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葉舟
(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
【大學文化】
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湯葉舟
(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積極心理學是一種與傳統心理學研究視角不同的心理學新思潮,它關注人的積極方面,其核心內容為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積極情緒與健康的關系、培養天才。積極心理學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因此極具應用價值。
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
心理學長期以來關注的是人類的負面情緒,自二戰以來,積極心理越來越受到心理學界的關注,自Seligman當上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后,積極心理學得到廣泛的關注和支持。積極心理學采用現有的、有效的實驗手段和研究方法,來研究人類的美德和優勢,是心理學界的一股新思潮。[1]Seligman認為,積極心理學的目的就是蓬勃人生。[2]積極心理學的出現,給現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對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作用。
(一)積極的情緒體驗
積極的情緒體驗包括主觀幸福感、愉悅、滿足、愛意等。積極情緒能增強人的智力、體力、社會協調性等,積極情緒對消除消極情緒有很大的幫助。衡量積極情緒體驗的一個最重要指標就是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指的是個體對自身的快樂和生活質量等“幸福感”相關指標的體驗與感覺。這種感覺與傳統的享樂主義有極大的不同,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必須要去發掘自身的優點,并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還需要用畢生的時間去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享樂主義僅僅是追求感官的愉悅。
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還認為,對待過去能做到滿意或滿足、對待現在能感到快樂而充實、對待未來能樂觀而現實,即積極情緒的體驗。[3]
(二)積極的人格特征
積極的人格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積極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很好地發揮自身的興趣、優點和才能,那么他更有可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更能蓬勃自己的人生。Seligman和他的合作伙伴通過長時間的跨文化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種類的文化中都包含智慧、勇敢、仁愛、節制、正義、精神卓越這六種美德[4],并在美德的基礎上,提出了積極人格的24種特質*創造力、好奇心、頭腦開明、愛學習、洞察力、勇敢、持久、正直、有活力、愛、善良、社會智商、公民權、公正、領導能力、寬恕和仁慈、謙虛/謙遜、謹慎、自律、欣賞美麗和卓越、感恩、希望、幽默、精神信仰。。
積極人格中另一個引人注目的點是樂觀,Seligman在其習得性無助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習得性樂觀的概念:我們可以通過對自己的解釋風格進行改變、對外界問題的重新歸因來使自己變得更加樂觀、積極。[5]現實主義和樂觀之間會產生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我們需要一種“現實的樂觀”,在樂觀的同時不會自欺欺人,讓生活更加富有意義。
(一)對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的培養
愉悅感是暫時的,幸福感是持久的,幸福感有助于大學生消除負面情緒,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活中。高校可以將“積極”作為一個核心的價值取向,除了對學生進行生命健康、學習心理、戀愛心理、創新教育,還應注重對學生滿意、快樂、感恩、尊重、寬容、贊許等情感的培養,提升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另外,不僅僅在教學內容上可以添加積極因素,教師在課堂授業時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到積極。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增加師生和同學間的互動,讓學生尊重、歸屬、自我實現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讓學生體驗“心流”。在授業過程中,教師還可以不斷給學生積極暗示,在對學生的評價上多使用正向的、褒義的評價詞;在課堂上舉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事例時,也盡量選取積極正向的事例。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積極的心理品質,而讓大學生體驗積極情緒,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二)對大學生積極人格的塑造
積極心理學理論認為,積極人格特質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人格的形成主要依賴后天的學習生活經驗。由于每個人的社會經歷不同,每個人的人格也就不一樣,因此,積極人格的塑造需要培養。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積極心理學,就是為了提升學生內在的積極力量,讓學生的美德和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在大學生活中,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地點,教師可以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課堂上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情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團體的形式進行合作,讓學生在團體中發揮自身優勢,讓他們親身體驗到在遇到挫折時保持積極的狀態有利于他們解決問題。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參與感、自豪感、控制感有利于塑造他們的積極人格。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摒棄以前的“填鴨式”教學,轉換成“參與式”“合作式”教學。參與式教學既可以增進師生間的交流,還可以培養他們的積極人格。
[1]Sheldon K M,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56-67.
[2]MEP Seligman,Glück,Gluck. Flourish[M].New York:Free Press,2012.23-24.
[3]龔光軍.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8,2(3):72-78.
[4]馬丁·塞利格曼.真實的幸福[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0.138-141.
[5]馬丁·塞利格曼.習得性樂觀[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0.67-69.
【責任編輯:周 丹】
G441
A
1673-7725(2016)06-0144-02
2016-05-05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編號:HEUCFS2016)的研究成果。
湯葉舟(1995-),男,江蘇宜興人,主要從事積極心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