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紅
淺析我國營改增背景下地方稅體系重建問題
王治紅
我國自2016年5月1日起,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營改增”。本文在對“營改增”這一背景深入分析的基礎上,主要對地方稅體系的重建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營改增;地方稅體系;重建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簡稱“營改增”)是我國在增值稅改革過程中所推出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這一舉措,一方面避免了重復征稅,另一方面也大大減輕了企業的稅負,更好的促進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2016年3月24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頒布《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這意味著已經試點4年的“營改增”改革,迎來全面收官。
一直以來,營業稅都是地方稅體系中的主體稅,“營改增”的推行,必將會使地方稅體系受到極大的沖擊。作為財稅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之一,地方稅體系是政府組織結構的最好體現,而“營改增”這一稅制改革必將打破政府原有的地方稅體系,使得體系中原有的稅種規模以及結構發生重大的變化。因此,在這種“營改增”稅制改革背景下,為了使地方資源得到合理、優化的配置,促進地方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如何才能認清改革所帶來的各種影響,重構和完善地方稅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1.地方稅務局征管范圍縮小
我國自1994年開始實行了分稅制改革,從而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兩套稅務系統,國家稅務機關主要負責中央稅和共享稅的征收和管理,而地方稅務機關則主要負責地方稅的征收和管理。在這種分稅制下,增值稅由國稅局負責征管,而營業稅則由地稅局征管。因此,“營改增”后,增值稅的納稅主體擴大,這使得國稅局的征管對象增多,而地稅局的征管范圍則相對縮小。
2.地方稅收入規模縮小
一直以來,營業稅都是地方稅稅收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相對于增值稅而言,營業稅要更加的可靠和穩定。自2009年以來,營業稅所占的比重一直在30%左右,而雖然近年來增值稅收入不斷增加,但所占比重卻從2009年的20.98%降為14.24%,其增長速度要明顯的落后于地方稅收入。因此,“營改增”后,以目前的地方稅體系執行的話,總體地方稅收入規模必然會縮小。
3.地方稅主體稅種缺失
在2013年所實行的營改增試行方案中,所涉及到的只是交通運輸以及部分的現代服務行業,因此,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影響是有限。但這次的“營改增”則是對全行業以及地區全部覆蓋,從而對地方稅稅種和收入規模都會帶來比較大的沖擊。.
1.合并國、地稅兩套稅務機構
對于營業稅和增值稅而言,雖然兩者都屬于流轉稅,但是在相關政策、制度設計以及征收管理方面都不同,因此,無論是對國稅局還是地稅局,兩者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而“營改增”后,國稅局將承擔起所有的業務,而地稅局的業務量必然降低。因此,對于兩套稅務機構而言,是合是分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若從精簡機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角度來看的,合并國、地稅兩套稅務機構是明智之舉。
2.優化地方稅收入結構
“營改增”后,新的增值稅收入中既包括原來地稅局的收入,又包含有原來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的部分,因此,營改增后亟待解決的稅制問題是同一稅種的收入多級次設置。而為了使增值稅能夠保持其統一性,就必須合理分配增值稅的分成比例,不是按照行業收入來進行分配,而是要依據政策重新確定中央和地方對于增值稅收入的分享比例。
首先,要合理確定地方增值稅的分成比例。為了降低“營改增”對于地方稅的影響,使地方政府能夠平穩度過過渡期,可以有選擇的設置試點地區,在這些地區采用臨時性的政策,即將“營改增”的增值稅收入全部再返還給地方。然而由于營業稅收入一直在地方稅收入中占據了三分之一的比重,因此,這一臨時政策只能從一定程度緩解地方稅收入所面臨的困境,而對于“營改增”所導致的結構性減稅問題則無能為力。對于這一問題,可以借鑒德國或者日本在增值稅方面共享的相關經驗,重新對增值稅收入的分成比例進行分配,合理調整分享體制。
其次,逐漸減少增值稅的稅收返還收入。在“營改增”的改革過程中,為了彌補地方政府在稅收方面的損失,可以加大中央對于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力度。首先根據各地區的標準收支差異,設計科學合理的轉移支付公式,確定一般性轉移支付;其次加大對轉移支付的監管力度,促進專項轉移資金使用情況的公開化與透明化。
3.培育地方主體稅種
為了減少“營改增”對地方稅收入的影響,應該逐步對現行的地方稅制度進行完善,進一步培育地方稅主體稅種。通過對國外先進經驗的借鑒,一方面要對財產稅制度進行完善,另一方面則是要對資源稅進行改革,從而使其能夠在地方稅體系中發揮出主體作用。
在完善財產稅制度方面,相對于其他稅種而言,財產稅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征,例如稅源穩定、稅基流動性小,稅源穩定,提高政府征管效率等,而這些特征也正是國際上很多國家將財產稅作為主體稅種的主要原因。而對于我們國家而言,在培育地方主體稅種方面,也可以考慮財產稅。首先,要對財產稅體系進行重構,在重構的過程中,要注意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的需求,在完善現有財產稅種的前提下,開征新稅種,構建動靜結合的財產稅體系;其次,為了加快完善財產稅體系,應該將財產稅的一些管理權限適當的賦予地方政府。即在當前我國的相關財產稅法律法規的基礎上,使財產稅能夠在地方稅體系中發揮出主題作用;最后,要不斷完善相關的財產管理制度,財產稅的課稅對象是納稅人所有的或者可以支配的財產,因此,只有準確的對財產進行核定,才能夠保障財產稅制度的順利實施。
在資源稅改革方面,我國是自然資源儲量非常豐富的國家,而如何才能夠對這些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使這些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從而進一步提高地方稅收入,是穩定地方經濟,提高區域經濟發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在我國現行的資源稅稅制中,所征收的范圍僅僅包括原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原礦、黑色金屬原礦、有色金屬原礦和鹽七大類資源,而且對這些資源所征收的標準也比較低。因此要對資源稅進行改革的話,首先,要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將其他一些諸如水、森林、土地等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資源也納入進來;其次,適當的提高資源稅征收稅率,尤其是對于一些高能耗、污染重以及稀缺的資源等要提高其征收標準;最后,國家應賦予地方一定的資源稅稅收立法權,使地方政府能夠根據本地區的資源實際情況來合理的制定征收范圍和稅率。
[1]高培勇.“營改增”的功能定位與前行脈絡.稅務研究,2015.7.
[2]李桃,張富國.“營改增”后的分稅制改革探討.稅務研究,2014.7.
[3]郭月梅.“營改增”背景下完善地方稅體系的探討.財政研究,2014.6.
(作者單位:新星石油廣州有限公司三水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