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君
形成性評價在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
王良君
本文首先討論了形成性評價的含義以及發展,在此基礎之上,闡述了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最終得出了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形成性評價實行計劃,編制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形成性評價調查問卷,然后進行調查,并對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在一定保障基礎之上,形成性評價在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教學中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
形成性評價;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教學研究
(一)含義
Formative assessment,即形成性評價,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形成的一種教學活動。形成性評價概念最早來源于1967年美國教育學家Michael Scriven,最開始應用于教學領域,而我國從1987年開始實施這種教學活動,當前,國內外面對這種教學模式,其定義尚未統一,大部分人都認為形成性評價即是指不斷獲取教學過程中所反饋的信息,以反饋的信息來促進教學模式創新,讓學生全面掌握所學知識,最終對學生掌握的情況進行評價,以此來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一種系統性教學活動。形成性評價的優越性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第二,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都能夠獲得反饋信息;第三,注重過程評價而不是結果評價;第四,注重創新性教學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基于此,形成性評價這一考核方式一經推廣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所取得的成效也非常的顯著。
(二)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對形成性評價的研究,主要在中學教學方面。在2007年,李井泉首次將形成性評價應用于醫學教育領域;揚州大學在2010年時,就深刻的探討了生物統計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的方法。但是,在目前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教學領域中,很少有人研究形成性評價這一考核方式,因此,筆者認為,研究形成性評價在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教學中的應用,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研究課題,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隨著我國不斷的發展,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教學課程也得到了深化改革,作為影像、麻醉、口腔、藥學、護理等非預防專業中最基礎的課程之一的醫學統計學,其教學方法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優化,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健全適用于形成性評價的體系,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終結性評價這一考核方式,是傳統醫學統計學中最常使用的一種方法,即是指:把學生的平時成績(作業、出勤)和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作為學生最終的成績。這一考核評價方式最大的問題在于“只注重結果忽略了過程”,單一的評價主體,評價內容也不夠全面等,而憑借一張最終的考試成績單來衡量學生,這會影響到學生平常的學習狀況,甚至還會帶來不利影響,造成考試存在舞弊現象以及考試前突擊的情況。因此,在當下不斷改革的過程中,亟需一種新的評價方式,與醫學統計學課程的特點緊密相連,讓學生能夠全面掌握所學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方法,具備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為初步創建統計學思維提供一種最優的考核評價辦法,而且這種考核辦法具備全面性、公平性、多樣性、綜合性,也就是所說的形成性評價。此外,在其他學科領域當中,形成性評價這一考核方式應用的也非常廣泛,經過其他學科應用,其結果表明,形成性評價能夠促進教學質量提升,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更為全面的理論知識,對學生的成績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有助于學生素質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形成性評價指標
形成性評價這一考核評價方式主要對學習的過程開展評價工作,結合醫學統計學課程特點,主要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日常表現、實踐活動、階段性測試等。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醫學統計學形成性評價指標
(二)評價成績的方式
(三)考核方法
最終總成績當中,形成性考核占70%,終結性考核(期末考試)占30%。其中各項形成性考核所占比例為:日常表現占10%;實踐活動占30%;階段性測試占30%。
(四)反饋辦法
反饋的方式主要有書面作業批改反饋、預習課程發現及時反饋、實踐課軟件正確操作分析反饋、調查問卷反饋。反饋時,學生與老師應當積極溝通交流,對其中的問題給予及時解決,不斷改進教學模式,促進教學質量、學生素質提升。
根據自編的《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形成性評價問卷》開展調查工作,主要對形成性評價這一考核方法以及學生對待此種考核方法的態度進行評價,促進評價效果提升。在2013級影像、麻醉、藥學專業9個平行班當中,整群抽取2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分發65份調查問卷,回收問卷65份,其中有效問卷60份,有效率為92. 31%,具體調查結果見表2。

表2 醫學統計學形成性評價問卷調查情況
從表2中,我們可以得知,原來的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已經遭到了75%的否決,只有21.67%的學生認為還是可以接受的,而還有0.33%的人覺得無所謂;大部分學生認為在醫學統計學教學當中,引入形成性評價方法還是很重要的,或者認為是很有必要的,可知大部分學生對待形成性評價這一考核方式的態度還是很積極的。在“您覺得誰應當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主體?”這一問題中,大部分學生都認為評價主體應該是學生與教師相結合的主體,結果達到了80%的贊成率。另外,在比較寬泛的問題當中,比如“您覺得形成性評價這一考核方式的最終成功關鍵因素是什么?”這一問題中,大部分學生認為應當計劃好下一步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信息反饋及時。
首先,教師應當轉變自己的立場,將課堂還給學生,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主導者地位向著指導者的地位轉變,對每位學生給予積極指導和鼓勵;其次,按照實驗課的情況,構建學生表現評價體系與教師培訓體系,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完善和優化;最后,要注意及時反饋結果,反饋是否及時將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教學當中,引入形成性評價這一考核方式,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具體實行時可以使用形成性評價聯合終結性評價的方式進行考核工作,在復合型評價系統中逐步減少終結性評價做占的比重,進而不斷摸索、完善與醫學統計學課程特點相一致的形成性評價考核方式,最終促進教學質量、學生素質的提升。此種考核評價方式對其他課程評價考核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
課題名稱:
本文系錦州醫科大學2010年校級教改課題(編號2010ZD0012)的研究成果。
[1]韓春蕾,王玖,孫紅衛,秦國民,王國祥,趙明東.形成性評價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3):33-34.
[2]石瑋,袁慧,姚應水,文育鋒,常薇薇,李杰,宋建根.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5 (21):100-102.
[3]陳衛中,魏敏,楊書,楊曉虹.非預防醫學專業本科階段《醫學統計學》教學滿意度評價及建議[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23):4486-4488.
[4]馬洪林,王良君,詹志鵬.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案例式教學法研究[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4):19-21.
[5]章志紅,林少龍,朱小康,等.“以學定教”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5,29(6):711-713.
[6]韓春蕾,羅文海,相靜.形成性評價在醫學類院校統計學專業課程考核中的應用——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2):26-27.
[7]姚蘭芝.試論形成性評價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高教,2012(2):95-96.
[8]蔣敏麗,徐森明,莫頌軼.形成性評價在國內醫學教育中應用現況與分析[J].高教論壇,2016(1):95-97.
(作者單位:錦州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