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波 王瑜鷺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
曲洪波王瑜鷺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沈陽110136)
將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結合起來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可以緩解教學時間壓力,保證教學效果。通過對教學時空的拓展,實現課程教學從“平面教學”向“立體教學”的轉變,并推動思政課教學“虛擬實踐”的開展。實現思政課教學過程、方法、理念上的創新性變革。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混合式教學思政課
MOOC(大規模在線課程)的興起,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將在線課程資源與傳統課堂教學有效結合起來,通過對思政課具體課程的有效設計,實現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將不同教學理念和方法結合起來,推進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強化,是應對“MOOC”浪潮對思政課教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的客觀需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1840年至今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為主線,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角,以史論結合的方式敘述和闡述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過程。通過學生對中國近現代170多年歷史過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近代社會發展如何實現 “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歷史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歷史選擇了改革開放”。如何將該門課程生動精彩地呈現給學生,利用在線教學的優勢,結合傳統課堂教學開展教學設計探索,實現“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創新性發展,是思政課教學中的現實問題,也是對思政課教學改革方式的有益探索。
“綱要”課內容的特點是歷史時間跨度長,縱橫170多年的歷史,涉及的歷史人物、重大事件等,其內容涵蓋十分豐富。按照教育部思政課教學“05”方案的規定,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2學分,一般在各地高校折算成教學學時為32學時。其中,有不少高校還在其中劃分為理論學時和實踐學時,往往上課的理論學時還要少于32學時。“綱要”課學分與課時設置的依據中有一個前提,就是大學生在高中階段系統的學習過中國近現代史,對于相關史實已經基本掌握。因此,高校的“綱要”課程性質并非“歷史課”,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其重點不是向學生講授歷史知識,而是結合近現代史的知識要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了解近代中國實現“四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進而讓大學生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由于我國高中教育文理分科等因素,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高中時期對歷史學習并不系統,只是一般性了解。同時,由于學生學習基礎的差別很大,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也不盡相同。因此,學生了解近現代史基本常識的這個“前提”并不是對所有學生都適用,往往在教學中需要“史論結合”,也就是要用一定的教學時間,讓學生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基本情況,然后在這一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四個選擇”的客觀歷史依據,并得出結論。這樣教學中內容的相對繁多就與教學時間相對不足構成了一對矛盾,也成為影響和制約“綱要”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由于課時所限,對于歷史史實的講解相對有限。而“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后,為解決課時不足帶來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實現教學內容擴充,用以解決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主要是將相關基礎內容通過視頻形式以在線方式呈現,由學生在課前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前期基礎。課堂學習則主要為教師結合歷史史實對理論的闡述,側重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規律的闡述、對“四個選擇”的解讀。在課堂教學中輔之以必要的學生發言、研討、匯報等,深化對相關理論的理解和認識。在課堂講授后,圍繞重點難點問題和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在網上布置討論題目和案例分析等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教師組織學生在網上分組討論。在網絡教學中,設置在線測試模塊,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階段性測試和期末測試,進而將原有的只是局限于課堂上的教學,拓展到網絡空間中,用以補充教學時間的不足。
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是“平面教學”,從內容講只能是教師通過限定的時間教授的內容;從形式上看,大多通過教師講授,輔以板書和多媒體課件等。從總體上看,呈現給學生的內容和形式,基本上以“平面”為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特點是情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教育,不僅有知識學習,更要用真摯的情感打動人、用科學的理論說服人、用有效的方法教育人。而思想教育不僅簡單靠知識傳授,形式上不能靠單純進行“平面教學”,要實現向“立體教育”的轉變,從“一維平面”向“多維立體”轉變。網絡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的結合,為實現這種轉變提供了可能。
教學內容與方式的立體化。將教材、教案、課堂教學、在線學習進行立體化安排,實現四者的立體化協調統一。具體到“綱要”課的“立體化”建設,要將原來主要依靠教材和課堂教學為主的平面化教學,拓展到在線課程平臺上,將教材內容與網絡教學資源有效結合起來,將教師課堂教學的教案與在線教學的相關環節結合起來。例如,在“綱要”課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中第一個知識點“軍事侵略”,其主要內容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帝國主義發動的五次侵華戰爭,在教材內容上對于甲午戰爭只是做了簡單且零星的介紹,為了更全面地讓學生了解這段歷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案設計,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從“理論語言”向“課堂語言”的轉變。除了內容的拓展外,還要有形式的拓展,例如,通過在線觀看相關影片即片段,如與甲午戰爭相關的電影或影視劇《甲午風云》、《北洋水師》、《黃海大海戰》等,結合教材內容,并由學生課下查閱相關資料,組織立體化學習。
教師教學的立體化。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的任務是課堂講授,雖然也有少量課外答疑和組織討論等,但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并不起到重要作用。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教學實現了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立體式教學。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還是在線教學的管理者,不僅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直接講授,還在網絡平臺上組織學生討論和回答相關問題。教師“身份”的轉變,是立體化教學實施的關鍵,從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轉變,從課堂的主講者,向課堂與在線“混合式”教學的主導者的轉變。
學生參與的立體化。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主要在課堂學習,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數學、外語等其他公共基礎課相比,學生在課下投入的學習時間很少。教師雖然可以布置相關課外作業,但由于學生眾多而教師數量有限,在課外實現監督和控制難度較大,學生上交的作業或實驗報告的質量也不夠理想。在線教學中學生學習情況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了解,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效果等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監控,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內容設計和在線教學組織上。學生通過課前學習“知識點”,了解背景材料,課堂通過教師拓展講授實現深入理解,課后通過在線討論進行師生互動。
實踐教學是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到“綱要”課的實踐教學,可以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典型的一種實踐教學活動,就是通過參觀調研活動增加對中國近現代史歷史的感性認識,通過革命歷史遺跡、歷史紀念館、名人故居等紅色教育基地的參觀和學習,結合實地參觀、考察和調研,達到寓教于行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中國古代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學習經驗總結。但現實的思政課教學中,由于師資力量、實踐經費、人身安全等因素,往往很難實現這種全員的、廣泛走出校門的實踐活動。因此,通過網絡新媒體一定程度上彌補實踐教學開展的不足,并盡量實現實踐的模擬仿真,以保證思政課教學實踐的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說的思政課虛擬實踐,是指以“新媒體”為中介的在線網絡空間,學生在網絡上完成與實踐相關的教學活動,通過“虛擬”手段達到思政課實踐教學要達到的目的。在網絡教學沒有出現之前,“虛擬”教學由于受到環境和技術手段限制,因此是無法實現的。在線教學技術的應用,極大改善了實踐環境和手段,使得這一實踐形式具有了可能性。虛擬實踐之所以具有實踐功能,是因為人們運用虛擬技術,能夠在網絡空間中進行有目的、能動的改造和探索虛擬客體的客觀活動,即人與客體之間通過數字化中介在虛擬空間進行雙向對象化活動。這與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是“主體對客體能動的反映”是相符合的。人們運用高科技手段,構造網絡這一虛擬環境,人在這個環境中可以模仿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功能,具有使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和效果。
具體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虛擬實踐”有較大的應用前景。從學習資源看,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通過紀錄片、電影、圖片等表現出來能夠很好地還原歷史和重溫歷史,讓學生有親臨其境的感覺。通過情景再現和回顧,能使人親身體驗沉浸在這一環境中并與之相互作用的能力。例如,在講授第五章“中國革命新道路”這一部分內容時,這部分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如何通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實踐,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一過程中圍繞三大起義、井岡山的斗爭、根據地的建設、紅軍長征等問題,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這一歷史過程,使學生深入了解這段歷史,深入理解這一革命道路形成的客觀依據,進而明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依據。因為客觀原因,大多數學生無法在課外親身參觀諸如井岡山根據地舊址、遵義會議會址等歷史現場。通過在線視頻資源,由學生觀看視頻資料,并輔以教師課堂和網上講解,增加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感知。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線觀看遵義會議舊址的介紹片,并結合有關遵義會議的歷史紀錄片,使得學生猶如身臨遵義會議舊址參觀一樣,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同時,要把理論教學與“虛擬實踐”結合起來,體現“混合式教學”的教學特點。例如,在學生在線觀看相關影片后,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對相關內容的匯報與演講,學生不僅把觀看的紀錄片轉換成自己的知識內容,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查閱相關文獻、收集資料、形成觀點。這一過程既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范圍,又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在大規模在線課程教學(MOOC)廣泛興起的背景下,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教學模式。它將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有效結合,在教學過程、方法、理念上都有了創新性變革,這一教學模式要落地生根,就要詳細研究和具體課程的有效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主渠道的作用,而且在課程性質上作為全體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其覆蓋面廣、受眾范圍大的特點,更適合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切實提升教學水平。
[1]艾四林.MOOC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創新[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1.
[2]吳劍平,趙可.大學的革命——MOOC時代的高等教育[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01.
[3]陳玉琨,田愛麗.慕課與翻轉課堂導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01.
[4]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04
[5]湯儷瑾,黃金滿.基于慕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0.
[6]高建華,朱健.基于MOOC平臺的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01.
[7]李梁.“慕課”視域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2.
[8]孟凡東.中華民族認同教育“立體化”混合式教學模式建構——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0.
本論文為2014年遼寧省教學改革立項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共享課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研究”;遼寧省教育規劃骨干課題,“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編號:JGZXQDA00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