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毅
(中共大連市委黨校,遼寧 大連 116013)
?
【學術研究綜述】
發展農村“互聯網+”新業態的意義與對策
沈毅
(中共大連市委黨校,遼寧大連116013)
在農村發展“互聯網+”新業態有利于促進農村創新創業和農民增收致富。信息化與工業化可以“兩化”融合,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也可以“兩化”融合。抓住農村信息化跨界發展新機遇,走出一條“信息化武裝農業,服務業助力農業,工業化提升農業,三產互動,網運互聯”的新型農村內生發展之路。
農村;農民;互聯網+;新業態
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在多個領域部署“互聯網 +”戰略。2015年10月14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完善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縮小城鄉數字鴻溝,部署加快發展農村電商,通過壯大新業態促消費惠民生,確定促進快遞業發展的措施,培育現代服務業新增長點”[1]。同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為農村“互聯網+”新業態的發展,促進農村創新創業和農民增收致富打通政策通道。
發展農村“互聯網+”有利于繞開傳統的“農村追趕城市”發展模式,縮小時空對農業的約束,激發農業生產經營的內生活力,走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增收致富政策主要圍繞提高勞動效率、減輕農民負擔、補貼農民的方法來展開。惠農思路主要圍繞“外力改善、授之以漁”的邏輯進行,雖有成果,但未能根本解決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工業反哺農業”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主流思路。從工業化國家或地區的歷史經驗看,當人均GDP超過3 500美元,非農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超過85%,非農部門勞動力就業比重高于60%、城市化率超過40%時,就基本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2]在中國的實踐中,采取直接補貼農業、發放農民養老金、補貼農民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方法,確實成功遏制了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但并未從根本上激發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農村的巨大潛能遠未被開發。尤其是伴隨著城市工業快速發展,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現象愈發嚴重,農村優秀人才資源和資金外流城市,諸多普通村莊趨向衰落凋零。農民、農村依然長期遠離城市經濟,不能分享城市化發展成果,過去單純靠農村追趕或城市反哺的思路,不能真正使農村走向繁榮農村。
解決“三農”問題的動力,最終要從農村內部尋找。互聯網經濟時代,解除了地理空間對人的束縛,讓農村一下子可以直接融入世界經濟,農村內部動力和活力即將點燃。互聯網的到來,給農民主動就業、擇業、創業帶來機遇,給產業互聯互通的發展創造條件。近年來,涉農網站如村村樂、萬村網、三農網、新農網和村村通網等紛紛涌現,目前數量已超過3 000家。[3]同時一些網絡巨頭如京東、聯想、網易等紛紛布局農業,阿里巴巴集團在2014年10月提出“萬村千縣計劃”,在三至五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 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4]當前,“互聯網+農業”發展十分迅速,業界普遍看好其發展前景,加上大量的風險投資資本。但是,“互聯網+農業”也存在較大風險,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現象,農村新業態和新經濟進展緩慢,只涉及少數地區和少數農產品,更多地區的農民難以從互聯網中受益。而且,對絕大多數被動參與互聯網的農民而言,他們仍處于整個產業鏈的底層,在收益分配中處于弱勢地位。
發展農村“互聯網+”是我國深入推進“四化融合”發展的成果,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農村“互聯網+”是農村發展戰略的新思路,政府應加大宣傳和培育引導,以問題為導向,完善體制機制和相關配套措施。
第一,高度重視農村電信網絡基礎設施服務。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包括道路、橋梁、農田水利等,也包括電信網絡基礎設施服務。建立專門的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本介入,打破壟斷,鼓勵民營經濟參與電信網絡服務。建立財政補貼機制和民營競爭機制,維護運營農村基礎設施,降低農村電信服務費用。第二,允許農民低成本承接快遞設點及門店服務。政府要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農民本地創業手續,降低甚至廢除農民發展電商、發展物流的行業準入壁壘,降低農民創業成本,減免稅費負擔,在收益分成機制上更多向農民傾斜。第三,大力支持農民電商創業項目。綜合運用及創新金融支持體系,給予農民創業發展資金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幫助農民創業創新。支持“三農”間接融資機構提供低息、貼息貸款,創新抵押貸款實物種類,增加信用貸款供給。對有行業前景的農民電商創業項目,政府設立獎扶資金予以支持。第四,納入政府規劃體系。將農村電信服務基礎設施、農村電商人才培訓、農民物流發展等指標納入政府規劃體系。讓發展農村軟硬件基礎設施、電子商務、快遞物流成為各級政府長期支持的項目。五是加大對農民的電商物流經營等技能培訓。依托縣域技校、鄉鎮街道、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農民協會和農村學校等組織開展技能培訓,政府整合社會資源,提供人、才、物服務。政府幫助建立網絡學習平臺,讓農民在網上自學中感受網絡的力量,吸引打工回流人員、年輕農民、輟學青年從事農村新業態經濟。
[1]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N].人民日報,2015-10-15.
[2]高紅梅.工業反哺農業的國際經驗及其借鑒[J].河南農業,2011,(4):14-15.
[3]互聯網+農業的五大流派及未來方向[N].中國聯合商報,2015-06-12.
[4]葉純敏.阿里巴巴發力農村電商[J].金融科技時代,2014,(12):19.
【責任編輯:周 丹】
F49;F327
A
1673-7725(2016)07-0103-02
2016-05-05
沈毅(1986-),男,遼寧營口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公共管理與社會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