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彬 林仁強 張 琳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
【文化與教育】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成因及對策
董彬林仁強張琳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徐州221116)
中國經濟新常態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依舊突顯,如經濟增速換擋,新增就業崗位減少;經濟結構調整,結構性失業增加。研究發現,出現上述問題,同經濟與高等教育結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社會制度等因素有關。基于此,筆者提出政府相關部門、高校應繼續深化改革;企業應不斷完善用工制度,改善招聘渠道;高校應積極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擴展就業渠道,引領創新創業之風;加強大學生自身專業素養。
經濟新常態;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性失業;高校;企業
與“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時期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經濟新常態”重大戰略判斷,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新變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常態,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史上最難就業季”不斷被提起,在原本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一)經濟增速換擋,新增就業崗位減少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根據奧肯定律,經濟增長速度快,相應勞動力的需求量增大,就業崗位增加,就業水平高,失業率降低;反之,經濟增長速度慢,勞動力需求量減少,導致新增就業崗位減少,就業水平低,失業率升高。
(二)經濟結構調整,結構性失業增加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不斷下降,就業崗位增加的“加速度”逐年減小。一方面,一些舊的、冗余的傳統產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勞動密集型產業所占比例明顯減少,煤炭、化工、鋼鐵、有色等傳統行業頹勢已經顯現,結構性失業增加。另一方面,新的產業逐漸形成,同時創造新的工作崗位。但從長遠看,新創造的就業崗位遠小于減少的就業崗位。
(一)經濟與高等教育結構性因素的影響
目前,中國經濟呈現新常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傳統產業等受到沖擊,這就會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尤其是基于能源產業、手工業等特色辦學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將會受到整體經濟形勢的影響。[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必須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畢業生才能找到工作,但由于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跟不上市場經濟轉型期快速調整的產業結構需求,從而使結構性失業更加嚴峻。如有的高校存在一些創辦已久的傳統專業,由于經濟轉型導致用人單位對這些專業畢業生的需求總量減少,但高校的招生規模沒有及時調整,導致畢業生就業出現困難。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社會制度因素的影響
首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自1999年逐漸走上了大眾化道路。高校畢業生從1999年的85萬人發展到2014年727萬人,2016年的760余萬人,規模在16年間擴大了近9倍。從國際經驗看,當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時,通常會出現“知識失業”現象。目前崗位對人才的需求出現了此類問題,如有些用人單位盲目追求“高學歷”畢業生,導致較低學歷而高素質的畢業生找到不滿意的工作,從而出現知識失業,而知識失業又促使教育層次的進一步擴張。[2]由于低學歷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越來越受限制,導致很多高校不斷爭碩士、博士點,最終造成社會成員為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就必須進行下一輪人力資本投資。高校畢業生如果跟不上這種變化,就會導致就業越來越難。其次,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社會上存在很多制度性障礙,不能與畢業生市場化的擇業機制相協調,這包括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戶籍、醫療、保險與檔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這些都制約著畢業生就業時的選擇。
(三)大學生個人能力和就業觀念因素的影響
首先,部分大學生學習能力較弱,專業知識不扎實,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較低,致使個人能力與就業市場的需求不匹配,這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最重要的因素。調查顯示,目前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但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專業能力、責任心、吃苦耐勞的精神,更注重“軟技能”的培養,如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3]這就要求在大學期間,大學生要注重全面發展,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目前,許多用人單位不要“應屆畢業生”或者綜合素質較弱的“應屆畢業生”,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剛畢業的大學生確實存在能力上的不足。其次,在就業觀念上,部分大學生存在“等、靠、要”思想,從眾心理和依賴性強,競爭意識不強,但又把就業目標鎖定于薪水高、福利好、待遇優的單位,不愿到欠發達地區工作,甚至出現被錄用后還拒簽和毀約的現象,就業誠信意識缺失。還有一些畢業生甚至家長對社會的認知、畢業生自我認識都存在不足,擇業期望值預期過高,都期望大學畢業后能找到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均比較高的體面工作。國內有研究指出,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收入預期往往高出就業市場實際水平約20%-40%。大學生擇業期望過高導致中西部地區及低薪資基層單位招收大學畢業生十分困難,同時會在就業市場中出現崗位空缺現象。這種就業難與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職業生涯規劃、價值取向和心理調適能力等自身基本素質緊密相關。中國經濟新常態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高校大學生創新意識的缺失也是影響高校畢業難的一大問題。
針對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從政府到高校都要深化改革,積極出臺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培養高校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創新意識,努力提升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而提高就業競爭力。
(一)政府相關部門、高校應繼續深化改革
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去中小企業、偏遠地區參加工作,并提供相關的優惠政策。這樣既帶動了中小企業、偏遠地區的發展,也解決了就業問題,使高校畢業生學有所用。
高校應積極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在專業設置方面應與社會需求相對接,同時展開詳實的市場需求調研,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使高校畢業生符合市場需求。在高校大學生培養方面,既要注重理論教育,也要注重實踐教育;既要注重專業知識教育,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書本教育,也要注重創新教育。
高校應一如既往地加強學風建設,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系統的專業技能學習及“軟技能”的培養,以提升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而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解決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二)企業應不斷完善用工制度,改善招聘渠道
中小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應不斷調整用工政策,積極與畢業生簽訂勞動合同,按照國家標準上交員工社會保險、養老金、公積金等,使畢業生無后顧之憂,同時制定系統的工作考核機制及個人發展體系,從而吸引更多的畢業生。
企業應積極拓寬招聘渠道,充分利用網站、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宣傳企業招聘信息,使更多的畢業生了解企業文化,同時企業自身在招納畢業生時也可以做到目標明確,避免浪費資源。
(三)高校應積極開展就業指導工作
高校應積極開展就業指導,拓展就業信息推送渠道,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根據各專業特點,向學生詳細介紹所學專業性質、專業能力要求、就業趨勢和職業發展規劃等,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興趣,了解就業環境,確立大學期間的學習目標及職業目標,激發學習動力。開展一系列的就業指導活動,積極拓展就業信息推送渠道,使學生了解就業信息更加便捷,通過QQ群、學校網站、宿舍便利貼就業信息等為畢業生推送招聘信息。并通過年級大會傳授畢業生就業經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高校應積極與招聘企業接洽,充分發揮自身既了解學生又熟悉企業的優勢,積極主動地為畢業生牽線搭橋,并與企業建立長期招聘關系,為高校畢業生提供高效優質的就業信息和服務工作,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拓展廣闊的就業空間。同時,開拓就業市場和渠道,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教育平臺,努力實現充分就業及高質量就業。
同時,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友資源,積極與各企業優秀校友接洽,邀請杰出校友回校開辦講座,向應屆畢業生傳授經驗,同時為應屆畢業生推薦或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通過優秀校友的幫助,高校畢業生更能清晰定位,在擇業就業時能更加明確適合自己的崗位。高校通過廣開就業渠道為畢業生的就業提供幫助,可以拓寬畢業生就業思路,使其明確就業目標。
高校大學生在經受中國傳統教育模式后能否培養出21世紀經濟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一直備受關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而大學階段是創新思維最為活躍的時期。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中國大地上掀起了“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正值青年時期的高校大學生,積極投入到創新創業的洪流中。據調查,2015年新畢業大學生創業比例同比增長近一倍,大學生的自主創業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難的壓力。高校應在日常積極開展一系列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如開展優秀創業者講座,創新作品展示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最終實現“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目標。
(四)提升大學生自身專業素養
加強大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努力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看中的是學生個人專業能力及綜合素質。輔導員應在日常管理中通過抓學風、培養動手能力使學生在專業技能方面具有競爭力,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只有自身專業能力過硬、綜合素質較強才能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1]馬安勤,張日新.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7,(11):132-133.
[2]黃勇.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成因解析及對策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143-144.
[3]劉新民,郭洪波.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19-21.
【責任編輯:王 崇】

漢 蟾蜍紋
G647.38
A
1673-7725(2016)07-0125-04
2016-05-05
董彬(1990-),男,河北邢臺人,助教,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