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 廣州 510053)
?
【文化與教育】
職業道德教育的價值及應注意的問題
李寧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廣州51005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整個社會道德觀念的嬗變,且突出表現在社會化程度較高的職業生活中,這就要求職業道德教育應適應這種現實性。筆者在分析當前職業道德教育時代性與緊迫性特征的基礎上,剖析它的社會價值、群體價值,與對從業者個體的重要價值。立足社會發展的新特點,職業道德教育要改變以往重大輕小、重硬輕軟的傳統思路,探尋新的發展模式,制定有效制度,找準定位,保障教育的穩定與常態化。
職業道德;教育;社會價值;群體價值
職業道德是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符合職業特征又具有高度社會性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一種具有高度實踐性的道德。與之相應,職業道德教育要適應這種現實性、社會性與實踐性,使之成為一種深入工作與生活的常態性、終身性教育工作。
職業道德教育針對的主體是職業者,主要內容是各個行業應當遵守的道德標準,因而其重要性首先根源于職業道德在整個社會道德體系中的地位及其對職業者和這個社會的特殊價值;其緊迫性則深刻地存在于其高度社會化和鮮明時代性、現實性的特征之中。
職業道德形成于奴隸社會,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市場經濟可以同職業道德自然接軌。市場經濟的啟動帶來整個社會價值觀念的嬗變,并直接沖擊和改變了人們對職業、職業道德乃至職業價值的理解,使職業道德成為劇變中比較敏銳地反映整個社會道德變化的窗口和人們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針。在社會生活中,缺乏服務意識的特征長期存在,這促使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排斥職業道德,使職業道德包括道德教育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其實,與以往任何一種經濟制度相比,市場經濟更需要道德。但由于市場經濟本身的特點,它對職業道德的價值選擇是按照市場經濟的邏輯進行,而不是按照完善的道德要求去選擇,體現在職業道德上必然帶來積極與消極的雙重效應。
另外,職業道德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職業主體對自身定位不準,濫用職權,把握不住本行業職業道德的特殊性也會導致職業道德缺失,從而影響被服務者的切身利益。
同時,在整個道德體系中,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相互影響、互為支撐,尤其與社會公德更是息息相關。如果我們把社會公德理解為社會群體的道德,理解為生活于社會中的人們為了群體利益而約定俗成地處理公共關系的道德,那么可以說職業道德其實就是一種社會公德,或者說它就是社會公德在職業群體中的延伸。只是相較于社會公德的廣泛性,它具有更加專業化、具體和細化的特點,從而也成為一種更高層次的社會公德樣式。因而,職業道德的改善與強化,將對改進整個社會道德風貌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也就突顯了職業道德教育的現實意義和價值。[1]
傳統社會中,職業道德教育大多天然地憑借師傅訓誡或行規之類的方式進行,缺乏系統性和正規性,這就直接造成職業道德教育的薄弱和觀念上存在偏差。伴隨著職業分工與合作的強化,職業個性與高度社會性的突顯,職業道德教育就不僅成為對個體的道德要求,更成為具有鮮明價值性的社會需求。職業道德教育能否承接時代與社會的需求,適應職業個體的發展,均成為影響其價值衡量的重要因素。
(一)社會價值
任何一種職業行為都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職業道德雖然具有行業的特殊性,但所立足的仍然是社會共同的道德原則和基礎,這就使職業道德教育具有明顯的社會價值。職業道德是發展物質生產、提高工作效率的精神動力。商品經濟社會是一個互相服務的社會,如果每個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都能自覺地按照職業道德要求,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端正職業態度,樹立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加強合作,就會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物質財富,同時也有利于社會安定,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職業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每一種職業都必然與社會發生聯系,而職業道德是處理職業過程中各種人際關系的準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道德。只要切實遵守,必能形成和諧的社會氛圍,有利于社會機體的有序運轉。[2]
另外,職業道德具有社會公共性。不同職業雖然有不同的道德標準和要求,但道德基礎是共通的,均建立于社會普遍認可的、共同的道德原則和精神,以及歷史積淀而來的公序良俗和社會發展所形成的時代精神的基礎上。這就決定職業道德基本原則和精神具有社會普遍性,其社會價值也由此而來。
(二)對職業群體的價值
人的職業行為、職業心理需要與崗位、單位乃至行業的職能一致,才能保證集體和社會的需求相協調,才能增加一個集體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進而直接影響集體的經濟乃至社會效益。所以,職業道德必然成為群體對內培養和考評人員素質、評價自身行為,對外面向社會,樹立單位及行業形象,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標準,這也是群體職業道德教育的直接意義所在。
(三)對從業者個人的價值
職業是一種謀生手段,也是提升人格境界、實現自我塑造的平臺。工作是人生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的自我價值主要是在工作中得到他人的認同。因此,職業活動既是一個單位向社會展示其行業風貌的窗口,也是培養和提高職業個人道德品質的社會實驗場。在職業過程中,如果能順利地把職業義務感轉化為內在良心的自覺,并最終確立為個人的價值目標,也就逐漸實現了自身人格的升華。
職業道德的出現最初是為了通過協調部門、行業,以及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但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它又超越了經濟利益的范圍,成為整個社會的行為標準。個人、群體,與社會之間,如何尋求平衡,除了個體的道德支撐,整個社會的輿論和職業精神氛圍往往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這就是職業道德教育的立足點。不同職業雖然有不同要求,但無論什么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是一致的,這就給職業道德教育提供了現實的可能和依據。立足當前道德現狀,職業道德教育需要著重把握以下幾方面。
第一,明確職業道德教育的前提:明確自我追求,樹立愛的意識。職業道德教育不能就事論事,因為職業道德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實踐性。道德教育的成效、道德水準的提升均需要通過每一個個體的實際職業行為得到體現。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是什么,他對職業的要求和愿景怎樣,在當前職業中能否找到人生意義和價值,均能直接體現在他的職業行為和活動中。如果職業僅為謀生或致富,那么職業將只是生存的一個手段,個體對職業很難產生認同,更無法找到樂趣和人生價值。因此,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自我實現的價值追求都是職業道德教育必需的前提要求。而決定這種理想與價值追求的就是愛的意識:愛人,也愛己。這兩種愛在職業過程中能得以統一,在于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職業者本身也是被服務的對象。職業,就是公民之間通過相互服務來謀求共同的幸福,職業分工的根本意義在于更好地合作。明確這點,可看出職業道德的精髓乃在于愛,這是道德教育首先要明確的前提。
第二,職業道德教育的宗旨與方法:引領為導向,互動教育模式探索。任何一種教育,貴在深入人心,方法尤為重要。傳統教育的思路,往往重大(世界觀、人生觀)輕小(崗位意識、個人利益),重硬(技能技術)輕軟(個體心理),形式呆板,不能取得理想效果,這也是當前職業道德教育尤其需要引起重視之處。其實,職業道德教育并不單指學校或單位教育,而應是學校、單位、家庭、社會的有機結合。尤其是社會公德與職業道德有很多交叉與重合處,社會整體風氣與輿論氛圍的引導與職業道德教育更是相互支撐與掣肘,這是在討論職業道德教育方法時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3]
在此基礎上,就集中學習而言,傳統的強化灌輸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在方法上更需要進一步創新與探索,淡化教育者,避免假大空,摸索更靈活有效的教育方法與途徑,如典型示范、人物對話、活動載體、現場體驗式教育,加強體驗、交流、互動與反思,突出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指導思想就是以引領為導向,由外而內,以說為主的教育方式,轉變為由內而外,以思考、體驗為主的互動模式。
第三,教育終身原則的強化:制度保障的重要性。任何教育最忌諱主觀隨意,職業道德教育也是如此。有人認為效益不好時需要大談愛崗敬業,效益好時多發獎金最實惠、得人心,這就使得職業道德教育難免流于形式,也突顯了教育終身原則的缺失和制度保障的重要性。實際上,不論對個體或單位群體,還是對整個社會機體,職業道德教育都應當是終身的:就個體而言,職業道德教育應是伴隨一生不間斷的發展過程;對單位群體而言,職業道德教育是保駕護航、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對社會而言,更應隨社會的發展而趨向科學,不斷普及。這就突顯了制度的重要性,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對象,制定不同目標,采取不同方法,運用不同力量,建立切實可行的教育運行與監督機制,確保職業道德教育落到實處,保證其常態化與終身化。
古希臘柏拉圖認為,只要社會上從事各種職業的人各盡其責,各司其職,那么就會出現正義。在職業分工愈發強化的今天,職業道德無論是對社會、群體還是個人,價值都變得更為突出,從而對職業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1]張建華.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J].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27-29,33.
[2]常睿,才忠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考[J].科技創業月刊,2013,26(2):133-135.
[3]劉曉琛.淺談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J].現代交際,2010,(12):220.
【責任編輯:周 丹】
G641
A
1673-7725(2016)07-0122-03
2016-05-05
李寧(1977-),女,江蘇張家港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當代倫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