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賀
?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
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療效
龐賀
【摘要】目的探討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遼寧省海城市中醫院收治的10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根據常規心內科標準用藥,觀察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方案治療,連續治療8周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達94.0%(4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40/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癥狀發作頻率明顯較對照組少,每次持續時間更短,各項心功能指標改善更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結論采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方案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臨床療效好、安全可行,且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癥狀、促進心功能恢復。
【關鍵詞】不穩定型心絞痛;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臨床療效
遼寧省海城市中醫院,遼寧鞍山114200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冠心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其病情較急,易進展至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其致死率較高[1]。藥物治療仍是目前臨床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首選有效方式,然而所選藥物組合方案不同,對本病的治療效果有很大影響。本研究就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方案較常規標準用藥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療效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遼寧省海城市中醫院收治的10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經影像學檢查后確診,并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相應的判斷指南[1]。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齡38~74歲,平均(55±6)歲;病程15 d~4年,平均(3.2±0.5)年。所有患者入組前均已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肝腎功能障礙、造血系統紊亂及穩定型心絞痛等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根據常規心內科標準用藥,包括口服他汀類降脂藥物、積極降糖或降壓、對癥支持及使用β受體阻滯劑或鈣離子拮抗劑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標準治療的基礎上選擇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方案治療,阿司匹林初始劑量為150 mg,每日頓服1次,此后改成每次100 mg維持;氯吡格雷初始劑量為100 mg,每日頓服1次,此后再減量至每日75 mg進行治療。兩組均治療8周,實施治療過程中均停用其他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藥物,同時注意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
1.3療效評定標準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功能改善情況,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和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同時記錄其心絞痛癥狀發作頻率及每次持續時間。心絞痛療效判斷:顯效:治療后基本無心絞痛癥狀,或發作頻率較治療前減少80%以上,且心電圖ST段未見異常;有效:治療后仍有心絞痛癥狀,發作頻次減少50%~80%,且心電圖ST段壓低回升≥1/2;無效:治療后癥狀未改善,甚至出現惡化現象[2]。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由表1可見,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癥狀有效減輕,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2.2臨床癥狀及心功能改善情況由表2可見,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癥狀的發作頻率與每次持續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LVEF顯著高于對照組,且LVESd與LVED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
心絞痛癥狀 心功能指標組別 例數 發作頻率(次)每次持續時間(min) LVEF (%) LVESd (mm) LVEDd (mm)對照組 50 1.7±0.9 7.2±2.1 45±3 40±4 61±5觀察組 50 1.0±0.4 3.8±1.1 51±4 34±4 53±4 t值 4.311 10.016 9.081 6.476 9.311 P值 <0.05 <0.05 <0.05 <0.05<0.05
2.3治療安全性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肝腎功能或血尿常規等異常,無嚴重不適,僅個別患者于用藥后有輕微腹部不適或食欲不振等,均自行消退。
不穩定型心絞痛一般與不穩定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或體積增大有關,少部分可能是局限性痙攣所致,此類現象往往容易導致血小板凝集,使冠狀動脈的正常供血與供氧系統受到影響,負荷驟增,心肌發生暫時性缺血,冠狀動脈不穩定閉塞或狹窄,最終表現為心絞痛。西醫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多主張以抗血小板凝集、擴張冠狀動脈為治療原則。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是目前臨床治療各種心絞痛的常用藥物,其中阿司匹林能夠通過抑制前列環素中絲氨酸乙酰化的活性,對血小板生成血栓素進行干擾,由此來發揮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環的作用。氯吡格雷是一種血小板凝集阻滯劑,可以有選擇地抑制二磷酸腺苷,減少其與血小板受體的結合,避免血栓形成,并增強GPⅢb/Ⅲa復合物的活性,以起到修復受損細胞、避免血栓形成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多項臨床研究及動物實驗聯合這兩種藥物進行治療,并得出肯定的結果。劉云[3]通過對51例實施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其對緩解心絞痛癥狀具有更高的臨床療效,達到94.1%。趙連江和劉廣英[4]研究證實,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方案療效確切,而且可用于腦梗死的防治,治療期間可能引起胃腸道反應、皮膚瘀點等癥狀,然而與單純給予阿司匹林相比,其不良反應并無增加,但療效更理想。
本研究主要選擇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方案對觀察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實施治療后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其對心絞痛癥狀的控制效果更好,能夠有效減少癥狀發作頻率及每次持續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對心功能的改善方面,觀察組治療后LVEF、LVEDd及LVESd均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既往研究結果基本相符[2,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肝腎功能或血尿常規等異常,僅個別患者用藥后有輕微腹部不適或食欲不振等,均自行消退,表明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方案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安全可行,而且無嚴重不良反應,對耐受性較差、高齡或肝腎功能不全等患者同樣具有高度適用性。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方案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療效好、安全可行,且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癥狀、促進心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 馮英.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2):408-409.
[2] 劉冬梅.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用藥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1):55-56.
[3] 劉云.氯吡格雷聯合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2):559-560.
[4] 趙連江,劉廣英.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臨床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3):219-220.
[5] 李榮雙.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的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7-8.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志碼】A【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