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內部審計—文獻綜述
王偉
內部審計和國家審計(政府審計)、社會審計(事務所審計、獨立審計)并列為三大類審計。內部審計之父索耶關于內部審計的定義是:對組織中各類業務和控制進行獨立評價,以確定是否遵循公認的方針和程序,是否符合規定和標準,是否有效和經濟的使用了資源,是否在實現組織目標。在2001年1月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發布的新版的《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框架》中,內部審計全新定義為: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它通過應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2003年6月,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發布《內部審計準則》,做出定義:“內部審計是指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
1986年4月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在第十二屆大會上發表的《總聲明》,對內部控制作了權威性解釋:“內部控制作為完整的財務和其他控制體系,包括組織結構、方法程序和內部審計。它是由管理當局根據總體目標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幫助企業的經營活動合法化,具有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證管理決策的貫徹,維護資產和資源的安全,保證會計記錄的準確和完整,并提供及時的、可靠的財務和管理信息。”在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對于內部控制的這個定義里,內部審計被認為是內部控制的組成部分。
徐政旦在《內部審計與內部會計控制的依存關系》中認為,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內部審計應該從內部控制著手,在了解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的基礎上審查企業各項業務是否遵守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規定,從而能確定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孫廣元、曲敏盛在《試論評價內部控制系統在內部審計中的作用》中論述了以內部控制為基礎的審計方法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促進了我國內部審計的發展,風險導向審計與全面審計相比其效率更高,且更加有助于提高企業經濟管理能力及改善經濟效益。
曹偉在《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中認為內部審計由于其最初的監督作用使得其成為內部控制的一種方式。內部審計對于內部控制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內部審計對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并參與制定和修改內部控制度。第二,對內部控制的運行進行監督。第三、為企業提供經營管理方面的咨詢服務。
何玉在《職務舞弊與內部控制、內部審計》中以興業銀行為例,論述了內部是控制是預防高管、員工職務舞弊行為的關鍵,而內部審計起到對內部控制的監督作用。
鄭偉、徐萌萌、戚廣武在《內部審計質量與控制活動有效性研究》通過經驗數據得出的結論認為,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是一相互促進且相互交叉的耦合型關系,二者是具有獨立性,但又相互影響、相互依存。
綜上所述,對于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之間的關系,學者的觀點,認為內部審計是現代內部控制的組成部分,其在內部控制中發揮著監督作用,因此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一種特定表現形式。
內部審計是窺見一個企業的窗口,其對于企業經營管理來說是極具價值且可以的資源(王光遠,2007),內部審計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陳艷利和劉英明,2004)。企業應當充分利用內部審計在改善公司治理、完善內部控制等方面的作用來提升企業價值(張偉,2004;王光遠,2007)。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法律體系來提升內部審計的增值功能(曹旋,2009),可以通過預防和減少損失以達到增加企業價值的目的(時現,2003),也可以通過降低內部審計工作成本來實現企業價值增值(余玉苗和詹俊,2001),或者通過促進戰略目標管理實現價值增值(李鳳華,2007),徐德(2005)指出重視識別和規避風險才能提出有助于企業增值的建議,而郝玉貴、方偉強和高明洋(2015)認為內審部門的建議成果對企業價值的促進作用并不顯著。內審質量能夠顯著的提高公司價值(蔡春、蔡利和田秋蓉,2011),與沒有設立內審部門的企業相比,設立了內審部門的企業在改善企業財務控制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對財務控制的改善效果更好(程新生、孫利軍和耿袆雯,2007),郭慧(2010)也發現設立內部審計機構對于公司績效有一定的影響,而程新生和張宜(2005)認為不同隸屬模式對公司績效的影響不同,劉國常和郭慧(2008)則得出了審計規模與外部審計費用顯著正相關的結論。劉德運(2014)在對內部審計幫助企業增加價值的研究文獻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構建了多維立體增值框架,以便為內部審計幫助企業增加價值提供全面有價值的指導,高文進和劉介星(2011)也針對我國內部審計價值增值功能的提升提出了建設性的對策。
國外學者Beasley、Carcello和Hermanson等實證研究發現相較于沒有設立內部審計的企業那些設立了內部審計的企業更能發現并阻止財務舞弊,企業的盈利能力也更強,從而影響企業的經營業績。Prawitt、Smith和Wood也持類似觀點具有高質量內部審計的企業其財務業績也更好。在內部審計增加企業價值路徑方面,國外學者認為內部審計主要通過完善內部控制、加強公司治理、風險管理來增加企業價值。Coram、Ferguson和Moroney認為內部審計可以改善內部控制中的控制環境及加強對控制的監督來增加企業價值。Morariu、Mitea和Stoian等認為內部審計能夠通過發現內部控制制度及運行缺陷、識別企業的經營風險和人力資源中的短缺來提升企業價值。
內部審計作為公司治理的一種重要形式,其對于企業財務報告活動起著監督作用,在內部審計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方面,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Schneider et al. (1990)認為在規范企業財務報告行為方面,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作用較為相似。Rogers et al.(2005)指出在內部審計較為完善的企業,其管理層行為處于監督之下從而歪曲企業信息的行為發生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內部審計其監督功能,能督促企業管理層、員工遵守法律法規、公司章程及內部控制制度,及時發現公司經營管理中的問題,減少企業財務重述的可能性,從而確保公司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Wallace et al.(1991)研究發現那些設立了內部審計的上市公司較之未設立內部審計的上市公司其盈利能力、會計政策的穩健性更強,發生會計差錯的可能更小。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學者從企業是否設立審計委員會的角度來探討內部審計與財務報表重述的相關性關系。Dechow et al.(1996)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那些設立了審計委員會及審計委員會獨立性更好的企業,其發生財務重述的可能性更低。DeZoort et al.(2001)從審計委員會專業性及勝任能力的角度分析發現其成員的專業性會影響其對企業提供的財務報告的合理性判斷,從而使得財務重述發生的可能性提高。國內學者對內部審計與財務重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是否設置審計委員會方面,楊忠蓮等(2006)、陳凌云等(2006)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經驗數據的實證分析得出設置了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其財務重述的可能性更低。但是另外一部分學者對審計委員會在減少財務重述方面的作用持有異議,Beasley(1996)認為審計委員會的勤勉性與財務重述之間并沒有顯著的聯系,頻繁會議只能起到修正作用而不能做到真正的事前監督。Agrawal et al.(2005)實證發現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與企業的財務重述行為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
盡管對于上市公司的內部審計來說審計委員會起著統領與支持的作用,從理論上說它也能起到抑制上市公司財務重述行為的效應,但是目前鮮有文獻研究內部審計與企業財務重述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國內學者莊瑩(2009)分析經驗數據后指出,內部審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發生財務重述行為的概率。但她僅僅考慮了企業是否設立審計委員會及審計委員會獨立性問題,未能全面深入的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