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亞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
【語言與文化】
唐詩《除夜作》及其英譯本的概念功能
劉淑亞
(鄭州大學,河南鄭州450001)
中國古詩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我國藝術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在功能文體學視角下,運用Halliday的概念功能理論,對唐詩《除夜作》及其英譯本進行對比分析,為翻譯研究提供新的視角,為古詩英譯提出相應的策略建議。
《除夜作》;英譯;概念功能
Halliday把語言的純理功能分為三種: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1]概念功能由多個語義系統構成,最重要的是及物性系統。及物性系統是以動詞為中心的語法系統,它將體現及物過程的小句成分劃分為“過程”“參加者”和“環境”。過程常見有以下幾種情況:物質過程,做事的過程;心理過程,情感、認知和感覺等非動作過程,參與者是感覺者和現象;關系過程,一物體與另一物體或情境的關系或物體的性質、特征等,參與者是載體和屬性;言語過程,說話人、受話人及說話內容等;行為過程,典型的人類生理或心理行為過程;存在過程,某事物的存在或發生。[2]
以概念功能來分析《除夜作》的構成過程,見表1。

表1 《除夜作》的過程構成
句(1)是存在過程,詩句中省略了載體“我”,即作者。“獨不眠”是作者的狀態,“旅館”表明了事件發生的地點,“寒”字照應了標題中的“除夜”,表明當時是最冷的寒冬臘月時節。“燈”,暗示了時間是在晚上。“旅館”和“寒燈”屬于環境成分。
句(2)是行為過程。“客心”是動作的發出者,“轉”是具體的動作,“凄然”是動作完成后的狀態。這句承接上句而來,追問產生孤寂凄涼心境的原因;同時也是一個心理過程,獨在異鄉身為客的詩人,在這個除夕之夜,不禁感到傷感,這是作者的心理轉變過程。
句(3)是心理過程。心理活動的主體表面上看是“故鄉”,實質上仍是“我”。傳統佳節,思鄉之情更為急切。詩人別出心裁,不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卻反過來寫故鄉親人對自己這個漂泊在千里之外的人的熱烈情思。
句(4)包含動作過程和關系過程。“鬢”是動作的主體,“霜”是指主體呈現為白色,同時也是一個變化過程。“明朝”指明天,是載體,“又一年”是屬性,這是存在過程。
以概念功能來分析《除夜作》英譯本的構成過程,見表2。

表2 《除夜作》英譯本的過程構成
句(1)是存在過程。省略了載體,根據上下文可以獲知載體是“I”,屬性是“sleepless”。“alone”“at an inn”“by cold lamplight”是環境成分。表達作者無眠的狀態。句(2)是存在過程。載體是“a roamer”,屬性是“feel so sad and drear”,表達作者內心的傷感。句(3)是物質過程。這里省略了邏輯主語“I”,“I”是動作的發出者,目標是“my home”,“tonight”是表示時間的環境成分。同時也是一個心理過程,“Thinking of”表達了內心的思念,感覺者是“I”。句(4)是物質過程。動作者“I”,目標是“more frosty hair”,“in the new year”是表示時間的環境成分。
原句(1)是存在過程,譯文也采用存在過程,二者保持了一致。從參與者來看,譯文巧妙采用第一人稱“I”,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融入作者所創造的情景中,從而引起讀者共鳴。
原句(2)是行為過程和心理過程,譯文中處理為存在過程。這種處理方式充分考慮了原詩的意境美。譯者使用了情態動詞“should”,should有“應該”之意,也表示“究竟”“令人驚訝”之意。根據上下文,思鄉乃人之常情,有“應該”的之意,也可理解為“竟然”,更加反襯出作者的思鄉之情。
原句(3)是物質過程和心理過程,譯文仍是物質過程和心理過程,二者再次保持一致。都沒有出現主體“I”,同樣是環境成分的“tonight”也沒有改變。
原句(4)是動作過程和關系過程,譯文處理為物質過程。譯者巧妙轉化,用將來時“will”也符合原文本意。雖然過程上沒有完全一一對應,但卻有效地傳達出了原詩的韻味。
中國詩歌,是獨有的一種凝練地表達思想感情的文體。翁顯良認為對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傳統、民族心理要見其同,更要見其異,觀其外表,知其內在。[3]翻譯中要突出中國美學的整體性、同一性和互動性,即情、景、意。翻譯活動是具體的、個別的,有其特殊性,故翻譯標準不可等同。就詩歌而言,譯者必須對作者的生平、作品內容、風格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究。“三美”“三化”“三之”是許淵沖的觀點,通過概念功能對翻譯作品進行語言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些翻譯問題。
[1]Hallidy M A.Introducing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London Anord,1985.106-107.
[2]胡壯麟.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79-100.
[3]叢滋杭.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理論研究[M].北京:國防部工業出版社,2007.9-10.
【責任編輯:王 崇】
I207.6
A
1673-7725(2016)07-0187-02
2016-05-05
劉淑亞(1990-),女,河南許昌人,主要從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