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寵娟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馬列部,貴州 都勻 558000)
?
【文化與教育】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地方性課程
——以貴州省黔南地區為例
潘寵娟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馬列部,貴州 都勻 558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的開展要因地制宜,充分開發和利用各個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性課程資源,將地方性課程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創造出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诖耍P者首先闡述地方性課程資源的內涵與意義,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的黔南地區的地方性實踐課程資源概況,以及地方性課程資源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原則,并提出融入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的路徑。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地方性課程資源
地方性課程資源主要是指學校所在地區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鄉土地理、風俗習慣、傳統文化、生活和生活經驗等一切具有強烈的本土性和特色性的校內外課程資源,它凝聚著本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精華,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不可代替性,是本土具有特色的那部分資源”[1]。地方文化資源因其獨特性、稀缺性和親切性,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彌補高校思政課程統一教材中教學內容單一、教學資源不足以此達到培養學生愛國、愛家的精神和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目的”[2],因此,學校要充分開發地方性課程資源,切實有效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學習成長,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教師全面發展。
(一)黔南地區課程資源的總體情況
有著“地球綠寶石”美譽的黔南州位于貴州省中南部,北靠省會貴陽,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鄰接,處在大西南對外開放出海的黃金通道上,居住著布依、苗、漢、水、侗、瑤、回、彝、壯、土家和仡佬族等,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這里擁有世界上同緯度僅有的保存完好的喀斯特森林地貌,境內山水風光鐘靈神秀,自然生態原始古樸,民俗風情醇厚濃郁,民族文化沉淀深厚。勤勞、智慧勇敢而又富于創新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孕育和造就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和悠久歷史,形成了神秘古樸而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具有豐厚的積淀和可持續開發的潛力、前景,有待我們去加以充分挖掘開發。
(二)資源分類及內容
通過搜集整理本地區的課程資源,將地方課程資源分類歸納為自然景觀類、名勝古跡類、杰出人物類、民間文化類及改革開放成就類,每類資源在內容上又都可以從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兩方面進行挖掘。
1.自然景觀類
自然景觀類是指大自然自身形成的自然風景,如山、水、氣、光、動物、植物等自然要素的巧妙結合,構成的千變萬化的景象和環境。黔南地區的山水資源有馬鞍山、斗篷山、荔波茂蘭喀斯特森林、荔波小七孔、平塘地質公園和劍江等。自然景觀因其具有天賦性、地域性、科學性和綜合性等特征,在應用于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相關內容時,教師要掌握與之相關的文化生態知識及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如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與保護等。
2.名勝古跡類
名勝古跡,是指與名人事跡、歷史大事有關而值得后人登臨憑吊的勝地、建筑物以及文物保護單位。黔南地區的影山草堂、奎文閣、塘邊天坑群、福泉古城垣、猴場會議會址、比孟紅色旅游區和深河橋抗日文化園等屬于此類。名勝古跡因其具有歷史的遺存性、地域性、繼承性、流變性和壟斷性等特征,教師在將其應用于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時,要把握歷史,突出時代,突出文化內涵。不僅要講“古”還要論今,發揮其教育的延續性,適時進行文物保護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
3.杰出人物類
杰出人物類指過去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人物,和當今知名度高、有一定成就且道德高尚的人。黔南地區的名人資源如莫友芝、鄧恩銘等。杰出人物由于其智慧、精神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作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令人欽佩與敬仰,名人資源的應用一方面是了解人物背后的歷史事件,挖掘此類人物所代表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另一方面是挖掘人物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發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方向保障。
4.民間文化類
民間文化類范圍包括存在于民間的物質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和口頭語言等各種社會習慣、風俗事物等,可分為民俗文化、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三大范疇。如獨山花燈、水族馬尾繡、平塘牙舟陶器、旅游節等。這些表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情的資源的應用,有利于學生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民間文化,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民族文化的總體面貌,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繁榮社會主義新文化服務。
5.改革開放成就類
改革開放成就類,在黔南地區,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鎮、“金谷福梨”農業觀光園、平塘射電望遠鏡、一心為民的“背篼干部”等有地方特色的資源。這類資源的應用,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國家與時代的變化,感受到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激發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銳意進取、勇于創新、與時俱進。
在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中選擇地方性課程資源應符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具體說來,應符合以下三條原則。
(一)目的明確
目的性原則是指整個教學過程要有利于教學目的的實現,一切教學措施都應服從于、服務于教學目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要采取多種方式,把教學地方資源內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充分發揮地方資源的教育性,把地方資源與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統一起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合理適度
所謂過猶不及,地方性課程資源雖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大有裨益,但并不意味著多多益善,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小節必須都要用到地方資源。在實踐教學中,應當遵循適度原則,恰到好處地把地方資源應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如果不遵循這條原則,就很可能適得其反。
(三)彰顯地方特色
地方課程資源是本土具有特色的那部分資源,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不可代替性,因此,教師應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在選擇課程資源時要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點,充分利用當地的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特色產品和著名人物等突出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自己生活的環境里學習,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服務社會的情感和責任意識。
地方課程資源是寶貴、豐富的資源,因為它真實易取、有價值、有可信度,是時間上最快捷、利用上最經濟、效果上最突出的課程資源,所以應充分挖掘,讓其活起來、亮起來。具體路徑如下。
(一)制訂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計劃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的通知》中有關實踐教學的要求提出:“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落實學分(本科2學分,???學分)、教學內容、指導教師和專項經費。”[3]教育部的文件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視。學校應嚴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中,統籌安排,嚴格管理;任課教師應在每次實踐教學前結合地方性教學資源,撰寫詳細的、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計劃,主要內容應包括實踐教學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內容和形式、時間和地點、經費和預算,以及學生安全注意事項等,讓思政理課的實踐教學具有系統性和可操作性。
(二)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應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本方式。體現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居于主體地位,是整個實踐教學活動的中心,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無足輕重,可有可無。教師是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主體地位得以實現的引導者,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全方位地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教師要給學生展現自我和親自參與的機會,讓他們有生動具體的體驗,讓他們走入社會,運用書本知識分析重大的時政問題,這樣必然會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進而能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常言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只起到導向作用,學生要認識到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要靠自己。具體地說,學生自己要確定實踐目標,制訂實踐計劃,總結實踐的方法和技巧,整理實踐材料,建立認知結構,發現和解決問題。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社會發展規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真正理解知識內涵,從而揭示社會的真正本質,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
(三)圍繞課程目標充分利用地方性課程資源
根據課程目標并結合課程資源,多角度、多視野地開發利用地方性課程資源。對于已經習慣了課堂教學的學生來說,如果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實踐活動,學生往往不知如何開展。這時,教師要善于發現地方性課程資源與教材及時代結合點,給學生指出一個方向,然后與學生一起開發利用。這樣,學生會對課程資源有多方面的認識和了解,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往往能衍生出其他相關的內容,這樣促進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而又會捕捉到更加豐富、獨特的資源內涵。
以獨山“深河橋抗日文化園”的開發與利用為例。
資源分析:(1)深河橋的過去;(2)深河橋的現在;(3)深河橋的未來。
第一,深河橋的過去。了解“北有盧溝橋,南有深河橋”的歷史文化。引導學生查閱史料,讓學生通過對史料的閱讀,了解“北有盧溝橋,南有深河橋”的由來,并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對事件進行分析,進一步深入了解歷史事件,貼近歷史,觸摸歷史帶來的傷痛和教訓。
第二,深河橋的現在。走進深河橋,了解深河橋。通過參觀、調查、采訪等一系列活動,用自己獨到的視角與情感去分析今天深河橋地區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地理位置優勢,如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優勢:曾經的“小上?!?,西南巨儒莫友芝故地等。不足,如周邊的環境問題,民眾素質的問題等。
第三,暢想深河橋的未來。未來并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建立在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對現實世界的熱愛之上的,是充滿激情,富有特色。可以引導學生查閱有關政府規劃,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設想。
總之,地方性課程作為一種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積極開發和利用地方性課程資源,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生活,積極地參與到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實生活,構建和諧與快樂的教學過程,是拓展和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資源的重要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
[1]王建虎,潘偉民.地方課程資源概的厘清[J].畢節學院學報,2010,(1):117-119.
[2]陳麗華.充分挖掘和利用鄉土課程資源 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150-15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的通知[EB/OL].(2011-01-19)[2016-03-2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102/xxgk_114966.html.
【責任編輯:周 丹】
G641
A
1673-7725(2016)06-0114-04
2016-04-05
本文系2013年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金項目“黔南地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3SZK016)的研究成果。
潘寵娟(1979-),女,貴州獨山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