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范 敏
(蚌埠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
基于科技文體的動詞化語法隱喻分析
李曉燕,范 敏
(蚌埠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動詞化語法隱喻能增強語言的表意功能或文體價值,使語言結構簡練而生動。文章將科技文體中動詞化現象作為一種語法隱喻進行討論,以科技文體的語料作定量研究,發現:動詞化的發生頻率低于名詞化,以關系過程化為特征,與名詞化相關,其文體價值在于體現科技文體的實體性和權威感。
動詞化;語法隱喻;科技文體;文體價值
語法隱喻理論植根于語言分層思想。從縱聚合角度看,語言符號系統由表及里分三層:音系層、詞匯語法層和話語意義層。[1](P113)具體地說,話語意義層的參與者被體現為詞匯語法層的名詞,過程被體現為動詞,性狀被體現為形容詞,時間、地點、工具、方式等環境成分被體現為副、介詞組。從橫組合角度看,話語意義層的各功能成分如果產生意義范疇的跨越,那么語法隱喻就發生了,簡單的話,這種功能成分轉換反映到詞匯語法層就是詞類轉換。例如,2015年再次流行的“Pluto”(冥王星),其專名無疑代表一個實體,因冥王星在2006年被科學家降級剔出九大行星之列,故在“Have you been plutoed?”中,Pluto被當成動詞,表達“降級,罷黜,冷落”,被再次承認這一過程性功能。這種“名—動化”體現在詞匯語義層,在口語中非常活躍。[2](P56)
語法化理論自系統功能語言學家韓禮德創立后得到廣泛的關注,其中一個突破是韓禮德在科技語篇中著重分析了名詞化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詞匯語法化包含“元功能”和“層次”兩個方面。[3](P33)眾所周知,語法化經常伴隨著隱喻的發生,或在詞匯層面,或在句法層面。名詞代表著某種實體,動詞總是表達某種過程,有證據表明,任何功能成分都可以直接實體化,[4](P75)這對應了韓禮德自語法隱喻理論創立以來對“名詞化”的重視,認為“名詞化是創造語法隱喻的最重要資源”。[5](P87)詞匯語法化的研究解釋了人類語言演化中的某些事實,如名詞化反映的是概念抽象過程,如:The use of engines that are powered by electricity is being investigated.句中的that are powered by electricity可用名詞化結構electrically-powered表示;隨著人類思維的縝密化發展,這一名詞化結構被名詞electrification固定下來,原句就變為:The use of electrification of engines is being investigated.這反映了人類的思維越來越向抽象性發展,組象濃縮為意象進而概括為詞,應驗了“有些概念就是被壓縮了的判斷”[6](P12)的語言規律。
然而,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對名詞化語法隱喻的探討,忽視了對動詞化語法隱喻的研究。借此,本文基于科技文體的動詞語法隱喻進行分析研究。
從語法隱喻視角提出“動詞化”,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獨到之處。但因過于突出對“名詞化”的重視,以至于到目前為止,“動詞化”鮮有討論。[7](P5)而現實語料中大量存在的“實體過程化”“性狀過程化”,也就是“名—動化”、“形—動化”,這兩大類詞匯語法化雖然符合韓禮德的語法化劃分標準,卻沒有被納入動詞化語法隱喻范疇。
韓禮德的語法隱喻類型只認可三種“動詞化”隱喻,[8](P312)即:環境成分(副詞/介詞)、關系成分(連詞)和無人稱形式這三類可以過程化,[9](P90)換言之,從詞類轉換角度看就是,副、介詞組,連詞可以轉換成動詞。例如:
例1 This report is about the market analysis.
例2 This report concerns the market analysis.(環境成分到過程)
例3 Because he was careless, a car accident occurred.
例4 His carelessness caused the car accident. (關系到過程)
例5 I’ve never fully understood what the whole “Teddy Boy” thing is!
例6 It occurs to me that I’ve never fully understood what the whole “Teddy Boy” thing is!(無人稱形式轉化為過程)
例1、例2中靜態關系“about”被隱喻成動態物質過程“concern”,意義由虛變實,得到加強。例3、例4中because引導的關系復句被“壓縮打包”成單句,帶有主觀性的邏輯推理被隱喻成一個客觀描述的及物性過程。順便注意一下,這一句動詞化必然要求名詞化同時發生。例5、例6中一個主觀看法被“occur”打扮成一個客觀事實。
通過例1-6的分析,可以發現,動詞化作為一種語法隱喻,和名詞化一樣,可以重組人類經驗,可以濃縮信息,可以增加表達的客觀性權威感,并且還常和名詞化同現。但動詞化也顯示了有別于名詞化的獨特之處,如從靜態范疇到動態范疇的轉化,創造出一個并不存在的施事者,增加了情感因素等。
綜上觀點,本文將動詞化看作一種語法隱喻,和名詞化一樣,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一種重塑人類經驗的手段。語法化的隱喻機制及原因就在于用一個具體的概念來理解一個抽象概念的認知方式,或者說是從一個認知域到另一個認知域的投射。[10](P120)由此可將動詞化界定為:任何非過程成分轉換成過程。從詞匯語法層看就是任何其他詞類轉換成動詞,包括韓禮德區分出的三類動詞化,以及名—動化、形—動化。下文即以科技文體為例對動詞化語法隱喻進行具體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材料選擇
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所選文體語料來自在國際上得到公認且閱讀量較大的美國媒體近年發表的文章,語料來源:ACS(美國化學學會)電子期刊論文摘要。采取隨機抽取方式,選用了2005年至今的5篇,篇幅200~300單詞。如篇幅過長,取前300字左右。
動詞化語法隱喻發生于由其他詞類轉換而來的動詞中,因此首先要確定動詞句,然后在這些動詞中鑒別出含有語法隱喻的那個動詞。其次按照系統功能語言學以動詞的數量來確定小句,小句數量即過程數量,也是體現過程的動詞數量。如Heated,the metal expands.從中可分出兩個組象the metal is heated和the metal expands,分別表達兩個過程“金屬受熱”和“金屬膨脹”,故確定其小句數量為二,但此句中兩個動詞均未產生隱喻。而前文“Have you been plutoed?”中的plutoed是由“Have you been taken as a Pluto?”中的Pluto轉化而來,Pluto被當成動詞,詞匯隱喻簡潔生動,表達“降級”的寓意,因此產生了名—動語法隱喻。例句中的動詞Have been plutoed表示一個過程,因此確定其小句數量為一。
(二)統計分析
為便于比較動詞化發生頻率,本文將其量化為動詞化隱喻數量與小句(過程)數量的比值,稱動詞化程度。把動詞化分為動詞化1,動詞化2兩類。為了便于論述,本文所指稱的動詞化1代表的是韓禮德區別出來的三類動詞化類型;而動詞化2是代表名—動化、形—動化這兩類動詞化類型。根據研究獲取的數據,將上述情況的統計結果如下。(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科技文體動詞化語法隱喻具有四個特點:
第一,動詞化的總體發生頻率低。在科技論文語料中,小句總數78個,但發生動詞化的情況僅占24%。這是因為在一個小句中,參與者和環境因素都可以不止一個,而過程卻只能有一個,而且越是正式文體,過程動詞越是被淹沒在一堆承載高密度信息的名詞化詞組中,如:Just for this reason,we shall concentrate on P450 and the following 2E1, on the simple result,i.e.the result consisting of a single independent cause as the most central part of the case.其中過程動詞concentrate被淹沒在一堆信息密度更高的名詞化詞組中,或許這便是動詞化長期沒有引起關注的原因。再如:
例7 I hear john didn’t do well on his final exam.
例8 Yeah,it turned out to be his Waterloo.
例8是一個明顯的隱喻性呼應句,由喻體向喻題響應例7,在此過程中蘊藏了兩個意思:一是例8對john didn’t do well on his final exam.這件事是清楚的,二是證實并強化了例7所說的。眾所周知拿破侖在Waterloo(滑鐵盧)一役中慘敗,從此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輝煌不再。例8用它來描述John的失敗,用意在于讓例7可以想象得到John的慘狀多么強烈和徹底。所以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隱喻不僅是人們認知世界的一種語言性工具,而且是人們形成概念的一個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認知機制。[11](P78)
表1 科技文體動詞化語法隱喻分布
第二,科技文體的動詞化有兩個特征:一是動詞化1體現出實體化,見表1,所有發生動詞化的情況中有近95%(18/19)來自動詞化1。動詞化1包括的三類隱喻,方向均指向“事物性”,換句話說,這種轉換是“由虛轉實”。因為科技論文需要處理復雜的經驗,經驗知識必須落實,才能測算、概括、分類。如:
例9 P450 2E1 is most often about the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subsequent cellular toxicity.
例10 P450 2E1 is most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subsequent cellular toxicity.
這兩句都是來自科技語料的原句,例10句發生了動詞化,其中be associated with可還原成be about。環境成分about表達的意義顯然不如動詞associate實在,因此例10能顯示出科技研究的動態實感,看得見摸得著。
二是關系過程化總是伴隨名詞化。在發生動詞化1的情況中除例10屬于環境過程化,其他均屬關系過程化。“關系”通常須連詞引導的復句表達,過程化把復句“打包”成單句,必然濃縮了信息,提高了科技論文的表達效率。同時原本兩個小句必然要名詞化。也就是說,關系過程化與信息濃縮、名詞化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如:
例11 The P450s remains,so the component is slower.
例12 The slower component was derived from the remaining P450s.
例12是來自語料的原句,可還原成例11所示由連詞“so”連接的兩個小句。信息集中,精煉緊湊。同時兩個松散的小句也隨之變成兩個名詞詞組。
第三,動詞化具有文體價值。[12](P92)按本文動詞化程度計算方法,科技文體以動詞化1為主,尤以關系過程化為特征.
第四,因果/條件關系過程化建構權威感。進一步分析所有產生關系過程化的情況,可將其分成兩類:因果關系和條件關系。朱永生總結的另兩類關系過程化:時間關系和讓步關系在語料中沒有出現。這與科技論文的內容有關,科技論文寫作是為了通過建立概念、命題和推理,最終證實或證明一種假想或理論,而非是敘述一個事件,不主張轉彎抹角地表達觀點。所以很自然主要處理因果關系和條件關系,而很少涉及時間關系和讓步關系。[13](P110)
基于本文語料,靠“because,since,so,therefore”等連接的因果關系主從句,筆者歸納了以下幾個具體動詞化形式:result in,result from,contribute to,attribute to,derive from。如:
例13 Because the P450 2E1 is endogenous, the kinetic component is rapid in the microsomes whose type is wild.
例14 The rapid kinetic component in wild type microsomes was attributed to endogenous P450 2E1.
這種轉換掩蓋了兩個關系過程小句之間的因果推理,創造出一個不存在的施事者——例14中the rapid kinetic component in wild type microsomes.而成為一個非常客觀的物質過程,從而建構了權威。
同樣基于本文語料,靠if,then等連接的條件關系主從句,筆者歸納了以下幾個具體動詞化形式:reveal,indicate,suggest,exhibit,show。這些詞都是表達鑒別型關系過程的動詞,表面看來是個判斷,實際上掩蓋了一個條件預設。如:
例15 If the above-mentioned analysis is true, conformational switching during the catalytic cycle may promote substrate release from a short-lived binding site
例16 This suggests that conformational swi-tching during the catalytic cycle may promote substrate release from a short-lived binding site.
例16帶有一個投射的從句,暫擱置,只看suggest構成的鑒別型關系過程。標記This這個代詞其實濃縮了上文的分析,只有在上文分析成立的情況下,suggest后面的價值才成立。可見,這原本是一個條件關系。但suggest把條件主從句濃縮打包成一個鑒別型關系過程,讓作者個人推理消失,似乎是事實本身道出了某種結果,權威感不容置疑。
本文通過對詞匯語法化類型的分析嘗試將動詞化界定為任何其他詞類轉換成動詞的過程,并通過對科技文體語料的動詞化語法隱喻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動詞化發生頻率較低,原因之一是相關事件的客觀性較強,主觀性較弱。并且以動詞化1,尤以關系過程化為主,隱喻方向指向“事物性”,從虛到實,隱喻方向指向“事物性”,從虛到實;[14](P37)(2)關系過程化一般伴隨名詞化,濃縮了信息;(3)關系過程化創造了不存在的施事者,掩蓋了主觀推理,其文體價值在于建構了科技論文的客觀性和權威感。
本文在一些方面還存在不足。如果要使相關結論更具說服力,未來的研究還可選取更多的樣本,對結果的分析及其理論的探討也可再進一步深入。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Edward Arnold (publishers)Limited,1985.
[2]徐盛桓.名動轉用的語義基礎[J].外國語,2001,(1).
[3]朱永生.名詞化、動詞化與語法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
[4]李曉燕,歐陽俊林,蔣蘭惠.隱喻及動詞化語法隱喻[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09,(9).
[5]張今.英漢比較語法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6]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1).
[7]朱永生,董宏樂.科技語篇中的詞匯隱喻、語法隱喻及其互補性[J].山東外語教學,2001,(4).
[8]胡壯麟,朱永生,等.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9]徐盛桓.名動轉用與功能代謝[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8).
[10]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London:Longman,1992.
[1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2]劉承宇.語法隱喻的文體價值[J].現代外語,2003,(2).
[13]黃忠廉.詞——小句語際轉換機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4).
[14]李薇.重復與隱喻:論洛特曼文本細讀法[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4).
責任編輯:思 動
On Verbalized Grammatical Metaphor Based on Scientific Articles
LI Xiao-yan,FAN Min
(Bengbu University,Bengbu 233030,China)
Verbalized grammatical metaphor can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in expressing meaning or genre value,which can help make the expressive language concise and vivid. Verbalizations in science articles are treated as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this study with qualitative method. Data show that the frequency of verbalization is lower than nominaliz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rbalization is lightened by relation course and correlated with nominalization and its stylistic value lies in manifesting the substantiality and authority of the scientific articles.
verbalization;grammatical metaphor;science articles;stylistic value
2016-03-01
安徽省高校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13052015SK15;蚌埠學院人文社科項目,項目編號:2015SK04。
李曉燕(1975-),女,安徽蚌埠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范 敏(1981-),女,安徽蚌埠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語言學、外語教學研究。
1004—5856(2016)11—0126—04
H030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