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歷史主義解釋原則"/>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 哲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4)
?
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評析
——基于歷史主義解釋原則
王 哲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4)
在歷史主義解釋原則下指導和分析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認為共產黨由于主張全面抗戰的戰略路線、持久戰的戰略方針以及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對戰爭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對日作戰、通過外交途徑為中國贏得的國際援助極大地促進了戰爭的勝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歷史主義;抗日戰爭;國共兩黨;地位作用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在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各自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關于正確對待歷史問題的態度,毛澤東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列寧也有過更為經典的論證:“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歷史主義包含四個原則:真理與價值統一原則、條件性原則、整體性原則以及創新性原則。
作為馬克思主義分析和把握問題的基本態度,歷史主義解釋原則與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這種相通之處表現為以下三個統一:第一,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徹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這一點上不言自明。歷史主義也是一樣,一方面堅持全面、聯系、發展地看問題,把問題放到特定時空環境中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思考,既體現了條件性,又體現了整體性;另一方面,歷史主義堅持唯物史觀基本原則,從經濟角度挖掘歷史事件的深層原因,同時充分肯定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作為工人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真理;同時也是工人階級謀求自身和全人類解放的武器,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歷史主義解釋原則一方面堅持“去我化”,客觀描述史實;另一方面強調“有我化”,即對歷史的反思與評價,這二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一個相互融合的統一過程。第三,求實與創新相統一。既要勇于突破前人的束縛,提供新的東西,融入自身的理想性追求,又不能脫離基本的史實,任由主觀臆造。這是馬克思主義與歷史主義所共同堅持的原則。
由此可見,歷史主義解釋原則與馬克思主義是內在統一的,是馬克思主義分析歷史事件的基本態度和方法。因此,在分析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地位和作用時,應以歷史主義解釋原則為指導,全面、客觀闡釋和評價。
(一)全面抗戰戰略路線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1932年4月15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宣布對日作戰,號召全國工農兵和一切勞苦群眾“驅逐日帝國主義出中國,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徹底掙得中華民族真正的獨立與解放”,隨后領導東北抗日聯軍展開對日武裝戰爭。1936年,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有力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七七”盧溝橋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站在民族存亡的立場上向國民黨通電“愿即改名為國民革命軍,并請授命為抗日前驅,與日寇決一死戰”,促使國民黨轉變態度,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兩黨圍繞領導權問題產生分歧。共產黨針對當時不同集團提出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對國民黨及其他資產階級團體開展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從表面看,國民黨始終處于對政權的把持和掌控地位,但共產黨通過統一戰線中的一系列策略和方針,號召廣大人民群眾對日進行作戰,團結了其他黨派以及能夠團結的力量,迫使國民黨在一定程度上調整戰略,因此可以說,當時共產黨雖然沒有處于領導地位,但對整個統一戰線的形成發展發揮了導向作用,是統一戰線得以持續和鞏固的關鍵。
此外,與國民黨主張的單純依靠正規軍進行作戰的片面抗戰路線不同,共產黨號召全民抗戰,將日本帝國主義引向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這對于消耗日軍的實力,導致其最后的失敗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歷史主義的解釋原則進行分析,對比當時中日兩國的軍事實力對比而言,僅依靠正規軍隊我們無法同日本相抗衡的,兩國經濟實力的差距決定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但軍隊只是國家暴力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真正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是人民群眾,共產黨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保家衛國的偉大意志和創造精神,實行了全面抗戰的路線。事實證明,這一戰略路線是正確的,也是最終擊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基礎條件。
(二)持久戰戰略方針
在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組織的幾次大型會戰未能阻擋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致使國統區大片國土相繼淪喪。1937年12月,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事件震驚中外。在這樣的戰爭背景下,“再戰必亡”的“悲觀論”迅速流傳開來,中國人民對于抗戰的前途命運充滿了擔心和憂慮,以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甚至走上了投敵賣國的道路。而與之相伴隨的是,在國民政府組織的一些取得勝利的會戰以及外國援助的影響下,一些共產黨人也開始幻想依靠國民黨和外國援助就能夠打敗日本侵略者,“速勝論”的認識也在一定程度上蔓延開來。
針對這兩種錯誤的認識,毛澤東指出無論是“悲觀論”還是“速勝論”,在理論認識上都是片面的,實踐行動上都會嚴重影響抗日戰爭的進行。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一文,客觀、準確地分析了中日力量的對比,提出了戰爭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最終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終勝利是中國的”。
從內容上看,《論持久戰》的核心觀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戰爭的過程與最終結果。由于軍事力量敵強我弱、武器裝備敵優我劣,因而戰爭必然是艱苦殘酷持久的;另一方面日軍發動的侵華戰爭是非正義、反人民的,共產黨領導的全民抗戰是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因而從客觀歷史規律的角度來講,勝利最終必然屬于中國人民。二是由于戰爭要經歷艱苦持久的過程,我國與日本必然會在戰爭中經歷一個力量、勢力的消長對比過程,因此,戰爭可以分為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
在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指導下,共產黨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的抗戰路線和戰術原則,既使廣大人民認識戰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同時也鼓舞了士氣,堅定了必然勝利的信心,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中國人民的思想意志,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動力,成為保證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的核心關鍵。
(三)游擊戰戰略戰術
在抗日戰爭過程中,國民黨和共產黨根據各自不同的戰略主張和方針原則,分別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開展相對獨立的抗戰運動。共產黨在全面抗戰和持久戰的路線方針指導下,創造性地在敵后戰場采用以游擊戰為主要形式的戰略戰術。
根據學界普遍采納的數據統計,在八年抗戰期間,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共作戰12.5萬次,殲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偽軍118.7萬人。縱觀整個抗戰過程,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的作用逐步發生升降對比,敵后戰場的地位作用逐步上升,在抗戰后期逐步發展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對此,有些臺灣學者和民眾認為,游擊戰作為一種輔助戰術只是對正規戰的補充,因此,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雖然取得了一定勝利,對于牽制日軍的侵略發揮了一些作用,但與國民黨領導的正規軍作戰的地位是不能比擬的,從殲敵的絕對數量看,共產黨軍隊是低于國民黨軍隊的。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論斷和置疑,實質上源于他們對戰爭的分析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數據背后挖掘原因,將動態、復雜的戰爭過程靜態化、簡單化,沒有堅持歷史主義的解釋原則,導致了片面甚至是錯誤的結論。首先,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有其歷史必然性。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共產黨軍隊在國民黨的圍剿下經歷了數年之久的長征,消耗很大,因此就當時的實力而言無法與日本侵略者展開直接的正面作戰,因而只能采用傷亡較小、靈活機動的游擊戰作為主要作戰形式。戰爭中消滅敵人的前提是保存自己,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軍事觀的。此外,事實證明,即使以國民黨的實力與日本侵略者展開直接的正面作戰,也是敗多勝少。可見,共產黨游擊戰的戰術選擇,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必要的。其次,在戰爭的不同階段,敵后游擊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戰略防御階段,敵后游擊戰場牽制、消耗了大量日軍兵力,擾亂了其計劃,粉碎了日軍速亡中國的企圖,促使戰爭轉入相持階段;在戰略相持階段,游擊戰成為對日作戰的主要形式,改變了敵強我弱的態勢,為轉入戰略反攻準備了條件;在戰略反攻階段,經過前期力量的積蓄,共產黨實力得到明顯增強,游擊戰上升為正規人民軍隊戰爭,為最終擊敗日軍發揮了關鍵作用。最后,盡管從絕對數字來看敵后戰場殲滅日軍數字小于正面戰場,但從相對數字來看,這一比例是高于正面戰場的。可見,共產黨在其自身實力允許范圍條件下,通過游擊戰,強有力的阻擊了日本侵略者,成為抗日戰爭獲得勝利的重要保障。
運用歷史主義的解釋原則,可以肯定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通過全面抗戰的戰略路線、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在自身實力允許范圍內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能動作用,極大地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抗戰的熱情,團結調動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對抗戰最終勝利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作為當時的執政黨和第一大黨,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作用同樣是不可替代的。運用歷史主義解釋原則,客觀、公正地研究史學材料,可以較為客觀地揭示國民黨在抗戰中的重要作用。
(一)戰爭初期正面戰場積極抗戰
根據相關資料數據,1937年,國民黨軍隊人數170余萬,擁有海陸空三軍,1945年,達到440萬;而同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人數分別為5.6萬和110萬。可見,國民黨軍隊是當時中國最有軍事實力的軍隊,由于當時共產黨力量相對弱小,因而在抗戰初期國民黨是主要作戰力量。在正面戰場,國民黨先后組織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表現了積極的抗日情緒。其中臺兒莊大捷更是打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中少將以上將軍殉國的有110多人,這些將軍以付出生命的代價表現出崇高的愛國情懷。
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堅持片面抗戰的路線以及與日本侵略者之間巨大的實力差距,國民黨在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效果并不理想。但這并不能作為否認其頑強抗戰意志和積極抗戰行動的依據。如果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是一個質的飛躍,那么國民黨在初期正面戰場的積極抗戰就是量的積累。從歷史主義解釋原則來看,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飛躍。同時,國民黨作為當時中央政府的領導集體,其對日本帝國主義宣戰的主張也對動員號召其他黨派團體、武裝力量參與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對國民黨在抗戰初期正面戰場表現的客觀評價是,一方面由于其片面的抗戰路線選擇以及客觀的實力差距,效果不甚理想;但另一方面其主觀積極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同時作為第一大黨對號召抗戰的組織領導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二)作為中國國家代表通過外交途徑贏得巨大國際援助
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另一項重大貢獻是,作為當時的執政黨和國家代表,通過外交途徑贏得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聲援和支持,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在政治上,一方面通過各種外交策略原則的制定使世界人民認識到中國人民進行的抗日戰爭的歷史正義性,從而贏得了同情和支持,之后與美、蘇、英等國結成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為最終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在戰爭后期參加反法西斯同盟國際會議,與美英聯合發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文件,為奠定戰后國際秩序以及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次,在經濟上,得到了世界愛好和平的各國人民的廣泛支持和援助,為減輕中國當時的作戰負擔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整個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共獲得外國貸款25項,其中美金10多億美元,英金1億多英鎊,法金10億多法郎,在戰爭中后期蘇聯、美國甚至直接進行對華援助,對中國抗戰的作用是巨大的。最后,在軍事上,抗戰期間不僅有外國軍事專家來華進行作戰指導,更有中國軍隊同外國同盟軍直接進行的并肩作戰。這些來自國外的軍事力量援助,對于幫助中國最終戰勝日本更是起到重要的作用。
總之,在抗日戰爭中,共產黨和國民黨發揮的重要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正是國共兩黨的堅決抗日,才使我們最終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蔣建農,曹子洋.論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4).
[3]劉會軍.全民族抗戰新論——兼談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J].史學集刊,2007,(7).
[4]李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研究述評[J].黨的文獻,2015,(5).
[5]聞麗.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比較研究——再論中國共產黨是抗日的中流砥柱[J].廣西社會科學,2015,(7).
[6]羅孟冬.芻議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J].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6).
[7]張澍軍,齊曉安.關于唯物史觀若干基本原理的拓展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研心得之三[J].高校理論戰線,2011,(7).
[8]馬菲菲,趙愛倫.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現代化理論的內涵[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10).
責任編輯:思 動
The Status and Role of KMT and CPC in the Anti-Japanese War——Based on Historist Principle of Interpretation
WANG Zh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 status and roles of the KMT and CPC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re analyzed with historism principl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been playing a key role for the final victory for the strategy of Comprehensive Anti-Japanese War,protracted war guideline and guerrilla warfare tactics. Kuo Min Ta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with their contribution in the battlefield and their efforts winning international support.
Historism;the Anti-Japanese War;the KMT and the CPC;status and role
2016-01-14
王 哲(1992-),男,山西陽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
1004—5856(2016)11—0110—04
K265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