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琪 譚 宏
關于高職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如何促進知識轉移的研究初探
張斯琪譚宏
校企共育模式的目標是培養職業型人才,但是在此種模式的運作過程中,很多合作項目卻未能達到預期的人才培養效果。本文從知識轉移的角度探討如何提高校企共育人才的模式效用。
高職;校企共育;知識轉移
1.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
伴隨著中國教育的發展及高校擴招的熱潮,大學畢業生的數量逐年上升,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已達749萬。而且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社會能提供給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并不會有明顯的增加。每年有超700萬的大學生面臨就業問題。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社會熱點之一。如何幫助大學生走出就業難的困境是當今政府、社會面臨的艱臣的任務。
雖然大學畢業生具有較高的學歷資本,在勞動力市場上占有優勢。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聘人才時除了學歷水平更看重其業務水平工作能力。難以把所學理論知識內化,應用至實際工作中去,這成為大學生就業難的首要原因。孫占權指出,現有教育培訓體系缺乏必要的就業市場需求導向,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結構上與人才市場的需求存在脫節,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2.高職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
(1)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模式下的高職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專業的教學方法,還要掌握所屬的行業的最新動態以及了解最新技術,具備相當的實踐操作能力。除了具備一定的課堂講授能力,還要能走出課堂,帶領學生“實戰演練”。
(2)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是采用半工半學的形式。學校始終秉承職業教育的目標,聯系校外資源,使企業以參與人的身份進駐學校教育之中。學生也以從業者的身份深入到企業之中去。學生可以將所學應用到工作之中,隨后把實踐經驗等信息反饋給學校,給學校的實踐教育的提升提供參考。
(3)課程內容是圍繞著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的中心作編排的。除了基礎課程,專業理論知識,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內容更注重職業操作的體驗。新開設了一些衍生的職業課程,如職場的禮儀,并運用個別教學方法進行現場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能感受到職場氛圍,處于職場情境之中,面對的是真實的商業環境,從而對職場有切身體驗。
1.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移。知識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現象和規律的認識,是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所有顯性知識的來源就是探索實踐。大學作為知識傳播陣地,所教授的內容其實是前人的實踐體驗,也就是編碼過的隱性知識。前人將隱性知識經過總結歸納成為易于接受與傳播的顯性知識,成就了現今知識代代相傳的主要媒介—大學。現當今各大高校承擔了知識編碼的重任,高校將所掌握的隱性知識如經驗、服務、技能轉化為形成易理解的顯性知識轉移給企業。
2.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移。顯性知識有著大眾化開放式的特點,但是也有不能直接投射到特定情景的缺陷。因此,在知識轉移的過程中,實踐者必須通過對顯性知識應用,內化為其隱性知識。這種轉化過程可以通過培訓、咨詢和實際的業務操作將高校所學的顯性知識轉化為企業職員頭腦中的可直接運用的知識。現代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的實現提高了這種轉移模式的可行性。企業職員可以通過一系列相關技術和方法將大學所學顯性知識加以拓展、延伸和重構,形成屬于企業自身的系統性隱性知識。
大學畢業并不是人才培養的終點。一個大學成績優異的同學其能力的高低要通過他們在職場的作為來判斷。評判一個人是否是人才最有話語權的是用人單位。現當下畢業生最棘手的問題就是,雖然滿載著信心進入了職場,卻發現幾年的“準備”都排不上用場,這些“準備”都是理論都是紙上談兵,卻不能很好的解決工作上的實際問題。課堂知識并不能指導實踐。“知識”沒有轉化成“能力”。辛苦三年大學生涯結果變成了無用功,究其根源還是知識轉移環節出了問題。
人類文明,知識的傳遞的主要途徑與陣地是學校。從這個角度出發,高校應該是知識轉移的源頭。也就是知識轉移的起點。高職院校的本質就是創造知識轉移的環境和制度,促進知識的傳播。但我們是否就憑此可以斷定,高校就是知識轉移的唯一原點?
與此同時,國外的研究卻持有不同的觀點,雖然在知識轉移中,高校發揮重大作用,但是依然不能認定高校就是知識轉移的唯一原點。他們的注意到知識的轉移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增添全人類的知識儲備。相反,任何一個企業存在的根基就是核心競爭力,是不同于大眾化知識的儲備。這需要把顯性知識進行內化轉化為隱性知識,顯性知識理論知識是在高校廣普教育模式下能夠獲得的。而高校畢業生如何獲得企業的的青睞,技術層面的隱性知識的獲取至關重要。如果說高校的知識是存在于一個開放共享的平臺,那么企業的自身的知識庫存是相對封閉的局部的。因此,比起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有著明顯的優勢,它觸及到了知識相對封閉的商業領域,打通了知識轉移的各個環節,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知識的共享,為知識轉移打通了道路。通過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引進,高校不再是知識轉移的唯一原點,顯性知識通過職業實踐活動的開展轉化為隱性知識。隨后通過合作共享一部分資源,以及實踐的反饋,又能把一部分的隱性知識,也就是時間技術層面上的知識加以編碼,轉為顯性知識。由此,企業也成為了知識轉移的另一個原點。兩個主體之間形成了良性的循環。
1.現今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下的知識轉移瓶頸
由于校企共育人才的模式具有明顯的人才培養的優勢,各大高校紛紛加入校企合作大潮之中。如今各大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方興未艾,但是此模式下知識轉移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雖然從總體上說,校企合作的目標和出發點是好的,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知識轉移脫節的問題。但是,由于高校和企業雙方在組織文化、管理理念合作目標、發展方向、等方面存在著分歧,在知識轉移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參與主體間信息傳遞不暢的問題。雖然在傳承和積累信息知識方面,高校雖然占有優勢地位,但是在市場化的環境中及商業活動中,企業卻比高校掌握更多的時代最前沿的最新的資訊與信息。而企業處于保持核心競爭力的考慮,又可能在校企合作中對其技術有所保留,這就無形中阻斷了知識的轉移。這對于高校人才培養反而起到了阻礙作用。
2.案例分析
(1)訂單式合作模式,學校招生前與企業簽訂聯合辦學協議。南京商業學校先后與京北方科技有限公司,蘇寧電器,鼎鑫旺科技有限公司,金陵飯店,網訊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校企雙方共同投入資金于校企共育人才培養項目,并由企業選派高層管理人員參與教學計劃以及課程設置,制定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由高校派出實訓教師赴企業頂崗實習,并將實習所吸取的經驗融入教學之中。與此同時,企業也將派出業務骨干人員到學校教學前線輔助教師的日常教學。通過這種方式,企業可以在訂單班的學生之中傳播其企業文化,以其特有的企業文化有針對性的引導知識轉移。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目標更加清晰,學習積極性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考核分為兩個部分,學校教授的理論知識的評測,以及來源于企業的實踐評價。對于企業而言,在選拔人才時,可以直接參照學生評測結果,也節省人力成本。并且,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培養與企業需求形成了更加良好的對接。
企業作為合作的一方,是希望所獲取的知識成果的過程是符合投入產出比的。那么,什么是企業衡量校企知識收益的標準呢?一是標準是獲得的知識本身是否具有價值。二是識轉移的最終效果是否能夠有效的節約研發經費和研發時間。這就是上文提到的成本問題,如果校企合作能降低相關的人力成本甚至是時間成本,企業就有利可圖。企業在知識轉移的配合度也會提高。所以在高校與企業決定合作前,必須對知識轉移的收益進行預估,否則企業不但不能促進知識轉移的促進,還會成為阻礙因素。
(2)生產與學習研究結合的方式。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山東省商業集團總公司建立了一個生產學習研究的聯合體。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不單單是為企業輸送一般從業人員,它還深入企業的研發中心,為企業的產品的研發科技創新產生實質性的作用。與此同時,企業的中心試驗室又為學生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條件。學生通過切身實踐與實驗而得到的成果,歸納為顯性知識進而可以運用到企業生產中去,形成良好的知識的轉移。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項目成功的一個關鍵點是合作企業有相當強的自主創新能力。企業在兼顧生產的同時每年會將大額資金投入實驗室用于產品研發技術創新。但是這恰恰是我國很多企業欠缺的。目前我們很多校企合作項目,企業扮演的角色是技術的接受者,對于技術短缺的企業來說可能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企業技術落后是硬傷,卻無法根治。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校企知識轉移之間可以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即通過校企知識轉移最終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而反過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又對校企知識轉移產生正面的影響。所以,在校企工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知識轉移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高職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知識轉移機制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5YB 172)。
[1]張俊玲.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案例評述[J].教職論壇,2013(03).
[2]孫占權.基于知識轉移視角的大學生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焦作大學學報,2015:1-2.
[3]張偉賢.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職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