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秋玲
(湖北工程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將孝廉文化納入高校思政課的依據與途徑
丁秋玲
(湖北工程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將孝廉文化納入高校思政課,源于現實中國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要求,以及改變高校思政課教學困境、促成思政課意義教學的需要。孝廉文化與思政課在意識形態、德育功能、人文精神上的可通約性,是其可行性研究的理論依據。思政課教學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包括教師、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將孝廉文化納入思政課教學的具體途徑位于這個整體框架中。
關鍵詞:孝廉文化;思政課;思想政治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有部分高校教師提出并研究了“將孝文化融入思政課”的課題,其內容主要涉及孝文化對于思政課的意義、價值和作用,孝文化與思政課結合的具體原則、路徑和方法,為思政課教學改革和創新提供了新思路。分析以上研究成果,發現由于研究的“家族相似性”,存在研究視角過于微觀和研究內容重疊的缺陷,并且發現將孝廉文化與思政課教學結合的問題鮮有人思考。從孝廉文化研究的視域看,一大批知名學者對孝廉文化作了多角度多領域的研究,觀點科學,成果豐碩。然而,將孝廉文化研究應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面的探索,則呈現空場狀態。
作為一種精神生活的習性和民族文化的符號系統,孝廉文化在歷史傳繼中延續到當代中國社會并對其產生深刻和持續的影響。高校思政課是全面系統地向當代大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的特殊陣地。根據湯一介先生的“兩個傳統”觀點,“新傳統”和“老傳統”即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有內在貫通和互補的同一關系。在高校思政課場域內,二者的結合是可能的。將孝廉文化科學嵌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其深邃的時代背景和具體的微觀原因是什么?孝廉文化和思政課在內質上的通約性有哪些?如何有效促進二者的契合?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和回答,將有助于高校回應黨中央關于高校思政課建設的精神,貫徹黨中央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政策。
二、將孝廉文化納入高校思政課的宏觀背景和微觀實態
將孝廉文化納入高校思政課不是一時的理論沖動,或者一種烏托邦情懷的浪漫幻想,而是源于現實中國馬克思主義民族化、黨中央重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建設的宏大時代背景,源于改變高校思政課教學困境的微觀實態,促成思政課意義教學的需要。
1.將孝廉文化納入思政課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要求。原初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近代歐洲社會歷史和階級斗爭的產物,因而,馬克思主義的內涵體系必然帶有歐洲文化的印記和特征。但由于馬克思主義具有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使它真正超越自己民族和西方地域的界域,成為指導全世界無產階級的科學真理。但是,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歷史與文化個性,與馬克思主義的西歐背景相比,它是一種異質的存在,只有在和它的碰撞和融合中,馬克思主義的普適性才能體現出來[1]。所以,必須把本民族的特色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有機結合,達致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才能極致地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功效,提高民族文化的意蘊。孝廉文化是中國倫理性傳統文化的根本和精髓。它生發于中國的先秦社會,形成、成熟于封建社會,在當今獲得科學性真理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民族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板塊。
高校思政課的主要內容和基本任務體現在新方案中的四門必修課程中。四門必修課是圍繞著馬克思主義理論而相互支撐形成的完整的邏輯體系,都承載著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堅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的重任。因此,用馬克思主義的內核剔除孝廉文化內含的舊思想遺跡,將其納入思政課,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要求,也有可能促進孝廉文化精粹、馬克思主義和時代精神的辯證互動,搭建起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特點、易于為大學生接受和喜愛的思政課平臺。
2.將孝廉文化納入思政課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孝廉文化是在漢代歷史上興起、形成、演變并流傳至今,影響現在的文化。從其內容和內涵看,孝廉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對孝廉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的認知體系,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制度規范、行為準則和評價方式的綜合,是一種以孝廉思想為內核、以孝廉行為為主體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廉概念絕不是一個單義概念,而是一個大的內涵豐富的、邊界模糊的大文化叢[2]。這個文化叢,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體系,是人民性與封建性、精華與糟粕的混合物。站在時代的高度,對古代傳統孝廉文化叢進行深入發掘、批判和整理,去其糟粕,可以發現其中有很多優秀思想資源和道德價值可以為今天承繼,實現“創造的轉化”。傳統孝廉文化內孕的孝悌忠信、“仁者愛人”、為官清廉、廉政愛民思想,以及折射呈現的價值向度、倫理規范和人文精神,具有超越時間和地域界限的普適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孝廉文化切入思政課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勢所趨。高校思政課是一個綜合性跨學科的課程體系,包括文化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人學等多學科內容。思政課的學科交疊性和滲透性的性質特征,也要求在其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中,廣泛吸收、擇取和弘揚各學科特別是優秀傳統孝廉文化的內容因子,并進一步拓寬教學視野和教學深度。
3.將孝廉文化納入思政課是促成有效教學所需。高校思政課是加強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之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的公共基礎課程,設定有對大學生實施教育教學的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與態度目標。課程目標的實現與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依賴于和決定于思政課的有效教學。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時間、精力、努力)內帶來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3]。在實際的思政課教學常態中,許多高校教師普遍感到一種煎熬和無奈:低效教學甚至是無效教學是客觀存在的,導致了思政課教學現實困境問題。影響思政課有效教學的因素是多種的,包含教學主體(教師)、教學客體(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環境。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可變性的是教學內容因素,因為內容的選擇、辨析、加工和整理直接制約和決定著教學價值和教學效果的實現。孝廉文化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體系龐大精深,涵括孝愛父母的血緣情感、泛愛大眾的無私情懷、關愛生命的倫理意蘊、廉以立身的個人修養和廉政為民的社會責任。將孝廉文化鍥入思政課,會讓思政課堂內容變得豐富、立體、本土化和民族化,“給學生以深厚的文化浸染、關照學生的生活世界、重視教學過程”[4],會拉近大學生與思政課的心理和現實距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低效教學和無效教學的現實困頓問題,推動有效教學的實現。
三、將孝廉文化納入高校思政課的理論基礎
將孝廉文化納入思政課,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孝廉文化與思政課在意識形態、德育功能、人文精神的可通約性,是此問題之可行性研究的理論依據。
1.孝廉文化與思政課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統一性。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高校思政課整體集真理性與價值性、科學性與人文性、知識性與意識形態性于一體,意識形態特性是其實質和宗旨方面的表征。原理課從整體上講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容和精神實質;概論課科學闡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成果;綱要課深刻論述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和偉大歷程;基礎課全面解讀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法制,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思政課的內容架構和總體目標,就是加強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樹立和把握意識形態領地的主導權、管理權、話語權。
孝廉文化本身就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構成部分。因為意識形態屬于文化范疇,被稱為文化結構,是各種思想文化意識的聯結方式。孝廉文化中包含的道德觀念、政治思想、法律觀點等都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性。歷經“悔悟的更新”、實現“創造的轉化”后,孝廉文化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構成因素。孝廉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相結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文化資源。孝廉文化與黨的廉政文化相結合,是黨風廉政建設的思想基礎。孝廉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結合,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源泉與動力。可見,孝廉文化與思政課在意識形態領域具有統一性。
2.孝廉文化與思政課在德育功能方面的互補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道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點、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社會成員施加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5]。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道德教育在思政課教育教學中處于基礎地位,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起點。只有搞好基本的道德教育,才有可能培養具有科學政治思想、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大學生群體。思政課不僅承擔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知識體系的任務,更要進行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教育和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教育,促進大學生道德行為的實現和塑造大學生求真、向善、至美的道德人格。因此,思政課教學是一種具有極強德育功能的教育活動。
孝與廉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兩個基本范疇。孝,就是子女善事父母親祖的倫理義務與倫理行為的稱謂。而廉則是官員克己奉公、廉潔不貪的道德義務與品德。這是分別處理家庭家族關系與國家關系的兩種不同的道德。孝廉文化展示的是關于孝敬和廉潔的理念、規范、制度、信仰和態度。孝廉文化通過封建社會展開的廣泛持久的建設,為傳統中國社會發揮了倫理精神導向、倫理價值整合和德性培養的作用。孝廉文化具有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道德教育的功能和意義。而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當代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與中國傳統的孝廉道德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之間是不可分割的。可見,孝廉文化與思政課在德育功能方面具有互補性。
3.孝廉文化與思政課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共通性。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全部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之本源和根基”[6]。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一種文化的傳播、習得和實現的社會性活動。其根本特性就是統治階級用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對社會大眾施加影響的活動。因此,思政課教育教學活動具有文化屬性,包含著反映時代主旨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體,體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其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合理和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知識和邏輯整體中的靈魂、精髓和核心內容。“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著名命題。
孝廉文化承托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精華,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具體來看,孝廉文化涵有孝道精神、仁愛精神、廉潔精神、忠信精神、反貪精神。這些都是當今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孝廉文化之所以有感召力、滲透力、凝聚力,能推動廉風建設,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人文精神。在孝廉的背后,體現了人們對人文倫理的獨特關懷,體現了人們對人之所以為“人”與如何為“人”的獨特回答,體現出“以人為本”的關懷,對人的生命、本質、價值、意義和發展的格外關照和致力探求。可見,孝廉文化與思政課在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共通性。
四、將孝廉文化納入高校思政課的多維途徑
思政課教學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包括教師的能力、教材的開發、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革新、實踐教學的安排。沿著教師、教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整體框架,可以探索和尋求將孝廉文化納入思政課的具體實踐途徑。
1. 提升教師的孝廉文化知識和修養。教師是思政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教學過程的直接參與者,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首要因素。將孝廉文化納入思政課,首先必須提升高校教師關于孝廉文化的知識和修養,這是前提和基礎。否則,將孝廉文化納入思政課就無從談起。孝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內涵最深、包容最廣、綿延最長、最有滲透融通力的文化系統,由三個基本層面構成:一是理論層面,主要是關于孝廉的內涵、意義和特征的知識總結;二是實體層面,包括維護孝和廉的道德規范,忠孝同構制度、孝廉選官制度和歷代護廉反貪的獎勵制度、懲處制度和監察制度;三是心理層面,主要是在漫長歷史中逐漸積累、形成的孝廉習俗、社會風尚、情感、信仰和信念等。教師對于孝廉文化理論必須真學、真懂、真信、真教、真踐行,必須全面、完整地學習和研讀孝廉文化,必須深入、準確地理解和懂得孝廉文化,必須深沉、熱烈地信仰孝廉文化,必須科學、合理地教授和傳播孝廉文化,必須積極、主動地躬行孝廉文化。
2. 找準教材內容與孝廉文化的結合點。教材是教學的樣本,思政課教學脫離不了教材。將孝廉文化納入思政課,還必須把孝廉文化納入教材內容。這需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習讀、研究和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整體的結構和內在的邏輯體系,抓住各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熟悉教材的基礎性內容和問題。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教師對理論掌握的程度,在教材中合理找到與孝廉文化結合、對接和溝通的顯性知識點與隱性知識點。如原理課第一章第二節“世界的聯系和發展”中包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聯系、發展、否定之否定,可以用來立體闡釋孝廉文化的時代發展性和揚棄性等,這些就是可與孝、廉內在銜接的隱性內容;概論課第八章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諸多的知識點,主要的有“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教師在講解此部分內容時,就可以系統地介紹和評析孝廉文化的優秀內容和倫理精神。基礎課中的“加強道德修養”、“遵守社會公德”和“樹立家庭美德”章節內容,可以明顯地與孝廉文化多角度多層次地連結。將孝廉文化融進思政課教材體系,不是簡單、粗糙地將其嫁接、植入,更不是錯誤地用其置換、替代原有的教材知識和理論。這也是實現 “兩個轉化”中的“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一個重要環節。
3.采用新型的教學方法講授孝廉文化。著名學者格拉塞克(Glassick)在《學術水平評估》一書中指出,大學教師必須適宜地運用方法、智慧地擇別方法、高效地應用方法。要使孝廉文化從走進教材體系并進而走向教學體系,實現對思政課和對大學生的目標、意義和作用,高校教師應該有勇氣改變教學現狀,大膽革新教學方法,沖破“赫斯伯格悖論”[8],盡可能地選擇最合適的方法,確保能使用合適的方法達到目標。對話教學、情感教學和德育敘事是可選擇的適宜方法。對話教學是一種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建構的對話式的教學關系,它能促進學生接受知識和生成意義。有三種對話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與孝廉文化的原典、文本對話,從中汲取高深學問;與教師對話,學生和教師共同學習和思考孝廉文化;指引學生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建構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自我意義。情感教學法強調教學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主張從知、情交融的教學背景來促使情感因素,以此優化教學。孝廉文化包含著對祖宗、父母、他人、自然、社會、國家的豐富的人類情感。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有利于學生對孝廉文化的認知和情感認同,達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并茂的效果。德育敘事法,是敘事主體(教師)講述孝廉文化中的道德人物和道德故事,通過對道德事件的本真表達與體悟關注,使學生更容易走近、接受并踐行孝廉文化。
4.探索多種形式的孝廉文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將孝廉文化納入思政課,還需將孝廉文化納入實踐教學中。要探索和開發多種形式和多種途徑的孝廉文化實踐教學活動,建立立體的、全方位的、多層次的格局,形成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網上網下相互支撐的體系,以推動孝廉文化教育教學效果的充分實現。(1)在課內,思政課教師、孝文化研究專家和知名學者共同宣講孝廉文化,合力打造高校思政課德育大講臺;在課外,建立健全孝廉文化的學術研究機構和傳播團隊,開展孝廉文化人文素質講座和專題報告活動,加強對全體高校大學生的道德教育。(2)在校內,編纂和出版孝廉文化讀物和叢書,建立孝廉文化傳承教育基地,舉辦以“孝道”、“誠信”為主題的學生教育活動,如孝廉文化征文、書法、繪畫、攝影等系列活動;在校外成立孝德教育實踐基地,整合學生德育實踐資源,組織學生到街道、社區進行孝親愛老活動。(3)建立孝廉文化網站,傳播有關孝廉文化的課程、視頻、故事、人物、電影、電視等,實施網絡孝廉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奎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基石與靈魂[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2.
[2]馬盡舉.關于孝文化批判的再思考[J].倫理學研究,2003(6):37.
[3]姚利民.大學有效教學特征之研究[J].現代大學教育,2001(4):42.
[4]肖川.高校有效教學的目標和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1999(3):56.
[5]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6]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3.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8]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203.
(責任編輯:張曉軍)
The Basis and Method of Bringing the Xiaolian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ng Qiuling
(SchoolofMarxism,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 432000,China)
Abstract:Bringing the Xiaolian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tems from the reality of the nationalism of the Chinese Marxism and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s, changing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he commensurability of Xiaolian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ith regards to the ideology,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and the humanistic spirits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easible study. The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n organic whole, including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he specific way of bringing the Xiaolian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lies in this whole framework
Key Words:Xiaolian cult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5-11-13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13zd032);湖北工程學院教學研究項目(2015A08)
作者簡介:丁秋玲( 1978-),女,湖北武漢人,湖北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824(2016)02-00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