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變化,但觀察組患者各項平均值相比對照組改善更理想,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對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實施通心絡膠囊治療,臨床效果更加理想,且能有效調(diào)節(jié)血糖水平,促進患者心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糖尿病心肌病;通心絡膠囊;臨床療效
遼寧省鞍山市中醫(yī)院,遼寧鞍山114000
糖尿病心肌病是發(fā)生于糖尿病群體的一種心臟病。目前糖尿病患者中,因心血管病致死者約占70%[1],早期有效的臨床救治,對防治病情、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我們在常規(guī)內(nèi)科標準治療的前提下,選擇通心絡膠囊對36例患者進行救治和對比分析,取得較理想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72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資料均于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行磁共振成像(MRI)或心電圖等檢查證實病情,與糖尿病心肌病的判斷標準相符合[1]。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齡41~75歲,平均(57±5)歲;病程3~12年,平均(6.2±1.8)年。全部患者在入組前均已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表示自愿充當此研究的受試對象,患者無合并肝腎重癥、精神異常、造血系統(tǒng)病變,無對研究藥物過敏及嚴重心律失常等情況。通過隨機對照法將所有研究對象均分為兩組,組間一般數(shù)據(jù)諸如平均年齡、平均病程等的比較均相仿,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根據(jù)常規(guī)內(nèi)科標準用藥,主要有抗血小板凝集、降血糖、調(diào)脂、口服硝酸酯類藥物及降血壓等措施。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治療標準下選擇通心絡膠囊(石家莊以嶺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9980015,批號:20131003)口服,每次3粒,于早中晚餐后各服用1次。兩組患者治療療程同為4周,用藥期間均停用其他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藥物,同時注意密切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及癥狀改善情況。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受試對象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施治前后的血糖水平與心功能改善情況,前者主要記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BG)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3項指標;后者記錄射血分數(shù)(EF)、短軸縮短率(FS)、舒張晚期充盈峰值流速(PA)和舒張早期/晚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E/A)。
1.4療效標準[1]顯效:施治后患者基本無糖尿病癥狀及體征,且心功能改善≥2級,或恢復至1級;有效:施治后心功能改善≥1級,或癥狀及體征有明顯緩解,但心功能未恢復至1級;無效:施治后患者的癥狀及體征、心功能未見改變,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統(tǒng)計學分析通過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全部研究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顯效21例、有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1.7% (33/36);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顯效13例、有效14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5.0%(27/36)。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50,P<0.05)。
2.2臨床血糖控制效果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BG、2 h PBG與HbA1c基本接近,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BG、2h PBG 和HbA1c指標均有程度不等的下降,且觀察組各項指標相比對照組有更明顯的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血糖控制效果(±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血糖控制效果(±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FBG(mmol/L) 2hPBG(mmol/L) HbA1c(%)對照組 36 8.8±1.5 7.4±0.8 15.5±2.4 8.9±0.6 8.8±1.8 7.7±0.6觀察組 36 8.8±1.5 6.5±0.7 15.4±2.3 7.4±0.5 8.7±1.9 6.6±0.5 t值 0.028 4.881 0.196 12.499 0.046 8.75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臨床心功能改善效果實施治療前,兩組患者的EF、FS、PA和E/A等各項心功能指標基本接近,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實施治療后,兩組患者的EF、FS與E/A均有程度不等的上升,PA有程度不等的下降,且觀察組患者的的EF、FS與E/A相比對照組上升更明顯,PA下降更顯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糖尿病心肌病的發(fā)病可能與血液流變學的變化有關,長期高血糖可引起血小板功能亢進,使血小板凝集,并抑制抗凝血酶活性,血液黏度上升,易使心臟微血管產(chǎn)生血栓,從而加重對心肌的損傷。故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對本病的治療多主張以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凝集和調(diào)節(jié)血液流變學為治療原則[2]。
通心絡膠囊是由人參、全蝎、蜈蚣、赤芍及土鱉蟲等中藥研制而成的一種復方制劑,對抗血小板凝集具有良好的作用,對減輕血管痙攣和血管收縮也具有顯著效果。臨床研究證明,該藥物用于心血管病的治療有明顯的臨床效果,特別是針對冠心病心絞痛、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其療效更為顯著[3]。一項動物實驗對通心絡的藥效進行過深入分析,認為通心絡有利于調(diào)節(jié)mRNA、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和Smad3等多種因子的表達,而且可有效減輕大鼠的心肌纖維化,保護糖尿病大鼠的心肌功能[4]。祝煒等[5]對34例經(jīng)通心絡膠囊治療的糖尿病心肌病患者進行報道,認為通心絡可進一步優(yōu)化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達88.2%;對患者的血液流變學、心臟功能也具有良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表2 兩組患者臨床心功能改善效果(±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心功能改善效果(±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EF(%) FS(%)對照組 36 62±4 64±3 36.5±2.4 39.1±2.4觀察組 36 62±4 68±4 36.5±2.4 43.8±2.5 t值 0.010 4.808 0.036 8.239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PA(m/s) E/A對照組 36 0.89±0.16 0.76±0.17 0.75±0.13 0.94±0.15觀察組 36 0.89±0.14 0.61±0.18 0.74±0.12 1.20±0.12 t值 0 3.635 0.339 8.121 P值 >0.05 <0.05 >0.05 <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施治后的臨床療效相比對照組有更明顯的提高,且其各項血糖指標與心功能指標改善更明顯,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相符。說明應用通心絡膠囊對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治療是理想可行的,而且該藥物屬于中成藥制劑,安全性較高,用藥期間對患者的肝腎功能基本無影響,對耐受性偏差或高齡患者同樣存在適用性。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實施通心絡膠囊治療,臨床效果更加理想,且能有效調(diào)節(jié)血糖水平,促進患者心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金鳳華,高峰.左卡尼汀治療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臨床效果[J].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2014,9(5):61-62.
[2] 王麗,袁全才,李亮.通心絡膠囊治療72例糖尿病心肌病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yī)學,2015,21(4):665-668.
[3] 鄒志文,黃春玲.通心絡膠囊治療心血管疾病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2014,9(z2):432-433.
[4] 王小梅,穆長征,趙田田,等.通心絡對糖尿病大鼠心肌纖維化的防治作用[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2,33(5):559-561.
[5] 祝煒,徐全勝,王超,等.通心絡輔治對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血液流變學及心肌耗氧量的影響[J].疑難病雜志,2013,12(7):538-539.
【中圖分類號】R587.2
【文獻標志碼】A【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