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夢琳
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影響因素
蔡夢琳
隨著企業上市的熱潮,企業IPO上市前的盈余管理行為也得到了許多關注。企業IPO上市前的盈余管理行為,既欺騙了投資者,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又會阻礙企業的正常成長,不利于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本文從企業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具體分析各個影響因素與企業IPO前盈余管理的相關關系,影響的方向和機制等,并根據研究結果從制度、監管等方面提出適當的建議。
IPO;盈余管理;影響因素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資本市場對于企業的重要性越發明顯,上市成為企業籌資的重要渠道之一。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IPO進入資本市場。而在此過程中,不少企業選擇通過盈余管理調整報告利潤,使IPO上市順利進行。而由此導致的一系列問題也愈發普遍和突出,IPO過程中的盈余管理行為也就成為了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領域。
企業在新股募集之前進行盈余管理,一是由于我國法律對公司的上市資格進行了硬性規定,財務狀況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些無法完全滿足上市條件又急于上市的公司為了能夠順利上市而進行盈余管理;二是由于企業發行的股票價格跟企業的財務狀況、盈利狀況等直接相關,導致能夠滿足上市規定的公司也為了提高股票價格從而籌集更多資金而采用盈余管理方式調高報告業績。這種做法雖然會給企業帶來一時的利益,但卻是在一定程度上欺騙了投資者,極有可能在IPO后給投資者帶來損失,進而影響資本市場的正常有效運行。IPO公司上市之后業績大變臉的現象比較普遍(劉新亮,2014),根據Wind數據庫統計,僅2014年半年報預告顯示,已有超過1/3的次新股業績變臉。因此,對企業的IPO盈余管理行為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內外的學者對IPO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一般采用總體應計利潤法(主要是修正的Jones模型)、特定應計利潤法等通過建立模型來衡量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通過大量的實證結果表明盈余管理在IPO公司中是普遍存在的。
之后,研究者們將更多精力放在了盈余管理的影響因素方面。Ball(2008)等的研究表明,有效的外部監管有利于降低企業的IPO盈余管理行為,從而保障投資者的利益;陳祥有(2009)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的盈余管理水平與公司的風險投資、財務狀況、治理結構、行業特征等因素相關。潘越、吳超鵬、史曉康(2010)將“社會資本”概念引入IPO盈余管理的研究中,研究發現企業的IPO盈余管理行為與企業的社會資本負相關。Jain和Kini(1994)研究北美地區的資本證券市場,證明了風險投資的存在能夠有效地減少企業在IPO前的包括盈余管理在內的一系列財務報表粉飾行為,同時,孫建華(2015)的研究不僅支持了風險投資的存在性、異質性對企業IPO后績效存在影響,也分析了該影響的傳導機制。Becker、DeFond和Jianbalvo(1998)的研究發現由“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IPO公司比由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平均盈余管理程度更低。Aharony et al(1993)的研究認為高質量的保薦機構有更高的動力去發現IPO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因而能更好地降低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然而,尹自永和王新宇(2014)的研究則表明高聲譽承銷商并沒有承擔起相應的職責,對企業IPO過程中的行為進行有效的規范。
(一)企業規模
企業規模與企業IPO前盈余管理行為負相關。法律條文對于IPO企業盈利水平的規定幾乎都是絕對水平上的規定而不是相對水平,這就導致了企業規模對企業IPO具有的重要影響。例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第三十三條中就有規定,企業要IPO上市,應當符合下列條件: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較低者為計算依據;最近3個會計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最近3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累計超過人民幣3億元;發行前股本總額不少于人民幣3000萬元;
這種絕對水平上的規定無疑是有利于大規模企業。而規模較小的企業要想達到法律規定的凈利潤、現金凈流量和營業收入額等條件,就必須有很高的資產報酬率,這對于這些成立時間相對較短的企業是一個很難達到的條件,而正是這些急需資金促進發展的中小企業有更強的IPO上市動機,在絕對收入和利潤額達不到條件的情況下,有更強的動機在IPO前進行盈余管理。
(二)公司財務狀況
1.公司盈利性與現金流
一般情況下,公司的盈利水平與IPO盈余管理行為負相關。盈利性包括兩個方面,盈利的平均水平和盈利的穩定性。前面已經分析過,企業的盈利越高越平穩,企業在IPO前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和可能就越低。這樣的公司即使不進行盈余管理也能夠順利上市,吸引大量投資者,以較高的價格發行股票,不需要冒著被監管部門查處的風險來進行盈余管理,從而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和行為顯著降低。而現金流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原理與盈利性相似,而且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不但考慮盈利的水平,還考慮盈利的質量。
2.公司財務杠桿
一般認為,公司財務杠桿與企業IPO前盈余管理行為正相關,由于財務杠桿的存在,企業每股盈余的變化大于息稅前利潤的變化。管理者為了充分利用這種影響,有更大的動機通過盈余管理調增息稅前利潤,從而達到更大的每股盈余,提高IPO價格。但是另一方面,財務杠桿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存在兩面性。也有學者認為高財務杠桿的公司將會面臨債權人更多的關注和監督,管理層可操縱的空間小,從而使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受到抑制。
(三)管理者持股
隨著股權激勵制度的普及,作為管理層薪酬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管理者持有公司股票,如優酷網的管理層持股比例就達到了52.37%,這一現象對企業IPO盈余管理行為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按照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人們會主動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者持股會加強管理者自身利益與公司上市情況的關系,從而增加其在IPO前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
(四)股權集中程度
股權結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也會影響IPO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大量的研究發現公司的股權集中程度越高,即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企業在IPO時越有可能進行盈余管理。一般認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高,對企業的控制力大,大股東的意愿往往能夠左右企業的行為,在缺乏有效的監管的情況下能夠按自己的利益和意愿在企業IPO時進行盈余管理,調整企業利潤,促進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五)董事會結構
獨立董事的存在與IPO公司盈余管理行為負相關。獨立董事具有獨立性,專家性和公正性,對公司的行為負有監督審查的義務。從必要性的角度來說,企業的長期發展需要這樣一個與企業和企業管理層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能夠站在公平、公正、符合法律的立場上監督、控制、審查、披露企業的行為的群體。從可能性的角度來說,《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中賦予了獨立董事一系列職權,包括發表獨立意見和獨立聘請外部審計機構等,同時也規定了企業必須為獨立董事行使職權提供必要的條件。這些規定就保證了獨立董事不僅有義務,而且有能力對企業的行為進行約束。
雖然研究發現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比例越高的公司發生包括IPO前盈余管理在內的財務舞弊行為的可能性低于獨立董事比例低的公司,但在我國,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卻無法得到保證,大量“花瓶董事”、“人情董事”、“名人董事”、“榮譽董事”的存在極大地降低了獨立董事對減少IPO盈余管理方面的作用。
(一)行業特性
首先行業的性質對企業IPO有重大影響。對于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關乎國計民生的行業來說,一方面,這些企業由于其對國家發展的重要影響受到政府的保護,使其更容易獲得IPO上市資格。同時這些企業往往帶有國營壟斷性質,規模大,效益好,降低了其為了上市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另一方面,這些行業的企業大多屬于國家所有,管理者能夠對企業施加的影響較小,也降低了其IPO前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另外行業的競爭程度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壟斷性行業由于壟斷市場,營業利潤較高、收益穩定,在IPO前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較弱,因而IPO前的盈余管理程度普遍較低。
(二)上市監管
當前我國企業上市采取的是核準制,法律對企業的IPO資格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只有符合規定的企業才能進入資本市場?!吨袊C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審核工作指導意見》中規定,發審委委員審核發行人股票發行申請時,應當關注發行人財務會計文件是否公允反映發行人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是否存在重大的財務風險。
除了發審委外,證監會也負有監督證券市場、保證上市公司信息真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職責。除此之外,保薦制度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我國在2004年2月1日實行了保薦制度,上市公司的違法行為也會使保薦人承擔責任,這就減少了保薦人弄虛作假或者敷衍了事的可能,確保了保薦制度的有效運行。
(三)風險投資
企業的風險投資介入狀況同樣對企業首次公開募股時的盈余管理行為有深刻影響。通常認為風險投資的介入能夠有效地降低企業在IPO時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但在風險投資產生作用的原因方面,不同的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例如Megginson和Weiss(1991)提出的“核證”觀點,Barry(1990)提出的“篩選”和“監督”觀點,以及Thomas J.Chemmanur(1999)提出的“增值服務”說等??偟膩砜矗@些觀點都認為風險投資的特點決定了其對企業IPO時的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由于風險投資的特殊性--退出成本高、承擔風險大、投資時間長,由此導致了兩方面的后果:
一是由于其風險性,投資企業往往對被投資企業重點關注,甚至直接參與到公司的管理中,降低了企業和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二是為了提高被投資企業的效益,投資企業會給被投資企業提供大量的幫助,從而降低了企業在IPO前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
(四)信息披露
研究表明,自愿性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公司進行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資者、政府監管者了解更多相關信息,通過對相關信息的分析,對企業的行為進行監督,降低企業IPO前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但是,強制性的信息披露也有可能提高企業IPO前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企業為了增加融資額可能會高估企業預測盈利,又為了降低盈利預測估算高度失實導致的損害而進行盈余管理調高收入,從而降低了報告信息的真實性。
(五)審計質量與承銷商聲譽
審計質量對企業IPO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法律規定,我國非上市公司首次公開上市時,前三年的年度財務報告須經注冊會計師審計,并發表審計意見。當審計質量較高,即審計報告是按照正規程序出具并且具有較高可信度的時候,財務數據受盈余管理的影響較小。
審計質量的高低與審計機構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大規模的、正式的事務所的審計質量高于一般事務所。例如由“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企業的對外報告的可信度要高于其他事務所審計的企業,因為這些大事務所往往更加重視聲譽,一旦出具不合格的審計報告,極有可能給事務所帶來巨大的影響,這一點從安達信因安然事件而倒閉可以看出。同時,高質量的會計師事務所往往有高質量的審計師,這些審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無意犯錯誤的可能性更小。但由于審計單位是由企業自主選擇的,如果審計單位出具了非標準的審計報告,企業很可能在下一年度更換審計師進行審計,這種自由性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審計師的監督作用。
證券承銷商也是企業IPO上市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類似于審計機構,著名的承銷機構一旦沒有發現財務報表中的盈余管理或重大錯報,他們將遭受巨大的聲譽損失,因而越知名的承銷商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容忍性越低。但也有人提出一些企業可能會利用投資者的這種對大承銷商的盲目信任心理,聯合承銷商欺騙投資者。
(一)調整企業IPO的要求門檻
要減少企業的IPO盈余管理行為,一個重要措施就是調整企業的要求門檻。在對企業的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和利潤等方面進行規定時,也要考慮同時兼顧中小企業、新設企業和非壟斷、非國營行業的特殊情況,適當調整要求。
(二)完善企業治理結構
內部因素是影響企業IPO盈余管理行為的重要因素,要想降低企業的IPO盈余管理行為,就要從企業的財務狀況、股權和組織結構等方面對企業治理結構加以規范。優化股權結構,優化董事會結構,防止大股東“一言堂”,加強監事會的監督作用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加強法律規范
最基礎的工作就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要著重于容易被忽略的部分,避免灰色地帶的出現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并加以宣傳和推廣,同時也要注意加強對違法人員的處罰。
(四)加強自愿性信息披露
企業的信息披露,尤其是自愿性信息披露有助于減少企業的IPO盈余管理行為,既要鼓勵企業自愿進行信息披露,同時也要設置監督機構確保所披露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鼓勵投資者關注IPO企業披露的信息,充分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分析,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理性投資。
(五)建立全方位的外部監管體系
一個良好有效的外部監管體系,需要加強行政、社會、司法三方面的監督,缺一不可。從而建立起一個以國家部門監管為主,社會公眾和中介機構為輔的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監管體系。
[1]陳祥有.風險投資與IPO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實證分析.財經問題研究,2010(1).
[2]高敬忠.管理層盈余預告背景消息性質與披露方式選擇:來自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3]顧鳴潤,田存志.IPO后業績變臉與真實盈余管理分析.統計與決,2012(1).
[4]李仙,聶麗潔.我國上市公司IPO中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實證研究.審計研究,2006(6).
[5]李玉華,葛翔宇.風險投資參與對創業板企業影響的實證研究.當代財經,2013(1).
[6]梁建敏,吳江.創業板公司IPO前后業績變化及風險投資的影響.證券市場導,2012(4).
[7]潘越,吳超鵬.社會資本、法律保護與IPO盈余管理.會計研究,2010(5).
[8]冉茂盛,黃敬昌.首次公開發行、盈余管理與發審委審核.證券市場導報,2011(3).
[9]邵毅平.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盈余管理的界分與監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0]孫建華.風險投資、IPO后公司業績與市場表現——來自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山西: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
[11]孫青霞.我國盈余管理實證研究及其對現實的啟示.經濟問題,2008(9).
[12]王虹.基于會計準則變遷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
[13]王軍,王野.IPO后業績變化影響因素實證研究.統計與決策,2009(18).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