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少偉
中小微企業信用風險分析
趙少偉
中小微企業信用問題是關乎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改善和提升中小微企業信用水平是推動中小微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針對當前中小微企業信用風險的產生原因,提出了降低中小微企業信用風險的建議。
中小微企業;信用風險;原因;建議
近年來,我國中小微企業發展迅猛,中小微企業的數量及規模日益擴大,并在經濟發展和提供就業等方面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隨著國內經濟發展逐步進入新常態,中小微企業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其中尤為重要的就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融資難問題的根源是中小微企業信用不足,信用風險頻發,導致中小微企業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用得不到提升,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政策不斷收緊。本文將對中小微企業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及應對建議進行簡要分析。
(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
近年來,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中小微企業面臨著市場萎縮、需求不足等不利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需求的萎縮。經濟的持續下行,給各行各業均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居民整體收入水平的下降,帶來消費者購買意愿及能力的持續低迷,從而導致中小微企業收入水平不斷下降。二是企業開工意愿不足。需求的萎縮,訂單的減少,導致企業在下行的經濟環境下開工意愿持續下降,但中小微企業的人力及機器維護成本不斷上升,造成中小微企業面臨虧損的狀況。三是產品價格持續下跌。需求的減少導致產品價格的持續下跌,甚至還出現企業訂單價格倒掛現象。經濟下行壓力導致的市場萎縮使中小微企業利潤下降,虧損增加,現金流不足,從而導致出現信用風險。
(二)銀行信貸政策的調整
據銀監會披露的信息,截至2015年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67%,環比第三季度上升8個基點。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不良貸款率的持續攀升的局面很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面對這種情況,銀行業不斷收緊信貸政策,尤其是對盈利能力相對較弱的中小微企業,信貸政策更加嚴苛,甚至出現壓貸、抽貸現象。在企業還未到還款協議規定的期限之間,銀行認為中小微企業經營出現了問題,提前收回貸款,無疑會給資金原本就緊張的中小微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困難。并且,多數情況下,中小微企業不只在一家銀行有貸款,各家銀行為了自身利益,競相壓貸、抽貸,導致中小微企業資金鏈斷裂,企業面臨破產的地步,信用風險爆發。而由此導致雙方之間的不信任,也是中小微企業發生信用風險的一種因素。
(三)對經濟換擋、產業升級的準備不足
2008年,國家出臺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國內經濟處于極度擴張期,加杠桿、加產能,在銀行和市場的強力推動下,中小微企業紛紛加杠桿進行產能擴張,以謀求利潤的最大化。但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國內產能過剩問題逐步凸顯,國內經濟結構亟需升級換代。國家順應經濟形勢升級產業結構,推進供給側改革,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逐步出清過剩產能,在這一過程中,勢必會淘汰一部分不符合政策的落后產能。中小微企業對經濟形勢的認識往往滯后,同時缺乏長遠的規劃及核心的技術,面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就顯得準備不足,行動遲緩,企業經營很難適應和滿足產業升級的要求,經營出現階段性困難,信用大大降低。
(四)偏離主業的盲目過度投資
當前中小微企業主絕大部分都是企業的創立者,分享了國內經濟高速發展的成果,同時也往往會高估自身對投資收益的判斷能力,產生強烈而盲目的投資沖動,甚至過度融資、過度對外投資、過度對外部擔保。這種思維和投資的方式在經濟快速增長的上升期,成功率較高。而一旦進入經濟轉型期,經濟增速放緩,甚至進入滯漲狀態下,原有項目的需求資金大大超過了預算,項目又不能按期取得回報,投資必定遭遇重創,甚至短貸長投,導致資金鏈斷裂,自身信用水平受到很大的影響。此外,個別中小微企業違法違規經營也是導致企業信用發生的一個因素。
(一)加強政策宣傳,引導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
由于中小微企業管理者在知識結構、政策分析及信息收集等方面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其經營決策的科學性,建議政府相關機構一是通過各種方式持續加大宣傳,解讀推進綠色、環保發展的新理念、經濟結構轉型及供給側改革的有關內容。二是舉辦中小微企業家培訓班,定期組織中小微企業主進行學習交流,一方面強化對當前經濟的認識,另一方面強化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互通市場信息,使中小微企業對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有深刻的理解,從而引導中小微企業更好地走向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不斷提升信用水平。
(二)完善法律法規,提高失信成本
當前,中小微企業對自身信用建設雖然有了高度認識,但還存在僥幸心態,違法經營、信用違約等情況還不同程度的存在著。主要原因一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二是自身信用意識不強。因此建議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加強信用信息公開和共享,依法依規運用信用激勵和約束手段,構建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并推動聯合懲戒措施落實到人,大幅提高失信成本,營造誠信社會環境,促進市場主體依法誠信經營。
(三)強化政策落實,進一步支持中小微經濟
近年來,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中小微發展的金融政策,但就政策落實的情況看,銀行等金融機構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力度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因此建議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并結合經濟發展新常態、新需求,建立科學有效的金融創新激勵機制,不斷改進和創新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方式和手段,全面提升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意愿和能力,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四)強化國有融資擔保服務,增信中小微企業
融資擔保業是中小微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橋梁和紐帶,有著十分重要的增信功能,國有融資擔保公司承擔著增信中小微企業的社會責任。此外,構建完善和健全的融資擔保體系也是西方發達國家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建議更加重視融資擔保行業在中小微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持續加強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增強融資擔保行業的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同時在稅收、抵押登記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使融資擔保業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五)提升創新能力,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小微企業要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多種途徑轉型升級,主動適應新常態。一是要技術創新。開發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設備,研制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二是要管理創新。根據企業發展規模和行業特點,完善和建立更加科學的管理方式,特別是要提高對創新的激勵力度,提高創新積極性。三是要商業模式創新。主動適應制造服務化、服務網絡化、網絡全球化的發展新趨勢,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商業模式創新,通過商業模式創新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增加中小微企業的自身信用。
總之,信用是中小微企業的生命,中小微企業要高度重視自身信用建設,社會要更加重視和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1]王慧玲.中小企業商業信用風險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03).
(作者單位:鄭州中小企業擔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