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清紅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
【文化與教育】
兄弟姐妹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
鄧清紅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其周圍的兄弟姐妹數量、關系、交流以及假裝游戲等,都會對其心理理論發展產生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尤其是在我國“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下,更有必要加強對此問題的研究,以保護兒童心理理論健康、健全發展。
兄弟姐妹;心理理論;言語交流;相互關系;假裝游戲
《關于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決定》審議通過,標志著我國迎來了“全面二孩”時代。這是在“單獨二孩”政策實施遇冷的情況下國家對生育政策的又一輪調整。遇冷與家庭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第一個孩子面臨的巨大心理挑戰有關。[1]“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能使更多兒童擁有兄弟姐妹的機會,而兄弟姐妹對兒童心理發展有重大影響,下文就兄弟姐妹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進行闡述。
從建構論的研究角度看,兒童在其成長早期與他人進行社交活動可以促進他們心理理論更加良好發展。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兄弟姐妹是兒童早期社交活動的主要對象。目前,國外有很多研究都顯示,兒童在其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理論發展,與其兄弟姐妹的數量存在明顯關系。研究人員Perner、Ruffman和Leekman一共收集了76名3歲到4歲的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并對他們進行了相關的實驗測試。這些兒童分別都有1個到3個左右的兄弟姐妹,最終的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在錯誤信念任務上的得分與其兄弟姐妹的數量多少存在明顯的關系。[2]Das和Babu等研究人員以學前兒童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兒童自由玩耍的情景,并利用三項指標來測試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水平,最終的觀察與測試結果顯示,有兄弟姐妹的兒童在其進行自由玩耍與在錯誤信念任務中,都能更加重視與考慮到他人的心理狀態。[3]
在兒童與其兄弟姐妹進行的有關心理狀態問題的討論,會對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從目前的相關研究看,學齡前的兒童在心理理論任務上的發展,與其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朋友之間的心理理論交流存在明顯的關系。兒童在與比其年長的對象,如父母、兄姐或其他成人進行交流時,如果這種交流、談話有效,便可預測出兒童在心理理論任務中的表現。也就是說,言語交流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是肯定存在的。有學者研究表明,“那些在交往中被孤立的兒童,在適應他人觀點時有特殊的困難”,[4]這也是聾童的心理理論發展一般遲于正常兒童的原因之一。因為心理理論的發展可能要依賴聽別人談論心理狀態,一些聾童受對話世界的限制,可能會導致他們特別難以理解他人不可見的思想。[5]
人和人之間始終會存在一種交互關系,對兒童來說,他們身邊的兄弟姐妹就是其交互的主要對象,他們在一起能相互合作,共同計劃某些事,而且在很多時候,兄弟姐妹都是兒童學習的榜樣與范本,同時也是兒童的反抗者、激勵者、保護者、批評者、玩伴和嫉妒的對象;有時兒童還會以兄弟姐妹為驕傲的對象。與和父母等長輩在一起相比,兒童更愿意和兄弟姐妹在一起,從時間上來講,兒童與其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時間也更多。如果兒童與其兄弟姐妹之間的血緣越接近,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就會越密切,但同時可能會產生的摩擦也就更多。Laurie Kramer研究發現:3~7歲的兄弟姐妹平均每小時發生3.5次沖突。[6]兄弟或姐妹之間的融洽相處幾乎是不可能的。盡管子女之間的沖突令父母大為惱火,但兄弟姐妹在這些爭斗中也得到了學習。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與其兄弟姐妹之間不論是合作還是沖突,都是正常的相互關系,這種相互關系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心理理論發展。
在兒童的成長與身心發育過程中,游戲是非常必要的一種存在,它對兒童社會能力、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游戲可以幫助兒童理解不同的心理狀態,幫助他們區別心理和現實。在家庭中,兒童假裝游戲通常在兄弟姐妹與父母之間進行。但父母和兒童假裝游戲會對兒童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影響,因為父母多會指導、控制、幫助兒童,但兄弟姐妹則不同。Farver、Supra研究發現,兒童在與其兄弟姐妹假裝游戲時,他們對其他人心理狀態的理解比在和父母進行假裝游戲時更加深刻。[7]Youngblade、Dunn的研究也顯示,兒童與其兄弟姐妹假裝游戲,比與其父母假裝游戲所能取得的游戲質量、數量更高,對兒童自身心理理論的發展也更加有益。[8]如果兒童能經常與兄弟姐妹假裝游戲,他們的心理理論發展將會更加良好。
當前我國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全面二孩”政策的出臺對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因為它使更多兒童有了擁有兄弟姐妹的機會。而兄弟姐妹的數量、言語交流、相互關系和假裝游戲等都與兒童心理理論發展存在相關性,因此,可以從在家庭中創設有兄弟姐妹的情境入手,強化兄弟姐妹間的言語交流,客觀看待兒童與兄弟姐妹的相互關系,積極開展假裝游戲(包括物體假裝游戲和合作性社會假裝游戲)等,促進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
[1]周念麗,喬環環.“單獨二孩”政策實施后家庭第一個孩子面臨的心理挑戰[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4,(8):570-573.
[2][3]陳英和,姚端維,郭向和.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3):56-59.
[4][5]張長英. [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9,(4):9-12.
[6]Jeffrey Kluger.The New Science of Siblings[J].Time,2006,168,(2):54-55.
[7][8]商沖晨,莫書亮.家庭微系統對幼兒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過程和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914-923.
【責任編輯:王 崇】
B844
A
1673-7725(2016)04-0162-02
2016-02-25
鄧清紅(1985-),女,四川安縣人,助講,主要從事護理心理學研究。